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聚會上,表哥喝得醉醺醺,拍著表嫂的肩膀說:「老婆,以后兒子的學習就靠你了,我好好掙錢,把他培養(yǎng)到清華北大去?!?nbsp;表嫂的表情很無奈。 她向我訴苦,表哥忙著賺錢,孩子一個月也難得見他一次。她說:「以前我總求他早點回家陪孩子,現(xiàn)在我也放棄了,干脆以后他就負責錢,回不回家?guī)Р粠Ш⒆佣紵o所謂?!?nbsp;像表哥表嫂這樣的父母真的很多,爸爸忙著賺錢養(yǎng)家,覺得有媽媽照顧孩子就夠了;久而久之,媽媽自己也常有種錯覺:「爸爸只負責掙錢就好了,孩子要自己來帶。」
其實,這種觀點是非常錯誤的。 一項調(diào)查顯示:雙親均在,但缺乏父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中學輟學率比正常家庭的孩子高2倍,犯罪率高2倍,女孩長大后成為單身母親的可能性高出3倍。 北大心理學教授表明:媽媽影響著孩子未來的心理是否健康,生活是否幸福;而爸爸直接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 家庭教育中,爸爸和媽媽各司其職,缺一不可。有些教育,必須,也只能,由爸爸承擔。
爸爸的參與,讓孩子的生命更有力量 有這么一個視頻:一個小女孩跳舞時,總被同學故意絆倒。她覺得應該和平解決,于是選擇息事寧人。
爸爸看到后氣憤不已,教育女兒「人若犯我,我必犯人?!?nbsp;于是,在同學再次故意推倒她時,小女孩勇敢地給對方來了個過肩摔,在臺下一眾吃驚的家長中,爸爸起立為女兒驕傲鼓掌。
我們不提倡父母教育孩子使用暴力,但視頻中爸爸教育女兒反抗欺凌,大膽自信的方式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 有意思的是,小姑娘的媽媽在理智上不贊同爸爸的教育方式,但在情感上,她也覺得女兒這一次的反擊很解氣。可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因為男女思維的差異,確實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耶魯大學一項連續(xù)進行了12年的研究證明:爸爸參與教育的孩子智商高,勇敢堅韌,更有勇氣和能量應對人際交往遇到的困難。
同時,哈佛大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在社交關系的發(fā)展上有兩個方向,一是親密性,二是獨立性。培養(yǎng)孩子的親密性,母親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在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方面,父親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 早教中心的老師分享過一個案例。
有個三歲多的男孩,特別膽小黏人,一定要媽媽陪著才進教室上課。 媽媽很頭疼,為了讓孩子更獨立大膽,她帶孩子去旅游增加孩子的膽量,帶孩子上早教獨立課堂,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 可不管怎么耐心教育,小男孩就是一如既往的嬌氣膽小。
后來,老師發(fā)現(xiàn),孩子爸爸幾乎不參與孩子的教育。于是建議媽媽,要求爸爸必須參與育兒,至少每天要有20分鐘的陪伴。
結(jié)果,不到三個月,小男孩的性格就變了,他可以自己進教室上課,也敢離開媽媽主動去交朋友,性格開朗了非常多。 孩子為什么需要爸爸?因為爸爸有天然的優(yōu)勢,能幫助孩子塑造更勇敢獨立的性格,讓孩子更有力量處理人際交往的各種關系。
爸爸決定孩子婚姻的幸福程度 有一位爸爸去女兒家做客,發(fā)現(xiàn)女兒忙得團團轉(zhuǎn),照顧兒子,收拾玩具,洗衣服,做飯,打電話解決工作上的事情,順便還要為坐在電視機面前的老公遞上咖啡。
爸爸非常自責:「我從沒有幫你母親干過家務,所以你看到了,也學到了。你的丈夫肯定也是從他的父母那里學來的。我為所有做了錯誤榜樣的父親感到抱歉?!?/p>
父親的言行舉止,真的會影響孩子的擇偶觀以及婚姻的幸福狀態(tài)。 尤其是6-14歲的男孩,他更加專注于男性角色能夠給與他的東西,特別是在品格力量、家庭婚姻、價值導向方面。相對于母親,他們更注意父親說的話,更愿意向父親學習。 鄰居家的亮亮就是個被爸爸潛移默化教育出來的小暖男。 家里的垃圾從來都是他倒,雖然才8歲,但和媽媽出門,大包小包全是他主動拿。 我夸他:「亮亮是個小小男子漢呀?!顾笮Γ骸肝野职终f了,他不在家,我就是家里的男子漢,要保護媽媽?!?/p>
爸爸對兒子的影響大,對女兒的婚姻影響更大。 國際權(quán)威期刊《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曾做過調(diào)查,選取了233對姐妹參與實驗,請她們填寫對父親的印象,以及自己對異性的期待值。結(jié)果證明,父親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女兒的擇偶觀,而母親的行為,對女孩的異性期待值影響并沒有多大。 換句話說,爸爸在家庭中,承擔起好丈夫的角色,向孩子展示疼愛妻子,共同打造美好生活的表現(xiàn)越多,女兒能嫁得良人,兒子能做好老公的幾率就越大。
孩子為什么需要爸爸?因為爸爸對待家庭的方式,遠比媽媽,更影響孩子的擇偶觀,更能決定孩子婚姻幸福的程度。
爸爸為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愛的藝術》里說:「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比起媽媽對孩子細節(jié)的在乎,爸爸對孩子的關注點會更長遠,也愿意給孩子更高格局的引導。 電影《傳奇的誕生》講述的是球王貝利的真實故事,貝利出生在巴西貧民窟,他不愛學習,唯一的愛好就是踢足球。
母親每每看到,就充滿擔憂,害怕他自毀前途。 比起媽媽的焦慮,爸爸則一直默默想辦法支持他,引導他完成學業(yè)后,總是帶著兒子到芒果園,用芒果代替足球,教兒子點球,運球以及鍛煉體力。
這一練習,就是好幾年。 后來,爸爸說服媽媽,為貝利找到教練,讓兒子正式系統(tǒng)學習。從此,貝利一路高歌猛進,從一個連足球都沒有的窮小子,成為為世界矚目的球王。 印度最年輕的波音女機長安妮迪維亞,就是從小受到爸爸的影響,才立志當一名飛行員。
在印度,女性地位低下,又飽受歧視,身邊的親友都不贊同,媽媽也表示擔心。 而爸爸為了讓安妮專心備考,實現(xiàn)夢想,安排媽媽陪著去參加飛行員考試,自己留在家里賺錢照顧一家老小,操持家務。 貝利和安妮,成功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更打破社會對貧民,對女性的成見,這樣的成就靠自己的努力,更靠父母的教育,尤其是爸爸在孩子追求夢想路上給予的堅定支持。 心理咨詢師周周說:「孩子的健康成長,需要父親的精神,母親的膽量?!?/p>
父親的精神,就是他的信念和格局,將決定孩子將來發(fā)展的方向。而母親的膽量,也就是媽媽的情緒,是豁達開朗還是焦慮不安,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和價值感。 孩子為什么需要爸爸?因為爸爸能給予媽媽互補的教育,指引孩子有更大的力量通向世界。
一個好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 烏克蘭插畫師Snezhana Soosh畫了一組風靡全球感人心弦的「父女圖」。 我們分享幾幅:
每一幅圖都很溫暖,可很少人知道,Snezhana的童年從未得到過父愛,對父親的厭惡和憎恨伴隨了她整個童年。長大后,她孤僻不擅交際,極其渴望愛。于是,她畫了她缺少的東西——她非常想得到的來自爸爸的愛和保護。 最終,她在自己的畫里與父親和解,在畫里擁抱了父愛,她還想讓更多的父親了解自己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孩子衍生力量需要媽媽的愛,也需要爸爸的愛。 尹建莉老師說:「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英國著名學者哈伯特也說過:「一個好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
為什么孩子需要爸爸?
因為,媽媽的愛是地,寬廣博大;而爸爸的愛是天,高遠廣闊。爸爸媽媽湊在一起,才能廚房有煙火,客廳有笑容,臥室有擁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