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對我們來說是耳熟能詳?shù)奶拼娙恕?/span>他,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的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nèi)容深刻。他曾寫下一首詩勸誡草堂主人,為了讓隔壁寡婦可以偷棗,因為他同情那個寡婦。
當時是唐代宗大歷二年,杜甫55歲了。那時候他流落到成都,自己蓋了一間草堂,過著悠閑舒適的生活。草堂里有著幾棵棗樹,他的鄰居經(jīng)常過來打棗,但是杜甫完全不干涉,沒有為難她。因為他知道鄰居是個寡婦,過的生活也很苦,他對寡婦充滿了同情。
后來,杜甫搬到離草堂十幾里路遠的東屯,把草堂送給了一位吳姓親戚、這位親戚發(fā)現(xiàn)寡婦經(jīng)常打棗,便在草堂插上籬笆,禁止寡婦打棗。杜甫得知這件事后,便寫了一首詩送給這位親戚,來勸誡他。
《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zhuǎn)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
那么這首詩到底寫了什么呢?
一、二句寫杜甫自己知道鄰居會經(jīng)常來打棗,但是他知道鄰居是寡婦,沒有兒女也沒有生活來源,所以他放任寡婦來打棗,從不干涉。
三、四兩句寫的是寡婦肯定是太貧窮才會有這樣的舉動,正因為她會感到害怕,所以要跟她親近,表示出對寡婦的同情。
五、六句寫吳郎不但沒有表示出親切,反倒是插上籬笆防著,在杜甫看來有點不體貼人。杜甫表達的比較委婉,怕惹起吳郎的不滿,不容易聽勸。
最后兩句,寫寡婦找他訴苦,也間接表達出廣大人民困苦的生活窘境。吳郎的防人之心讓寡婦想起戎馬之亂時,官府征稅讓她一貧如洗,不禁涕淚滿巾。同時指出當時的人民疾苦的社會根源就是“安史之亂”。戰(zhàn)亂的局面不改變,百姓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要富有同情心,互幫互助。
在這首詩中,杜甫鮮明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他現(xiàn)身說法來勸服吳郎,從自己對寡婦的理解,來對吳郎進行勸說,讓人感到有說服力。同時,詩中的語言通俗易懂,有生活化的場景,充滿著現(xiàn)實意義,讓人感到誠懇又有力。
杜甫就是個典型的現(xiàn)實主義的詩人,他的詩歌一直以憂國憂民為主線,來揭露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的壓迫,表達出他對百姓的同情。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杜甫評傳》
以下是小編根據(jù)粉絲關(guān)注度整理的一些熱門優(yōu)質(zhì)公眾號,搜索這些號不容易,希望可以為粉絲們帶來一點點幫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