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原有三座古塔,但現(xiàn)在僅存兩座,并稱“朝陽雙塔”。雙塔按地理位置分別為北塔、南塔,兩塔之間有一條300米的街道相連,街道便以雙塔街為名。
北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公元485年前后),是北魏文成明皇后馮氏在三燕龍城宮殿舊址上,為其祖父北燕王馮弘祈壽冥福和弘揚(yáng)佛法而修建的“思燕佛圖”,是一座木構(gòu)樓閣式塔,后毀于火災(zāi)。
隋文帝時期詔命在其臺基上重建成密檐式磚塔,稱為寶安寺塔。唐代和遼代曾三度維修,更名為延昌寺塔。形成了現(xiàn)今以三燕宮殿夯土臺基為地基,“思燕佛圖”的臺基為臺基,隋唐磚塔為內(nèi)核,遼塔為外表的朝陽北塔。其獨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構(gòu)筑形式,以及“五世同堂”的悠久歷史,十分罕見,有“關(guān)外第一塔”之譽(yù)。1988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從外形上看,這是一座十三層密檐空心磚塔,塔體呈正方形。整座塔由臺基、磚臺座、須彌座、塔檐和剎頂?shù)葞撞糠纸M成,最吸引人的是其四面塔身各雕有一尊坐佛,端坐于蓮花座之上,四尊坐佛旁邊,分別有磚雕八脅侍菩薩、二十四飛天、八大靈塔。
這些磚雕,精美異常,攝人心魄。磚雕風(fēng)格與不久前在遼中京遺址看過的大明塔類似,但大明塔是八面,而朝陽北塔是四面,單面塔身的面積更大,磚雕圖案也更為豐富。塔身上嵌有精美宏大的佛造像,是關(guān)外遼塔的顯著特點。
塔身有券門,進(jìn)入塔內(nèi),可以看到北燕時期“和龍宮”宮殿基址和北魏“思燕佛圖”木塔的夯土臺基和柱礎(chǔ)石,領(lǐng)略到北塔獨特的“塔上塔”、“塔包塔”構(gòu)造和北燕、北魏、隋、唐、遼“五世同堂”的歷史演變。
南塔與北塔遙遙相對,也是一座十三級密檐式磚筑佛塔,造型與北塔類似,建于遼大康二年(1076年),北塔最后“成型”也是遼代,所以造型類似,堪稱“姊妹塔”。但論始建年代,南塔就晚多了。
外形雖相似,但也有不同,南塔的南面辟有一券門,通向塔心,其它三面設(shè)假門。塔身現(xiàn)存大量孔洞,可以看出原嵌有磚雕佛像,可惜現(xiàn)在均已不存。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南塔的文保等級只是遼寧省的“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