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醫(yī)案
我們選擇中醫(yī)工作室一位女同事,因為父親突然患中風而住院,自己陪床,休息不好,導致突然暈倒。自述暈倒之前只感覺身體有點輕飄感,醒來后感覺胸悶、頭暈、口干,久久凝視某樣東西也感覺頭暈。來診時自述,心有點慌,身體輕飄感。時胸口突然疼痛,有悶堵感,自行掐內(nèi)關(guān)穴后癥狀緩解。一有大的動靜心跳就會加快。納眠皆可。脈左滑略軟弦,右滑軟。苔小黃,邊尖略紅,舌下小瘀。
我診為心陽不振,清陽不升。處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味:
生牡蠣30,生龍骨30,桂枝15,炙甘草30,丹參30,薤白10,葛根10,兩付。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藥后心慌緩解。今天中午突然心下悶,引起心慌,心悸,干嘔,氣短??诟蓻]有口水。左手麻、僵硬,手涼,有蟻行感。沒有力氣,昨晚做噩夢,夢到從電梯掉下來,易驚嚇。脈滑軟,舌下瘀。
心氣不足,當養(yǎng)心通陽。處方炙甘草湯減味:
炙甘草20,黨參30,桂枝20,干姜10,麥冬30,生地30,阿膠10(烊化),大棗30克(切開),黃酒100毫升,兩付。水煎服,日一劑。
三診,上藥調(diào)理后心慌、胸悶、惡夢諸癥狀都已緩解。仍有夢多,偶爾有心慌,頭暈。藥后大便3-4次,欠成型。脈滑,苔小黃, 面色好轉(zhuǎn)。
仍要養(yǎng)心通陽,用全真一氣湯合甘麥大棗湯,再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生地15,黨參30,麥冬30,五味子(打碎)10,懷牛膝10,制附片15,白術(shù)15,炙甘草20,小麥50,大棗30切,桂枝20,生龍骨30,生牡蠣30,三付,久煎一小時。
四診,藥后有效,心慌、頭暈消失。近兩天胸口悶,不痛,深呼吸則舒服,易被驚嚇,整晚都在做夢。脈滑,苔小黃,舌下小瘀。
心氣不足,繼續(xù)養(yǎng)心,用養(yǎng)心湯。
生黃芪30,茯苓15,茯神15,當歸10,川芎10,姜半夏15,炙甘草6,酸棗仁10(炒搗),遠志10,五味子(打碎)10,黨參10,肉桂10,三付,養(yǎng)心,安神,治頭暈。
今日同事告知,諸癥皆好轉(zhuǎn),無所不適。
辨證分析
同學問:此案同事因父親生病而焦慮緊張,更兼熬夜陪床,導致氣血兩損,不能濡養(yǎng)腦竅,導致突然暈倒,且見心悸、胸悶??偟闹委熕悸肥鞘裁矗?/p>
我答:這是一個典型的虛勞證,心血、心氣、心陰、心陽俱虛,首診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意在通陽;二診為炙甘草湯,意在養(yǎng)心之陰陽氣血。癥狀緩解之后,再用全真一氣湯、甘麥大棗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以及養(yǎng)心湯收功。
問:為什么要問這么多的藥方,核心的辨證思路是什么?
答:病在心的陰陽氣血俱虛,當以陰陽氣血四者兼顧。
首診之所以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是參考了劉渡舟的一則醫(yī)案。其案:“宋先生與余同住一院,時常交談中醫(yī)學術(shù)。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寧,坐立不安,乃邀余診。其脈弦緩,按之無力。其舌淡而苔白。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氣虛而神不斂之所致。乃書:桂枝9g,炙甘草9g,龍骨12g,牡蠣12g,凡3劑而病愈?!?/p>
我同事的情況與劉老所治的案例相似。我同事因夜晚勞作,更兼焦慮緊張而耗神,導致心氣虛而神不斂。因此先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且其脈左滑略軟弦,即是陽氣虛象。離宮火衰,失于潛養(yǎng),神氣浮越,故病心悸而神不安寧。方以桂枝、甘草溫振心陽,龍骨、牡蠣潛鎮(zhèn)心神,標本同治。
就臨床來看,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要治療心陽內(nèi)傷所導致的煩躁、心悸諸不適。方用桂枝扶助心陽,炙甘草補虛益氣。且炙甘草的用量是桂枝的兩倍,既有辛甘化陽之意,又有甘以緩急之功。配以牡蠣、龍骨重鎮(zhèn)安神。其辨證要點為:沖氣上逆、多汗、不眠、心悸怔忡、脈浮或結(jié)代。
二診時考慮到兼有心血、心氣不足,故改為炙甘草湯。方藥對證,收效非常明顯。從此病入坦途,漸趨向愈。
問:我觀察到,老師臨床常用炙甘草湯,且用量并不很大。這個藥方應(yīng)該用原方劑量,還是縮小劑量也可以呢?
答:我在臨床上經(jīng)常用仲景的炙甘草湯來治療心動悸、脈結(jié)代一證,往往應(yīng)手取效,其效甚捷,我用的即是縮小的劑量?,F(xiàn)代有醫(yī)家認為,此方需用仲景原方原量。比如,按漢代一兩等于15克計算,生地半斤,需用至125克。我臨床觀察,似不必拘泥。一方面,小量能取效,不需用大劑量;另一方面,重用生地容易導致腹瀉。
《經(jīng)方實驗錄》作者姜佐景謂:炙甘草湯“蓋本方有七分陰藥,三分陽藥,陰藥為體,陽藥為用?!边@個觀點我非常認同。因為陰藥重而陽藥輕,故陽虛體質(zhì)者往往不能耐受陰藥之陰,或減量應(yīng)用,或稍服即止。
炙甘草湯的原方劑量甚大,其中炙甘草四兩(約合現(xiàn)代的60克),桂枝、生姜各三兩(約合45克),地黃一斤(約合125克)……。有學者認為,若是心動悸重癥,非用原方原劑量不能取效。我臨床沒有見到這樣的重癥心悸患者,亦未曾用過炙甘草湯原方劑量。
今賢黃仕沛談到:“吾用此方治愈者不勝枚舉”。并認為:“此方尤應(yīng)著眼的是生地黃、炙甘草、桂枝、清酒四藥。”
《經(jīng)方實驗錄》中記載唐君案:“素有心臟病,每年買舟到香港,就診于名醫(yī)陳伯壇先生,先生用經(jīng)方,藥量特重,如桂枝、生姜之屬動以兩計。大鍋煎熬,藥味奇辣,而唐君服之,疾輒良已。今冬心悸,脈結(jié)代又發(fā),師與炙甘草湯,服至三五劑,心悸愈,結(jié)代漸稀……”
民國醫(yī)家陳伯壇先生擅長應(yīng)用重劑,這是他的用藥風格。我輩沒有他的功力,當然也無法象他這樣用方用藥。若不加辨證而濫用重劑,是邯鄲學步之舉。
總結(jié)成一句話:炙甘草湯非常好用,只要對證,未有不效者。
問:炙甘草湯有效,為什么要換方呢?
答:炙甘草湯為補益劑,具有益氣滋陰,通陽復脈之功效。主治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yǎng)證。此方為陰陽氣血并補之劑。臨床應(yīng)用以脈結(jié)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色淡少苔為辨證要點。服此方后病癥緩解,心中陰陽氣血皆虛的證候已經(jīng)改變,自然要更方。
問:三診時用了全真一氣湯,這個藥方應(yīng)該如何應(yīng)用呢?
答:三診是合方,包括全真一氣湯、甘麥大棗湯,以及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其中用到的全真一氣湯,是為明清間名醫(yī)馮兆張的得力方藥。
馮氏著有《馮氏錦囊秘錄》,他制訂此方,專為“脾腎陰陽兩虛,上焦火多,下焦火少”而設(shè),藥有人參、白術(shù)、熟地、附片、麥冬、五味子、牛膝共七味,“治中風大病,陰虛發(fā)熱,吐血喘咳,一切虛勞重證。更治危重斑疹,喘促欲絕者”。
馮氏認為,“水不足者有六味,火不足者有八味,氣不足者有四君,血不足者有四物,氣血不足者有十全、八珍,心脾不足者有補中、歸脾,獨脾腎不足,心肺之火宜抑,而肝腎之陽宜溫,實無其藥”。馮氏宗前人“陰陽互根,水火同源,脾腎為先后天之本”等理論,結(jié)合其實踐經(jīng)驗,對于脾腎陰陽俱虛所表現(xiàn)的復雜病機、錯綜證候,在治療上則溫涼補瀉皆堪棘手之危重疾患,提出“水中補火,土內(nèi)存陽”,制定全真一氣湯。
全真一氣湯藥效有三:一是補氣扶陽,如人參、白術(shù)、附子;二是滋陰補腎,如麥冬、熟地;三是斂納其位,如牛膝、五味子。馮兆張說:“上喘下瀉,上實下虛,上熱下寒之征,投服即愈”。清代大醫(yī)陳修園評價為“滋陰降火之神方。”
若從組方來看,全真一氣湯含有益氣養(yǎng)陰的生脈飲,有扶陽健脾的術(shù)附湯),有益氣扶陽的參附湯,有補氣養(yǎng)血的兩儀膏。
我臨床常用全真一氣湯來調(diào)節(jié)人體的陰陽平衡,用于陰陽失調(diào)諸證,既有陽虛,又有陰虛,且陽虛重,陰虛輕者。不論是心臟病,還是其他疾病,只要對證即用之,療效甚為滿意。若病機屬陽虛偏重,我會重用附子;若偏陰虛,我則重用生地。算是靈活變通。
前賢醫(yī)家對于應(yīng)用全真一氣湯頗有心得,現(xiàn)抄錄數(shù)則,可供我輩學習參考。
章次公對全真一氣湯用于濕溫病較多,如濕溫病高熱、神昏,正氣不支,先生以全真一氣湯治之,毫不動搖;又如濕溫病上見鼻衄,下見便血,不能純用辛溫,章先生予全真一氣湯治之。又見濕溫病牙齦出血,章先生用全真一氣湯合紫雪丹治之,實為附子與石膏之合用法。(病案見《章次公醫(yī)案》)
岳美中將全真一氣湯歸于溫補法,認為是“柔劑養(yǎng)陽”,因為腎為陰多之臟,腎陽不足常影響腎陰,所以要用柔劑養(yǎng)陽法。猶如“春風初有溫暖之意?!逼涔πc金匱腎氣丸同屬“少火生氣”。
錢遠銘在其所著《竹堂醫(yī)鏡》中說:“本方具有補氣維陽、滋陰斂納之功,較之六味、八味、左歸者,似有更勝一籌之秘。”錢氏用此方加減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以及肺心病、冠心病之脾腎兩虧、陰陽兩虛者,用作固本培元之治,往往收到良好效果。
問:合用甘麥大棗湯的目的是什么呢?
答:仲景說:“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shù)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蔽遗R床應(yīng)用此方,常引申用于治療神經(jīng)官能癥、癔病、抑郁癥、更年期綜合癥、神經(jīng)衰弱及失眠等癥。常合用他方,比如小柴胡湯、柴胡加龍牡湯、定志小丸、半夏秫米湯等。本方用藥極其平淡,但平淡中有神奇。只要辨證明確,收效甚捷。
問:養(yǎng)心湯在這里的目的是什么?其與歸脾湯有何不同?
答:養(yǎng)心湯出于《仁齋直指方論》,此方氣血并補,重在益氣;心脾同治,重在養(yǎng)心安神。為治療氣血不足,心神不寧證之代表方。臨床以神思恍惚,驚悸易驚,失眠健忘,舌淡脈細為辨證要點。
此案諸癥緩解后,當心脾同治以固其根本,故用養(yǎng)心湯收功。
之所以用養(yǎng)心湯來收功,源于《續(xù)名醫(yī)類案》的一則醫(yī)案:“龔子才治一童子,因用心過度,少寐驚悸,怔忡惡寒,先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棗仁、遠志,惡寒漸止。又用加味歸脾湯,驚悸稍安,再用養(yǎng)心湯而安?!蔽覍W習龔子才的經(jīng)驗,用養(yǎng)心湯來培補氣血以畢其全功。
養(yǎng)心湯與歸脾湯均治氣血不足之心悸、失眠等癥。二者略有不同:歸脾湯以補益心脾氣血之功為著,用于心脾氣血虛及脾不統(tǒng)血之證;而養(yǎng)心湯以寧心安神為要,治氣血不足,心神不寧之神思恍惚、心悸失眠之癥。
學生總結(jié):老師治療虛勞心慌的這幾個方子都非常實用,以后遇到類似病證,我們也知道應(yīng)該如何用方了。謝謝老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