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早期教育,每個家長都非常關心,談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不遺余力”,但是不是真正符合孩子身心發(fā)育的特點,許多人心里沒底。當前的早期教育中有一些傾向性問題值得家長們引起注意。
“神童化”教育剝奪孩子歡樂童年
“神童化”教育的倡導者聲稱,3—4歲的孩子可以認識幾千個字,能通讀《水滸傳》、《三國演義》。事實上,這樣的孩子畢竟是極少數,他們讀書的時候,并不全明白每個字的意義,更不能理解書中的內容。一些教育者不考慮嬰幼兒腦發(fā)育的特點,將小學的教育內容提前到幼兒園,將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提前到0—3歲階段。孩子們的歡樂童年被剝奪了,大部分時間被強制去死記硬背,他們成了機械的讀書工具。這樣的孩子可能短時間內會在某個方面有超常表現(xiàn),但如果他們缺乏學習的興趣和進一步努力的欲望,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缺乏基本的生活經驗和能力,他們會逐漸落后于同齡人。這種前后強烈的反差,又會使之產生心理障礙,影響今后的發(fā)展。
一些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龍成鳳,對于兒女寄托了無限的希望,這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切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家長應用平常的心態(tài)來對待孩子,依照大腦發(fā)育的客觀規(guī)律,給予孩子相應的教育機會,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在各個方面顯露才華。
片面開發(fā)智力忽略全面素質的提高
常常聽一些父母說:某某的孩子又學會了什么唐詩、宋詞,會算什么數學題。但是很少聽到:我的孩子吃東西,知道把好的先讓大人吃;我的孩子和小朋友玩的時候會讓著小弟弟小妹妹;我的孩子知道制止別人破壞公園的花木等。他們認為早期教育就是智力開發(fā),因而忽略了孩子全面的素質教育,使得孩子在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上偏離了正確的軌道。
目前,我國的獨生子女成了一個特殊群體,他們中一些人從小就被父母照顧得無微不至,養(yǎng)尊處優(yōu),使得他們缺乏愛心,不懂得關心和尊重別人,不懂得與別人分享,甚至變得自私、霸道、冷酷無情。稍受挫折,又會覺得自己委屈得不得了,不能認真對待困難。因此,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我們應該首先考慮的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做人,然后再考慮立足于社會的本事。
“補弱項”教育補丟了強項
許多家長很早就關注孩子的語文和數學的學習。他們不顧孩子的身心,不顧孩子的興趣,從嬰幼兒起就讓孩子大量認字、計算,走上了強化左腦的道路。也有不少家長讓孩子學習音樂,繪畫,但其中不乏為了考學“加分”,將來有個格外照顧的想法。
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他提出,人類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擁有語言文字、數學邏輯、視覺空間、身體運動、音樂旋律、人際關系、自我認知、自然觀察等八種智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每種智能在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有不同的關鍵期,如數學人才一般在40歲以前出成績,音樂人才可以從3歲開始培養(yǎng),運動員一般在十四五歲以后才能出成績。
家長要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弱項和強項。以往我們常常信奉“補弱項”教育,但結果總是越補越糟糕,不僅使孩子失去了學習興趣,連強項也被廢棄了。針對這一現(xiàn)象,也有一些早教工作者提出要發(fā)揚強項、舍棄弱項,讓孩子自由發(fā)展,讓他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里盡顯其才。這個見解要讓家長和教育機構認可還有時日。
事實上,對于孩子某項表現(xiàn)突出的智能,家長不妨鼓勵他發(fā)揚自己的強項,讓他為自己的強項感到自豪,樹立信心,并敢于面對自己的弱項,以強帶弱。這樣強項更強,弱項也不至落后。
過度商業(yè)化違背大腦發(fā)育規(guī)律
目前,大多數家庭是獨生子女,家長迫切希望有人指導。因此,一些親子樂園、母嬰學習機構紛紛成立。但個別的早教工作機構在利益的驅使下,抱著各種目的,或急功近利,或混淆觀念,提出了一些違背大腦發(fā)育自然規(guī)律的論點或言論。有的將孩子發(fā)育過程中正常的現(xiàn)象當成他早期教育的結果,大造輿論;也有的為利益驅使,迎合商家之間的競爭,混淆育兒觀念,使得家長不明情況,做出有害嬰幼兒身心健康的事情來。曾有某親子中心為了賺錢,竟然說一個六個月就會坐的孩子發(fā)育太慢,運動能力差,不參加訓練就耽誤了,嚇得母親趕緊交錢,參加訓練班。
我們希望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早期教育還是少一些金錢色彩,多一些科學引導。
六歲以前的早期教育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一件大事,它關系到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智能的挖掘,更關系到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年輕的父母應該采取科學的態(tài)度,實施生動活潑的引導方法,因勢利導,循序漸進,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興趣,在人為的良好的情緒下,在玩中教,在玩中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