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寫字體會
1.這是昨天和今天所學,共四則。相對比之前所寫,整體靈動了一些,字的大小明顯了一些。
2.第一紙感覺有的字右上傾斜一些,還是不自覺地習慣性。第二紙端正了些。
3.第二紙豎鉤方面著重了些,有的筆畫出筆末端還是尖銳了些。
4.看著有的字,“捺”有些不自然。
5.第二紙前邊空得大了,本想學兩則,但看后頭還有一行,便又寫了一行。后寫的“論語三則”四字,前空后密了。意外總是發(fā)生。充滿了可能性。
二、學《論語》體會
1.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nóng)。”請學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樊遲請求如何學習種莊稼??鬃诱f:“這個我不如老農(nóng)。”樊遲又請求學習種菜??鬃诱f:“這個我不如老菜農(nóng)。”
樊遲出去了。孔子說:“真是個在野小人啊,樊遲!統(tǒng)治者講究禮儀,百姓就不敢不尊敬;統(tǒng)治者喜好仁義,百姓就不敢不服從;統(tǒng)治者誠實守信,百姓就不敢不說出實情。如果做到這樣,那么四方的百姓就會背著幼小的子女來投奔,為什么要自己種莊稼呢?”
看來,孔子不喜歡農(nóng)活(體力活),也不欣賞問如何種地的樊遲,覺得他志向不大,說他“小人也”。
說了一番原因,意思是統(tǒng)治者管理好“禮”“義”“信”,百姓自然會歸順與信服。做學問不必學農(nóng)業(yè)。
當樊遲問如何種莊稼種菜,孔子謙虛說不如老農(nóng),為何不直接對樊遲說學這些無用,而背后說他“小人”呢。
這里的“小人”不是指壞人,而是無大志向的人。
要知道,孔子說話從來都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
樊遲出身貧苦,學習勤奮,干過農(nóng)活。孔子則認為教育的目的修身治國,而非這些具體的事物。前不久學過一篇樊遲問仁,孔子回答,愛人。
2.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孔子說:“熟讀《詩》三百篇,叫他去從政做官治理百姓,卻不能通達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國,卻不能恰當?shù)刭x詩應對;這樣,就是詩讀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認為不能死讀書,讀再多的書,卻沒有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又有什么用。而現(xiàn)在常聽的一句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是對學習詩詞文化還是有益的。
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span>
行為端正,不用發(fā)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發(fā)布了命令,百姓也不會聽從。
確實如此。做父母的也是,在教育孩子方面不以身作則,孩子也是有樣學樣的。夫妻方面,依賴對方,付出少,怨言不斷,雞飛狗跳墻,這是自己沒活明白。
4.子曰,魯衛(wèi)之政兄弟也。
孔子說:“魯和衛(wèi)兩國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樣?!?/span>
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衛(wèi)國是康叔的封地,周公旦和康叔是兄弟,當時兩國的政治情況有些相似。所以孔子說,魯國的國事和衛(wèi)國的國事,就像兄弟一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