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沈陽指南針公司的講師,我曾跟許多人講過,北京就是中國股市的延安,從那里我們能得到指南針公司對股市研究的最新成果。本人今年八月份曾到北京指南針總部進修,期間聆聽了許多指南針公司專家的講課,尤其是課后與陳浩老師的交談使我受益非淺,借陳浩老師來沈陽講學之際,我將其整理成文,以食讀者。
和陳浩老師的談話是從炒股動機開始的,和許多股民一樣,我最關心的問題是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浩老師怎么也炒股了呢?陳浩點燃了一支煙,走到窗前,背對著我一字一句地講,我入市的動機很簡單:一方面出于好奇,另一方面也想牟取點工資外收入。是的,盡管陳浩老師現在頭上有許多花環(huán),可是,1995年9月13日剛入市時,他和許多中國數千萬中小投資者一樣,入市時對股市知之甚少,學會了打單就大舉交易。初期炒股完全依賴于股評。但股評給他帶來的不是財富而是災難。最慘的一次是1995年10月滿倉買入北京北旅(600855),這只股票被股評家推薦了整整一個月,其題材是該公司聘請了日籍總經理,記得當時言之鑿鑿:如果連這只股票都不敢炒,中國股市就沒有希望了。結果呢?該 股兩個多月里就從13元跌到了5.5元。也就是從那時起,本陳浩老師發(fā)誓,今生永不再聽股評。
不聽股評又能如何呢?那就看K線圖。他同楊新宇博士一起買來了當時市場上能買到的所有技術參考書,從K 線形態(tài)到MACD,再到波浪理論、江恩學說,把中外技術分析的全部知識進行了一番徹底消化,同時對股市展開了“瘋狂”進攻:用區(qū)區(qū)一萬多元的資金,完成了200余張交割單。以至于門市部的報單小姐一看見陳浩就交頭接耳,似乎在說“那個瘋子又來交錢了”。至于炒股成績,陳浩老師毫不隱瞞,1997年他被迫離開股市時,總共虧損24000元錢,借的23000元錢全軍覆沒,還搭上工資的一部分,應該算是山窮水盡。如果再發(fā)誓連技術分析也不用了,就只剩下抽簽算卦了。
可就在這時,大概是窮則思變吧,陳浩和楊新宇兩個人產生了一個大膽的甚至是革命性的想法:是不是書上說的全錯了?
他們是比較相信自己的智商。他們兩個人,一個畢業(yè)于北京不懂股市專家們的大作。于是他們想,是不是這些傳統技術分析理論誤人子弟?也幸虧他們產生了這個想法,才開始用自己的大腦研究股市,也才有了我們后來在股市的游刃有余和不錯的炒股成績,和今天的指南針證券分析軟件。
陳浩十分坦率地說,本人有資格認定1995年以前出版的股市教科書對滬深股市沒有什么價值。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用過KDJ指標,教科書上說,這個指標金叉是買入信號,死叉是賣出信號,本人讓電腦自動在所有的股票上依照金叉、死叉進行一次模擬操盤,自1997年至今,共有79513個完整操作,成功率25.7%,資金收益率是—84.46%。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說你如果見金叉就買,見死叉就賣,可以在一年內將10萬元,賠到只剩下16000元,本人1995年就是這個賠錢速度。
談到指南針不能不談籌碼分布。作為中國籌碼分布發(fā)明第一人,陳浩老師最有權利高談闊論,但是一向謙遜 的陳浩老師在公開場合卻很少談及此事。聽到我的提問后,陳浩老師狠狠地吸了口煙,看來發(fā)明籌碼分布的起因其實是個傷心的故事。當時市面上的一套股票分析軟件2000元以上,而陳浩和楊新宇實在舍不得用2000元來買軟件。好在他們都會編計算機程序,就花了一兩個月的時間,編了一個給自己用的看K線的小軟件,那時每天的數據是我們兩個人從每晚電視臺的錄象中一筆一筆輸進去的,好在那時的股票不多,楊博士念,陳浩來打。這個工作只能在晚上干,白天他們還要上班。他們在中國科學院生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同一個課題組,研究的課題是大腦的學習記憶及“神經網絡”。有一天他們靈機一動,覺得它可以用來評價股票的活躍程度,這就是后來的CYF指標(市場能量),并且不知天高地厚地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個指標:其中C是陳浩本人(Chen Hao)Y 是楊新宇(Yang XinYu),而F 是浮籌率的意思。CYF的誕生,導致了CYC(成本均線)的誕生,并最終找到了可估計出一只股票的投資者在各個不價位持倉狀況的算法,這就是“籌碼分布“(CYQ)。
“籌碼分布”的出現,使對主力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莊家入場、出場和倉位估計,這些股市中的難題由此迎刃而解。1997年3月,王之杰、孫誠組建了“指南針”公司,本人和楊新宇后來也加盟“指南針”公司,我們認為應該推出一種全新的投資分析軟件,這套軟件于1997年11月正式發(fā)布,而當時他們幾個誰也沒有預料到,4年后,這個產品成了分析軟件中的第一品牌.
由于證券交易所不同公眾提供投資者的賬目信息,所以各類軟件中的籌碼分布狀況是通過歷史交易計算出來的近似值。假定籌碼的拋出概率與浮動及持股時間有關,可以在一定數量的投資群體中進行抽樣檢測,以獲得這個拋出概率的函數,然后再根據這個拋出概率,認定每日交易中哪些原先的老籌碼被沖銷,并由現在的新籌碼來代替。
我們把問題說得再簡單一點:根據相當多的投資者的獲利了結的習慣,尤其就散戶而言在獲利10%至20%之間最容易把股票賣掉:而對主力而言,很難在盈利30%以下時賣出他的大部分倉位。那么,獲利15%的獲利盤對當日成交的貢獻就比獲利25%要大一些。這是較為精確的計算籌碼分布的方法,有時候出于計算量的考慮,也可以用相等的拋出概率來代替真實的拋出概率統計,這樣會引發(fā)一定的誤差,不過這個誤差是可以承受的。因為在實際的投資分析中,某個價位的籌碼量多一些或少一些不會影響最終的結論。
在“指南針”的CYQ推出后,幾乎所有的國內軟件廠家都模仿了一個籌碼分布圖,對此,陳浩老師十分客觀地評價到:有一些做得還是很不錯的,但有一些算法誤差太大。并十分真誠地建議這些軟件廠家予以修改。他說,這類不準確的算法是把歷史成交,按時間加權,時間越久占籌碼分布的比重越低,這樣做表面上似乎也可以得到一個很像籌碼分布的東西,但實際上是不能用的。因為各股的活躍程度差異很大,人為的確定歷史籌碼的揮發(fā)速度很難反映這個差異。
當談及指南針籌碼分布的算法時,陳浩老師說,雖然你是指南針講師,是自家人,由于涉及商業(yè)機密,我也不能告述你。
走出陳浩老師的辦公室,已是凌晨兩點了,望著黑沉沉的夜幕盡頭露出黎明的曙光,我想,股市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只變幻莫測的黑箱。但股市技術分析的每一次實質性進步,都使人類一步步走向黎明,也許生命的意義也就在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