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雙 江
這首民謠出自《后漢書·五行志》。 歌詞中“千里草”、“十日卜”合起來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則深刻地表達了東漢末年廣大老百姓對誤國權臣董卓的極度痛恨,都希望他早日死去。這首民謠是東漢人民對董卓整個人生的基本評價,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董卓對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的消極影響。
董卓(?-192),字仲穎,隴西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權臣,西涼軍閥。官至太師、郿侯。原本屯兵涼州,于靈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亂時受大將軍何進之召率軍進京,旋即掌控朝中大權。其為人殘忍嗜殺,倒行逆施,招致群雄聯(lián)合討伐,但聯(lián)合軍在董卓遷都長安不久后瓦解。董卓放縱士兵在洛陽城中大肆剽虜財物,淫掠婦女,稱之為“搜牢”。又虐刑濫罰,以致人心恐慌,內(nèi)外官僚朝不保夕;與此同時,他又為黨人恢復名譽 ,起用士大夫 ,企圖籠絡人心。 后被其親信呂布所殺。
董卓的親信呂布為什么要殺董卓?
王允想殺董卓是很容易理解的,他和他所代表的士大夫集團早就對董卓的倒行逆施不滿,處心積慮,一直在等待機會鏟除董卓。而呂布和董卓的情況卻和王允截然不同。呂布和董卓“誓為父子”,在董卓的一手栽培下已經(jīng)成為中郎將、都亭侯,仕途可謂一帆風順。為什么他會聽從王允的擺布殺掉董卓呢?難道真的是與卓侍婢貂蟬私通,恐被發(fā)覺就和董卓反目成仇進而把董卓殺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呂布和董卓的關系十分密切。在這一點上,正史、野史上倒是非常一致的:《三國志•呂布傳》說:“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后漢書•呂布傳》說:“卓以布為騎都尉,誓為父子,甚愛信之。稍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但是,因為呂布手下?lián)碛袕堖|舊部,有一個以呂布為首的并州小集團。董卓對呂布“遷至中郎將,封都亭侯”,并且“誓為父子”,明顯帶有很強的政治意圖:安撫和利用這個以呂布為首的并州小集團為自己賣命。等到董卓地位鞏固、外部威脅減少以后,對呂布的態(tài)度有所改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董卓雖親愛呂布,然時醉則罵,以刀劍擊之,不中而后止。”董卓此舉帶有一定的目的性,不應該單純地理解為董卓“性剛而褊”。 呂布和董卓的關系其實屬于相互利用。在這種前提下,兩人的關系隨時會因為一些外來因素的影響而發(fā)生改變,也就注定這種關系是非常的不穩(wěn)固的。從史料分析可以看出,呂布和其手下的并州官兵在董卓的陣營中是非常受排擠的,而且矛盾比較激烈。董卓對呂布也是不放心的,把呂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身邊,根本不讓呂布有在外獨立屯兵的機會。 呂布對董卓的暗中不滿,以及內(nèi)心的“益不自安”,對并、涼兩支軍事力量之間的矛盾來說,更起了直接激化的作用。 既然矛盾和敵視都存在,董卓為什么還要繼續(xù)使用呂布呢?可能是董卓在判斷上出了問題。在他看來,呂布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賜予的,呂布乃一介武夫,政治頭腦簡單,就算對自己有什么不滿,都不會鬧到刀兵相見的地步。而且他沒有想到自已信任的司徒王允一直對自己心懷不滿。司徒王允的出現(xiàn),使得這個原本就已經(jīng)是一觸即發(fā)的矛盾愈演愈烈,終于釀成了最后呂布聯(lián)合王允殺掉了董卓的結果,這是董卓最大的失策。
這一次殺董卓也的確是造福于民,有功于社稷,是呂布立的一次大功,是為民做了一件好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