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傷寒論37條》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shè)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方七。(用前第五方。)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炙)生姜(切,各三兩)大棗(擘,十二枚)半夏(洗,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2,原文《傷寒論96條》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方四十八。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洗,半升)甘草(炙)生姜(切,各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知去熱有三條途徑,汗,尿,大便,黃芩走大便則可知也);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3,原文《傷寒論97條》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臟腑相違,其病必下,脅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方四十九。(用前方。)
4,原文《傷寒論99條》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方五十。(用前方。)
5,原文《傷寒論100條》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方五十一。(用前方。)
小建中湯方。
桂枝(去皮,三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十二枚)芍藥(六兩)生姜(切,三兩)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nèi)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6,原文《傷寒論101條》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fù)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fù)發(fā)熱汗出而解。
7,原文《傷寒論103條》
太陽病,過經(jīng)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一云嘔止小安。)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方五十三。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五兩)枳實(炙,四枚)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8,原文《傷寒論104條》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fā)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y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方五十四。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參(一兩)甘草(炙,一兩)生姜(切,一兩)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大棗(擘,四枚)芒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nèi)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臣億等謹按金匱玉函,方中無芒硝。別一方云,以水七升,下芒硝二合、大黃四兩、桑螵蛸五枚,煮取一升半,服五合,微下即愈。本云,柴胡再服,以解其外,余二升,加芒硝、大黃、桑螵蛸也。)
9,原文《傷寒論144條》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得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十。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洗,半升)甘草(三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0,原文《傷寒論148條》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jié),必有表,復(fù)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fù)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shè)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方十四。(用前第十方。)
11,原文《傷寒論 149條》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fù)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fā)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jié)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方十五。
半夏(洗,半升)黃芩干姜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須大陷胸湯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12,原文《傷寒論 229條》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方十六。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兩)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3,原文《傷寒論230條》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方十七。(用上方。)
14,原文《傷寒論231條》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xù)浮者,與小柴胡湯。方十八。(用上方。)
15,原文《傷寒論266條》
本太陽病不解,轉(zhuǎn)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方一。
柴胡(八兩)人參(三兩)黃芩(三兩)甘草(炙,三兩)半夏(洗,半升)生姜(切,三兩)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6,原文《傷寒論 379條》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方十九。
柴胡(八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炙,三兩)生姜(切,三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更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7,原文《傷寒論394條》
傷寒瘥以后更發(fā)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一作緊)者,以下解之。方三。
柴胡(八兩)人參(二兩)黃芩(二兩)甘草(炙,二兩)生姜(二兩)半夏(洗,半升)大棗(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8,原文《金匱要略*黃疸病》
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必小柴胡湯,方見嘔吐中。](二十一)
19,原文《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
嘔而發(fā)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十五)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20,原文《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
產(chǎn)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①,厥而必冒。冒家②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③,故頭汗出。所以產(chǎn)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fù)。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二)【原文二】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fā)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方見痙病中。(三)
21,原文《金匱要略*婦人產(chǎn)后病》
《千金》三物黃芩湯 治婦人在草蓐,自發(fā)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黃芩一兩 苦參二兩 干地黃四兩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22,原文《金匱要略*婦人雜病》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xù)來寒熱,發(fā)作有時,經(jīng)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①,其血必結(jié),故使如瘧狀,發(fā)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方見嘔吐中。]
=====================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知去熱有三條途徑,汗麻黃無汗用,桂枝有汗用,尿茯苓無里熱用石膏有里熱用,大便,黃芩走大便則可知也,黃芩熱在膽小腸,黃連熱在心,黃檗熱在腎,大腸,大黃)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黃芩于膽類似于白術(shù)于脾,皆使之流動向腹部。
小柴胡湯,胸肋滿與嘔吐為主要憑證,其次發(fā)熱,寒,口干頭暈眩等
小柴胡湯方證的形成:“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
--------血弱氣盡是說表營衛(wèi)二虛不守,從皮毛到肌肉乃入到膽經(jīng),在肝膽區(qū)域產(chǎn)生郁結(jié)堵塞而滿,沖胃則惡心,胃里有水就會嘔吐,柴胡黃芩解散肝膽郁結(jié)之熱,半夏去郁結(jié)之水,生姜散胃里水,甘草大棗黨參健脾補津液。
第96條闡明了小柴胡湯方證的四大要證,即:“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