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孩子聽話應該說出理由
我們常聽見一些父母在叱責孩子時說:“難道連父母的話你都敢不聽了?”或者:“你敢不聽?”這當然也是父母對不肯聽話的孩子,氣得沒有別的辦法時才說出的氣話。而且它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對付不聽話的孩子最后的一張王牌。
這是一句強迫的話,而且還帶有威脅。如果孩子很小,是個小學生,孩子聽了可能會真有些懼怕,因而也會屈從。但是,這種王牌。這種強迫加威脅長久了,對孩子的頭腦、思想的發(fā)展卻都會造成一些消極的影響。
“連父母說的話你都敢不聽!”這話的背后就是“父母所說的具有絕對權(quán)威,而且也是絕對正確的。你必須服從,不容討價還價廣這是顯示父母權(quán)威的一種恐嚇行為。這是父母要求孩子們的絕對服從。平日我們所常說的“聽話”,實質(zhì)上就是服從。
這種話會妨礙孩子完整人格的發(fā)展,影響他們思考力的發(fā)育和成長。他們可以成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時也可能變成毫無判斷能力和無法獨立生活的人。
“不容討價還價”,“不容爭辯”。這常是我國父母對子女的要求。而在歐美,父母對待子女的態(tài)度、教育子女的方法就大不相同。他們不主張強迫,更不主張威脅。在子女不聽從父母的時候,他們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傾聽孩子的意見,然后再告訴孩子:“為什么應該這樣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為止。
因為孩子小,不容易理解父母話中的道理。這時,父母就要耐心地說明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讓孩子認同父母的道理,進而知道什么是對是錯,什么是好是壞。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便能養(yǎng)成自己判斷的能力了。
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釋,不作耐心的說服,只是說,“難道你連媽媽說的話也不聽嗎?”這樣強迫孩子服從,他們并不知道父母是對的以及對在什么地方;自己是鍺的,錯在什么地方。孩子盲目的服從,也就無從養(yǎng)成自己的判斷力。更壞的是有的孩子不服從,消極地或公開地與父母對抗。
●對孩子的問題不要嫌麻煩
小時成績的好環(huán)并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小時了了,大未必佳?!?/span>
小學班上成績很好的學生,上初中和高中后成績下降,這種例子屢見不鮮。我孩子班上的同學和我的同事好友的兒女中,就有很多這種事例。反之,小學成績不太好,進中學后成績斐然的亦到處可見。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為常見。
這是為什么呢?一些孩子成績下降了的父母更是為此事迷惑不解?!肮怨缘囊粋€孩子,怎么突然趕不上進度了?”這其中的奧妙,或者說,事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學功課比較容易,只要順從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獲得好成績。初高中課程難度逐漸加大,需要個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這時是孩子本人的意志,而不是父母的意志,父母便無法再左右孩子成績的好環(huán)了。這是因為單純的死記硬背已不能解決學習中的一切問題,學科的功課越來越多地要求孩子們獨立思考。因而孩子對所學的課程不感興趣,不肯動腦筋,就會學不懂、學不精,更不要談做作業(yè)了。反之,如果孩子對新鮮事物,新的學科能抱有強烈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會去自尋答案。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每一個人,每個兒童和孩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程度強弱和大小有所差異罷了。這就是為什么每一個孩子在小時候都喜歡見了什么就問父母:“這是什么?”和“為什么?”
兒童三、四歲的時候,是最喜歡發(fā)問的時候,也是兒童智力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到了小學低年級,孩子開始接觸書本,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加,于是常問父母“為什么?為什么應該變成這個樣子?它是怎樣變來的?”父母這時如果因一時答不出而斥責孩子,或因有事而嫌棄孩子厭煩!“我現(xiàn)在很忙,沒有時間跟你講?!被蛘吒纱嗔R:“你怎么這么嚕嗦,別再問了廣或“只有你的問題多,下次不帶你出來了!”
父母這種粗暴的態(tài)度就會撲滅和冷卻孩子開始萌生的求知欲和日益增長的好奇心。如果這種情形反復出現(xiàn),就會使孩子逐漸對一切不感興趣。當然,在學校里對新的功課就不會產(chǎn)生什么強烈的興趣了。尤其是當功課有了一些難度的時候,更是如此。心灰意懶。這個道理也很簡單:我問你們,你們還嫌麻煩,我不問就是了。
這當然是極端鍺誤的作法。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聰明成才的先決條件。所以,父母應重視孩子的發(fā)問,并加以鼓勵。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當然對于孩子們的詢問,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詳盡。但絕不可隨便編個理由敷衍,更不可違背科學亂講。有些問題一時實在無法回答,也應該耐心地講清楚:“你好好用功讀書,將來你自己就會了解的”。因勢利導地引導孩子的興趣自然發(fā)展。這應該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項首要任務。
發(fā)明蒸氣機的瓦特,由于少年時期看見水壺蓋被蒸氣所吹動,于是對蒸氣產(chǎn)生了興趣,而不斷研究,最后發(fā)明了蒸氣機。所以孩子好問,可以說是一種好事。
有的問題,確實答不出來。這時也不妨但白地向孩子承認:“媽不知道。”或“媽也不清楚。將來我問清楚了,再告訴你?!边@樣做并不是什么丟人的丑事。因一個人本來就不可能什么都清楚;同時也不應忌諱向孩子說明父母讀的書不多,過去沒有條件上大學等等。更重要的,這樣做可以從小教育孩子對科學和學習應該采取老實的態(tài)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一種求實求是的精神。
●要學會和孩子共同討論
孩子們開始認識世界,接觸世界,他們會有很多的“為什么?”
“這是什么?”這是因為外界的一切對他們而言都是新鮮的,他們急切想認識它們,知道它們。
因而,要回答孩子的“為什么?”就并不容易。他們的問題常常會使父母無言以對。要回答得當,就有很大的學問了。
春天,父母常愛帶孩子到公園去玩。看到初春盛開的桃花,母親會指給孩子看:“你看這桃花開得多好看!”這時,有的孩子就會好奇地問:“桃花怎么會開的呢?”這個問題,母親還不難回答。她可以說:“春天來了,桃花就開了?!比欢裁词谴禾?,為什么到了春天花兒就要開,孩子仍然是迷霧一團,于是孩子不免要問,“為什么桃花要在春天開呢?”
孩子們這類天真的問題很多,有些確實還很難回答。這是由于許多大人們認為是當然,或自然的事情,孩子們卻覺得新鮮稀奇?!盀槭裁??”正是孩子們推想出來的問題,也是他們求知欲的表現(xiàn)。如果這時父母對他們的問題等閑視之,隨隨便便給以搪塞,就會抹煞孩子對周圍事物的興趣,扼殺孩子的求知欲。時間久了,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也會逐漸減低。
相反,如果父母對孩子說:“是呀,為什么桃花在春天就會開花呢?這個問題問得好。”然后和孩子耐心地解釋并提出一些啟發(fā)性的問題:“春天的天氣是不是暖和些尸“冬天干枯的樹葉現(xiàn)在沒有了,天氣一變暖,又長出了新的嫩葉,對嗎?所以天氣一變暖,花兒也就開了?!比绻軌蜻@樣與孩子討論,啟發(fā)孩子思考,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就會增強和提高孩子的求知欲。同時,也會增加母子之間的親密關系。
學會與孩子共同討論,在子女的教育中還有更為重要的一個方面。那就是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能滿足或不應滿足時,我們不應粗魯而簡單地拒絕:不行!不準你去!或者在我們父母提出的要求,兒女不同意時,我們也不應簡單地采用命令方式:這事媽已經(jīng)決定了!
具體地來說,九、十歲的孩子都喜歡到動物園去看動物。春天來了,孩子早就盼望著有一個節(jié)日,父母能帶他們到動物園去玩。一個春和日麗的星期天,小寶眼看左鄰右舍一家一家地走了,于是嚷著說:“媽,咱們也到動物園去玩吧!我要看河馬?!蹦赣H由于那天有事,而且身體也不大舒服,便簡單地拒絕了。于是小寶哭了一上午,弄得一家人不痛快。當時如果母親能夠體諒孩子的心情,心平氣和地和小寶講清楚自己的處境,與小寶商量、討論。他們不難達成一項協(xié)議:下星期天到動物園去看河馬?;蛘邒屔眢w不太舒服,動物園太遠了,到較近的公園去賞一賞花。
隨著孩子年歲的增長,子女在喜好和興趣,甚至交友諸方面看法都會與父母有分歧。這時父母對子女的一些喜愛與興趣絕不能簡單地禁止。而應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與子女討論,以求得共識或找出正確解決的途徑。我自己就曾遇過有關此類棘手的問題。孩子上高中后交上了一個不大讀書的朋友。俗話說:近未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贊同孩子與那個同學常來往。有一天,當孩子又要找那個同學去玩的時候,我攔住了他?!澳阌忠フ倚∽滞嫜??我不喜歡你同他過多的接觸”。孩子不以為然地問道:“為什么?他又不是什么壞人。”確實,小字并不是什么不三不四的壞人,只是不愛讀書。我不能以此而禁止兒子與他交往。但我又耽心交往的時間久了。孩子會受他的影。響也失去上進心。因為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日有余。于是我只得以商量的口氣問道:“你為什么喜歡同他來往呢?他有些什么優(yōu)點?”孩子由于沒有感到什么壓力,所以未多加思索地便說:“他為人很好啊,我喜歡和他聊天?!边@時,我也就說出了自己的耽心:“小宇是個不壞的孩子,但是他有一個嚴重的缺點,不讀書。而青少年時代正是你們應該發(fā)憤讀書的時候,錯過了這個黃金時期,你們將來會受到一生中無法彌補的損失。你如果真心與他交朋友,你就應幫助他努力學習。你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你就必須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經(jīng)過這次談話后,兒子才又把心收了回來,不再有時間就同小宇泡在一起胡聊了。
大人學會與孩子共同討論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無謂的爭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會孩子在社會上怎樣做人和與人共事。因為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與人相處,分歧是不可免的。
http://www.31kouyu.net/dongtai_show-html-id-3279.html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