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真正接觸孔子,應該是在初中的時候。當時初一的第一本語文課本,
有一課,叫做《論語十則》,很清楚地記得,第一句話叫做“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當時只知道看著課本,搖頭晃腦地學著古人的模樣,一遍一遍地誦讀。生硬地聽著老師的解釋,完全不明白這到底有什么真正的意義,只是作為考試和理解文言文的工具罷了。
但是由哲學理論,一切事物存在一定會有它的價值。明代的心學大師王陽明曾經(jīng)說過, “知行合一”,何謂知行合一?知就是理解、明白,行,就是行動,那么知行合一就是把你自己知道的理論知識結(jié)合到實際生活中,將二者合二為一,而且并不顯得生硬。光知道而不去實際行動是不通的。那么再回過來看孔子的名言警句,其實當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一件事情的時候,再回過頭來去看名人們曾經(jīng)說過的話,發(fā)現(xiàn)淡淡的幾個字卻蘊含著豐富的意思。打一個比方說,
你取得了成就,本想到處炫耀,但是別人并沒有將你的成就當成什么重要的事情,此時你會非常生氣,覺得這個人太不夠朋友意思了,甚至會火氣沖天。但是事后冷靜下來仔細分析一下,會發(fā)現(xiàn)是自己的表現(xiàn)欲太過強烈,卻怪罪于人家的不同情理,不了解你。當你翻開論語《學而》,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啊,人不知,就是人家不了解我,卻不生氣,那樣的人才能夠叫做君子。再想想今天自己的炫耀以及生氣不是明顯的一個小人的表現(xiàn)嗎!自己的度量不也是太小了嗎?經(jīng)過反思,我們會提醒我們自己,下次不要犯相同的錯誤。自然界生物有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就是,當自己犯下錯誤并引起心理緊張的事后,在腦海中會產(chǎn)生痛苦的聯(lián)想。比如說,一個小孩子被玻璃瓶子劃破了手,血流不止,那必將是痛苦的。于是在腦海中會產(chǎn)生痛苦的聯(lián)想,下一次再看到玻璃瓶子的時候,必將敬而遠之。而中國俗語中所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草木皆兵,就是這個道理。而當我們反思自己的錯誤,發(fā)現(xiàn)自己在別人面前的形象大打折扣的時候,當我們內(nèi)心因為自己的小人行為而深深的自責的時候,其實那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痛苦的聯(lián)想。那么,此時圣人們的經(jīng)典語錄就起到了作用。
當我們因為再次被別人誤解而將要發(fā)脾氣的時候,孔子的一句“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如當頭棒喝,阻止了自己過激的行為。當自己時候因為自己今天很好地控制了自己而高興時,良性循環(huán)就誕生了。于是,圣人的經(jīng)典警句就這樣指導著我們的內(nèi)心,我們的生活,使得我們的生活更加和諧,以至于達到一不違背自己的內(nèi)心,二能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雙重乃至多重目的。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圣人們的話可以提高我們的修養(yǎng),構(gòu)建和諧社會,孔子就是這樣的一個圣人。想一下,在距今幾千年前的孔子,在今天仍然被人們
頂禮膜拜,那是多么大的影響力?。∈ト酥詾槭ト?,不是因為他給百姓大眾帶來物質(zhì)享受,那只是暫時的。唐太宗。乾隆皇帝倒是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一個輝煌的大帝國,百姓安居樂業(yè),但是可以稱他們?yōu)槭ト藛幔坎豢梢?!真正的圣人是給人們提供精神食糧的人,他們的語錄,他們的精神,跨越了國籍,跨越了時代,在時空的隧道里穿梭,他們是精神導師。想一下,當我們的生活困頓不堪時,耳邊想起來圣人的鼓勵,那是多么大的精神力量?。∵@就是圣人的卓越影響。
作為一個圣人,孔子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精神食糧,從學習到生活到做人,孔子就是一個完美的化身,他的諄諄教導如雷貫耳。
他教會了我學習的方法,叫做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以及 “溫故而知新,
可以為師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學習不能一遍而止,要不斷地鞏固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并從中得到新的感悟。如果真的做到了這一點,那么我們就可以做老師了。還有一句,意義非常深刻,叫做“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倡導我們要思學結(jié)合,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多多思考,總結(jié)規(guī)律,而在思考的同時,不斷為自己補充新的知識。在思學合一中,不斷地提升自己超越自己。
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近代成功學大師拿破侖希爾也在他的著作《思考致富》里面闡述了這一觀點。同時,孔子還提倡謙虛的學習,謙虛其實也是做人的一種高尚品格,孔子將其總結(jié)為“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在生活中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和缺點。面對生活中遇到的每個人,要善于向他們學習他們所擅長的地方,努力將自己也向他們的有點轉(zhuǎn)變,而面對他們的缺點,要反思自己是否和他一樣,行為不當,如果有,一定要改掉??鬃拥牧硗庖痪湓捙c此大同小異,叫做“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行也”,這才是真正的君子??鬃拥闹t虛還體現(xiàn)在他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他強調(diào)學習不分地位,無論地位高低都可以相互學習,君王可以向平民百姓學習,叫做不恥下問。而唐代的韓愈在他的《師說》中也闡述了相同的觀點。關于學習,孔子還有一些經(jīng)典名言,比如“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闡述了學習的興趣的重要性,以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學習要實事求是地對待學問,不要自欺欺人。
而在闡述人的品行方面,孔子頗有心得。例如,孔子闡述了什么叫做君子,什么叫做小人。他說道: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所謂的君子就是那些心胸寬廣的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并不是說君子就是圣人,君子離圣人還是有一段距離的,但是基本滿足道德要求。但是小人呢,就是那些杞人憂天,患得患失的人,心胸狹窄的人。如果用孔子對君子和小人的判斷標準,那么現(xiàn)代中國人不乏少數(shù)不合格,即為小人。還有一些,比如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即君子的精神生活非常豐富,面對困難能夠自己解決,但是小人意志力就不夠堅定了。另外,孔子十分肯定志的重要性,他認為: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他十分贊揚松柏的品行,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認為那就是君子的品行。另外,責任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思想貫穿了整本《論語》,例如:仁以為己任,任重而道遠等等。還有一句深入人心,叫做“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訥”,用俗話說就是少說話的意思(木訥)
, “敏”就是做事雷厲風行。意思就是,做語言的矮子,做行動的巨人。這正符合我們現(xiàn)代人的道德要求。時至今日,我們也不希望與那些花言巧語,只說不做的人交往,而希望與那些踏踏實實做事,可靠的人交朋友?!墩撜Z》里還有一句神似,叫做敏于事而慎于言,意思近似,還說明了說話一定要謹慎,這讓我想起了《紅樓夢》里面,林黛玉初進賈府時的表現(xiàn),不敢多說一句話,生怕引起禍亂。而拿到現(xiàn)在,也是如此,慎言的人才能得到重視和地位。
孔子的主張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仁愛。與墨家的兼相愛不同,孔子的仁愛體現(xiàn)了一個層次感。古代人講究孝悌,孝即為孝敬父母,悌即為關愛兄弟,孝悌是仁愛的基本體現(xiàn)。而墨子的兼相愛則是一種廣義的大愛,無論別人與我什么關系,都要去愛他,而且愛的程度都要平等,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我們理想的大同社會。孔子的仁愛更符合人的本性,因此幾千年后,思想綿延不絕,經(jīng)歷了漢代的獨尊儒術(shù)的輝煌,一直傳遞到現(xiàn)在。這種思想是孔子一生都在提倡的。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東西不僅僅是物質(zhì)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換位思考,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想一想強加給別人會給別人造成什么樣的影響,這其實就是仁愛的最好體現(xiàn)。再如:《論語·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孔子自謙其不具備知、仁、勇三者達德,而自子貢視之,孔子三道盡備,故曰:
“夫子自道也?!?/p>
綜上所述,孔子的思想是永恒的,他對人類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現(xiàn)代人被快速的步伐迷失了自己時,不妨躲進自己的書房,感悟孔子的精神世界,讓自己的內(nèi)心得到很好的休憩。
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實驗電10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