史文魁、李 鵬
初見蘇秀榮,正值華北初雪。一大早,蘇秀榮來電話說,雪天路滑,去他們學校的山路十分難行,他擔心我們上山不便,已經下山來了。
窗外寸雪,幾上熱茶。面對著眼前這位一張娃娃臉被凍得通紅、言語間帶著幾分靦腆的年輕男子,你很難把他和“全國模范教師”、“山西省特級教師”這樣的頭銜聯(lián)系在一起。但隨著交談漸次深入,我們越來越感到,他獲得的諸多榮譽相較于他為一鄉(xiāng)教育所付出的來說,實在是微不足道。
1995年,蘇秀榮一畢業(yè)就被分配到太原市小返鄉(xiāng),做了一名教師。雖說小返鄉(xiāng)地處省會,但實際上深藏于山區(qū),生活條件很艱苦,至今仍然有許多村民住在破舊的土窯洞中。因此,愿意留在這里教書的人并不多。
20年守望,吃得下苦才能留得住身
像蘇秀榮這樣一個榮譽等身、全市乃至全省都搶著要的優(yōu)秀教師,為什么甘愿在這里堅守20年?他微笑著說:“就想當個好老師,其他的不想。”
在蘇秀榮的心中,一個好的鄉(xiāng)村教師,首先得能吃得下苦。
“愿意來鄉(xiāng)村任教的教師本來就少,男教師就更是'稀有物種’了。”蘇秀榮回憶說,小返鄉(xiāng)的學校是70年代末修建的瓦房,教室房頂上的窟窿閃著太陽光,每到下雨,孩子們就得“靠攏”一些。蘇秀榮笑稱當年自己也是個“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搬運工、電工、暖氣工、修理工等各個工種都會”。
記得也是一年冬雪,由于校門窄,冬季燒的煤只能被卸在校門口,他和同事們就一車一車地把煤推到操場,晚上回到家手上滿是磨起的水泡。
身體的辛勞也許算不得什么,最苦的還是對家人的虧欠。蘇秀榮的妻子和女兒住在山下的市區(qū),而他常年在山上的學校。這雖然不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但也讓他們飽受艱辛。女兒3歲時,因肺炎住院,直到放學后他急急忙忙趕到醫(yī)院時,才知道病危通知書已經下達,他深知作為一個父親自己是多么不稱職。因此,他內心一直充滿著對女兒深深的內疚。
鄉(xiāng)村教育的艱苦,使教師的流動性很大,許多有門路的早早就去了山下的花花世界。這些年看著身邊的同事流水一樣去而難返,蘇秀榮心里卻古井不波。
杏花嶺教育局副局長牛冬梅,是蘇秀榮的領導也是他的忘年交,但是蘇秀榮從未向她提出過評優(yōu)評先以及調動的請求?!斑@孩子沒有名利心,雖然現(xiàn)在已經是全市乃至全省榮譽最高的教師了,但是他仍然默默地做著自己分內的事情,不張揚,不驕縱。這樣的人才擔得起這樣的殊榮?!迸6啡缡钦f。
無條件的愛,才能真正把心留下
“能吃苦,才能保證你把身體留在鄉(xiāng)下。但要想成為一個好鄉(xiāng)村教師,你得對教育和學生有發(fā)自內心的無條件的愛,這樣才能真正把心留下。”蘇秀榮說。
與蘇秀榮同事多年的教師胡茹艷回憶,蘇秀榮最喜歡學生。由于在山區(qū),許多學生早早就要出門上學,早餐往往被忽略。但蘇秀榮認為,學生的身體健康比什么都重要。這么多年,他常常自費給學生買牛奶、早餐。同樣因為閉塞落后,許多家長并不重視孩子的教育,采取放任的態(tài)度。蘇秀榮就和同事們走上十幾里山路去家訪。
在一次家訪中,蘇秀榮發(fā)現(xiàn)班上的學生小齊家庭條件異常艱苦——母親智力殘障半癱在床,父親打短工勉力支撐這個家。孩子晚上睡覺連一床能覆蓋全身的被子都沒有。蘇秀榮見狀,馬上把自己結婚時嶄新的被子送了過來,并且不斷地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蘇秀榮心思極為細密,他說,像小齊這樣的孩子,不僅從生活上要幫助,還要注意呵護他敏感脆弱的內心,不能讓他感到被“特殊化”,不要無意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正是這種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幫扶,讓小齊現(xiàn)在健康又快樂。
像這樣的事,在蘇秀榮的從教生涯并不罕見。但是真正讓人動容的,是那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正在讀六年級的學生玉婷說:“從我認識蘇老師起,他每天幾乎是全校第一個到校的。而他到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同學們一起打掃衛(wèi)生?!碧K秀榮的同事說,這個習慣他十幾年不曾變過。
學不停步,鄉(xiāng)村教師不該是落后教育的代名詞
作為一個植根鄉(xiāng)村近20年的鄉(xiāng)村教師,從蘇秀榮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許多偏遠鄉(xiāng)村教師的質樸和勤勉,但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同尋常的特質,這顛覆了我們原先對于偏遠鄉(xiāng)村教師的刻板印象。
不同于其他一般偏遠鄉(xiāng)村教師的隨遇而安,蘇秀榮在業(yè)務上對自己要求很高。
為了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與業(yè)務能力,1999年蘇秀榮通過夜大學習取得了大專學歷,并于同年參加了全國專升本考試,得到了到太原師范學院函授學習的機會,2002年取得了大學本科學歷。在平時的生活中,蘇秀榮一邊忙教學,一邊抓學習,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提高自己。多年來,持之以恒地主動學習課改理論,掌握新課標的基本精神,閱讀了大量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書籍。
2003年,學校參加了由新道街小學牽頭的“實施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課題研究,蘇秀榮主動要求參與。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專家引領、教師間研討,他從對課題研究十分陌生、概念模糊、甚至有些“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逐漸學會了寫教育隨筆、教育敘事,教育案例分析。蘇秀榮還和語文組教師一道,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一個主題,兩次上課,三次反思”的課堂教學模式,得到了課題組專家的認可。
在與記者的交流過程中,蘇秀榮很少談及自己,甚至有些刻意回避。蘇秀榮更多的是在講那些和他一起堅守在鄉(xiāng)村的同事們。有位劉姓女教師,今年50多歲,大半輩子都堅守在鄉(xiāng)村學校,在化療之后從病床上爬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回學校上課。這些堅守在鄉(xiāng)村的教師,讓蘇秀榮為之感動。他說,鄉(xiāng)村教師付出的要比其他教師多,但得到的卻不多。這并不是指收入,而是職業(yè)幸福感。
蘇秀榮說,鄉(xiāng)村教師現(xiàn)在急需3樣東西:一是引領,在均衡發(fā)展的大背景下,鄉(xiāng)村教師希望得到更多的業(yè)務上的引領,讓教師們感到自己的進步和發(fā)展。二是支持,希望教育管理部門能為鄉(xiāng)村教師隊伍補充新鮮血液,并且想方設法讓那些新教師愿意留在鄉(xiāng)村。三是機會,希望能給鄉(xiāng)村教師更多的出去講課、業(yè)務交流、評比和獲獎的機會,提升教師們的職業(yè)幸福感。
蘇秀榮說,這些比他那些“平淡的故事”要重要得多。
是的,對于鄉(xiāng)村教育乃至中國教育來說,蘇秀榮們和他們的希望,都很重要。
(來源:中國教師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