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很多人來說,學習一門外語并非易事。有些孩子花了不少時間,看了不少資料,背了不少單詞,但依舊不得其法,在學英語上成效甚微。然而,老一輩的英語名家在社會動蕩、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沒有穩(wěn)定的學習環(huán)境,沒有充足的資料,依舊掌握了過硬的外語技能。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小典專程“請來”3位語言大師做客,為廣大“苦學英語而不得法”的學習者們指點迷津。希望大家在節(jié)后開啟新的學習旅程時,能夠輕松前行,找準方向。
01
季羨林:堅持閱讀,以讀促學
“高臥不起,等天上落下餡兒餅來的人是絕對學不好外語的,別的東西也不會學好的?!?/span>
——季羨林
季羨林先生一生通曉12種外語:其中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都是專業(yè)級的,能流暢閱讀俄文、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羅文,連小語種南斯拉夫語也說得流利。談及語言學習,他的經(jīng)驗和方法自然值得借鑒。
季老的外語學習是從英語開始的,但并非啟蒙很早,大約是在十歲。
從高小一年級到高中階段,他在學校里的英文課一直用漢語進行,導致他和同學們“既不大能說,也不大能聽”,和當時京津滬地區(qū)的學校比起來處于劣勢。
這與我們當代的英語學習情況十分相似。據(jù)他回憶,當時最讓他苦惱的是所謂“動詞”。
to be和to have一點也沒有動的意思呀,為什么竟然叫做動詞呢?我問過老師,老師說不清楚,問其他的人,當然更沒有人說得清楚了。
一直到很晚很晚,我才知道,把英文verb(拉丁文verbum)譯為“動詞”是不夠確切的,容易給初學西方語言的小學生造成誤會。
可見,孩子不能依靠中文翻譯學英語。這一點季老是親身經(jīng)歷并深有感觸。
好在少時學語文讓他養(yǎng)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膽子很大,字沒認全就看《彭公案》《七俠五義》等書籍,有些字不認識不要緊,沉浸在故事中,他看得是不亦樂乎。
勇敢的心性和閱讀的習慣,被他運用到了學英語上,他也喜歡上了讀原著。
那時中國社會動蕩,國人也普遍貧窮,他靠叔父接濟才能讀書??伤妒敲磕旯?jié)衣縮食省出兩三塊大洋買英文書。
國內(nèi)沒有地方買,他就從日本東京的丸善書店海淘,書到后先寄到郵局,他再走20多里路去取,每次拿到書就像過年一樣高興。
愛看書、愛買書的習慣不僅幫他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也伴隨他到老,后來他的藏書量堪稱北大第一。
之后,去到德國留學,他對這種方法有了進一步領悟:原來這就是“浸泡式學習”。
“據(jù)我所知,外語教學法國與國之間是不相同的,僅以中國與德國對比,其懸殊立見。中國是慢吞吞地循序漸進,學了好久,還不讓學生自己動手查字典,讀原著。而在德國,則正相反。
據(jù)說19世紀一位大語言學家說過:“學外語有如學游泳,把學生帶到游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只要淹不死,游泳就學會了,而淹死的事是絕無僅有的?!?/span>
許多人愛談“背單詞學英語”,季老高中時期也曾“實驗”過這種方法,但發(fā)現(xiàn)效果不好,只好不了了之。這才有了開頭那番“念佛”的感慨。
曾有一度,我想把整部英文字典背過。以為這樣一來,就再沒有不認識的字了。
我確實也下過工夫去背,但持續(xù)了一段時間之后,我就覺得有好多字實在太冷僻沒有用處,于是采用另外一種辦法:凡是在字典上查過的字都用紅鉛筆在字下畫一橫線,表示這個字查過了。但是過了不久,又查到這個字。說明自己忘記了。
這個辦法有一點用處,它可以給我敲一下警鐘:查過的字怎么又查呢?可是有的字一連查過幾遍也還是記不住,說明警鐘也不大理想!
季老的語言學習,和我們一樣誤入過“摳語法、背單詞”的歧途,也曾覺得學外語很難,但比起我們,他多了幾分勇氣和堅持,以及發(fā)現(xiàn)了一條“捷徑”——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所謂'有心人’,我理解,就是有志向去學習又肯動腦筋的人。高臥不起,等天上落下餡兒餅來的人是絕對學不好外語的,別的東西也不會學好的?!?/span>
02
錢鐘書:興趣使然,勤做筆記
十一二歲時的錢鍾書已是個徹頭徹尾的書迷。
在偶然接觸了林紓翻譯的英國小說后,他發(fā)現(xiàn)英語小說太迷人,由此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又覺得翻譯版本看著不過癮。
為了能讀懂原版小說,了解作者寫作的意圖,他開始發(fā)奮學習英語。當時國內(nèi)的英語課本,都是中國老師編輯的,非常不地道,讓他無論如何也喜歡不起來,這促使他更加愛讀英文原著。
后來進入清華求學,他不在圖書館,就在去圖書館的路上,幾乎把館藏英文書讀了個遍。
他的閱讀量究竟有多大呢?
有次,曹禺、吳組緗兩位在館中遇見中他,就請他列個英文書單,沒想到他提筆刷刷寫滿了一張紙的正反兩面,整整44本,還包括作者姓名與內(nèi)容特征等。
△ 錢鍾書與楊絳
許多人認為,錢鍾書記憶力超群又過目不忘,但他本人卻并不認為自己有那么“神”。
他的夫人楊絳先生在回憶錄中談到,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通過大量閱讀,錢鍾書不僅掌握了非常多的單詞,習慣表達及句型,還十分了解英國的風土人情,以及英國作家的作品,為他日后翻譯及研究學術(sh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興趣使然,勤做筆記。這便是錢鍾書先生學好英語的秘訣。
03
呂叔湘:學英語該有“四到”功夫
“學英語就是養(yǎng)成使用英語的習慣?!?/span>
——呂叔湘
呂叔湘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和翻譯家,近代漢語學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被公認為現(xiàn)代中國語言大師。
1926年大學畢業(yè)后,呂叔湘在中學執(zhí)教英語近10年。他親歷我國英語教學實踐,積極編寫相關教材,對我國英語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出了創(chuàng)新性見解。
他認為英語和漢語存在很大差異,中國人學習英語絕非易事,需要學生長期努力,下苦功夫多加練習,養(yǎng)成使用英語的習慣,并從耳到、眼到、口到、手到四個方面做了詳細解讀。
1.【耳到】有兩層,一是要聽的清楚,二是要多聽。老師要多說,學生要多聽。如果是自修英語,則可以通過收聽廣播的方式練習聽力。
2.【眼到】是要看的仔細,看得多,看的廣。初學看書的時候要看的仔細,不能輕易放過一個詞,要弄清楚每個詞的音和義。初讀一本書切記“貪多”和“無恒”。
3.【口到】指說話,也指念書。朗讀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和記憶;默讀速度更快,也不會妨礙別人。兩者都要兼顧。初學應該多在朗讀上下功夫,以后逐漸增加默讀的比例。
4.【手到】的意義很廣,除寫作外,亦可指翻查詞典和抄寫生詞熟語。有時,多念不如多寫。
呂先生重點強調(diào),英語學習最重要的是認清英語學習的基本原理——英語不是漢語。
他相信,對于中國學生最有用的幫助是讓他認識英語和漢語的差別,在每一個具體問題——詞形、詞義、語法范疇、句子結(jié)構(gòu)上,都盡可能用漢語的情況來跟英語作比較,讓學生們通過這種比較得到更深刻的領會。
縱觀上述三位語言大師的方法,可以說是出奇的一致。
方法總結(jié):
第一,不外乎是一定要找準學習動機,培養(yǎng)學英語的興趣,激發(fā)內(nèi)驅(qū)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