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公共汽車上見到一家三口。爸爸把座位讓給了一位老人。被媽媽抱在懷里的女兒跟媽媽嘀咕了一陣悄悄話。
爸爸饒有興趣地問:“女兒說什么?”
媽媽回答:“她說你是這個(媽媽比劃著舉起小手指)。座位都沒了,別人不給你坐?!?span lang="EN-US">
這對年輕的父母興致盎然地說著女兒的趣事。
我不知道,一笑之余,在下車后,在回家后,他們會不會給孩子講爸爸為什么沒有了座位。
孩子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日日夜夜所發(fā)生的各種事情,可以說是父母對孩子的隱性教育。父母的教育能力往往在這些不經(jīng)意中清晰地流露出來,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孩子,這也正是言傳身教的作用。
一位母親在信中寫了她是如何指導孩子從上課不敢發(fā)言到大膽舉手的:
孩子也有她的缺點,上課不積極發(fā)言。孩子不積極發(fā)言的原因不是不懂,而是害怕,害怕講不好老師會責怪,同學會笑話。我們經(jīng)常這樣問孩子:“寶寶,今天上課你發(fā)言了嗎?”“沒有,我不敢?!薄澳抢蠋熖釂枺词够卮鸬貌煌耆?,或是回答錯了也沒有關系,老師會及時糾正,并會講給你聽的,說不定老師還會表揚你今天有進步了,能大膽發(fā)言了呢!”當我說完這段話時,我發(fā)現(xiàn)我的孩子眼睛亮了一下,“老師會嗎?”“會的,一定會的!”后來我聽孩子回來說的話就是:“今天我敢發(fā)言了,老師還表揚我了呢。我以后還要積極發(fā)言?!睆拇艘苍鰪娏怂淖孕判?。
這位母親幫女兒分析了問題,在平常中解決了孩子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又沒有傷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用強迫,不用言語刺激,一樣解決了事情。
很少見到消極抱怨的父母會教育出一個樂觀積極的孩子。父母是孩子人生之初的榜樣和保護神,孩子的行為首先從模仿父母的行為開始。孩子漸漸長大了,他們的行為方式和習慣也受到父母的最大影響。
一封信里這樣寫道:
孩子處在集體當中有磕碰是難免的,我總是告訴孩子能忍的就忍讓一下,實在解決不了再告訴老師。老師每天看管那么多孩子,也告誡孩子不要總是告狀。于是,女兒就自己解決了一次。她對班里兩個總是犯“渾”打她的同學進行了報復處理,將他們的鉛筆盒扔進了廁所里。事后,我告訴女兒,這件事處理得不當,這樣一來不但沒有解決問題,而使自己又犯了個錯誤,還需要買兩個新的鉛筆盒還給同學。
而我周圍的同事則干脆告訴孩子,自己不要主動打人,但別人第一次欺負你時,你就給他個狠的,讓他和其他同學知道你不是好惹的,以后就再沒人敢欺負你了。
于是,我的忍讓教育換來的只是女兒今天胳膊上青一塊,明天手上又被挖破了。
這位母親在教育上遇到了一個難題,她的忍讓教育在現(xiàn)實和周圍環(huán)境面前顯得軟弱無力。而孩子在母親既否定,又沒有有效建議的情況下,會變得不知所措。
家庭不是與世隔絕的凈地,它與復雜多變的社會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父母對人生、對社會現(xiàn)象的種種看法和觀點,就是對孩子的一種潛在教育影響。當父母在家里談論社會現(xiàn)實時,這里面一定會帶著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面對孩子,這份評價的責任就重了。
http://baby.sina.com.cn/edu/10/0502/2010-02-05/0932155961.shtml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