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在書法方面得二王衣缽,一致強調(diào)直追晉人,使得二王書法又成為書法發(fā)展的主流,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他的行書代表作之一《前后赤壁賦》。
趙孟頫《前后赤壁賦》
《前后赤壁賦》結(jié)字中正,適合初學(xué)者。趙孟頫的結(jié)字向來以中正為主,但筆畫中又有很明顯的取勢,這在他很多帖子里都得以體現(xiàn),但《前后壁赤壁賦》的結(jié)字方法更接近于他小楷的結(jié)字,并且《前后赤壁賦》的章法相對簡單,適合初學(xué)者借鑒創(chuàng)作。
一、筆法特點
1、字形較短
在這幅作品中的字形重心都集中在下半部分,豎向筆畫較短,結(jié)字也較扁平,還有很多字的下半部分筆畫縮短,字體取橫勢,為扁方形。趙孟頫的書法被人評為穩(wěn)健,與此密切相關(guān)。
趙孟頫《前后赤壁賦》
2、起筆收筆很少藏鋒
幾乎所有的筆畫起筆都是承接上筆,或者是露鋒入紙,很少藏鋒,收筆也是,收筆處意到即止,常用回鋒或者是短小的出鋒,末筆多為露鋒收筆。
趙孟頫《前后赤壁賦》
3、提按豐富
這幅作品在筆鋒運用上很有特點,提按對比明顯,前面兩三個字運筆速度較慢,后面兩三個字運筆速度加快,這樣循環(huán)反復(fù),形成了整篇作品的運筆變化。
趙孟頫《前后赤壁賦》
4、行草兼有
趙孟頫在這幅作品中就引入了很多行草的寫法,將字形符號化,這些草書字形穿插在行楷書中,有著調(diào)整節(jié)奏的作用。
趙孟頫《前后赤壁賦》
5、疏密對比
在單個字中的點畫聚散關(guān)系也處理的比較靈活,或集中在左部,或集中在右部,因字而異。
趙孟頫《前后赤壁賦》
二、筆畫特點
1、點畫
(1)直點:筆入紙后迅速發(fā)力并向右下行,而后出鋒,如“客”、“寥”二字。
(2)斜點:常用于字首,輕鋒落筆后右轉(zhuǎn),收筆時輕提出鋒,如“之”、“窈”二字。
(3)長曲點:此點瀟灑大氣,如“寂”字上點,尖鋒直下,漸漸發(fā)力,收筆筆鋒外轉(zhuǎn)后彈起。
(4)反點:一般由捺演變而來,行筆尖鋒入紙,而后向右下行筆,邊行邊發(fā)力,收筆處向右下稍頓即可。如“哀”、“蝦”、“巢”、“歡”四字。
(5)左右點:大多呈左低右高之態(tài),書寫時應(yīng)注意相互呼應(yīng)及筆法的變化。一般左點重按輕提向右上縈帶,右點順勢向右下出鋒完成,如“與”、“尊”、“答”三字。
(6)上下點:根據(jù)其處于不同的位置而寫法上有所變化。在左多上仰下提,與右部呼應(yīng),如“況”字;
在右多上撇下點,連貫收勢,如“龍”字;
在下多相互連接,一筆而成,如“于”字。
(7)三點水:此篇三點水較多,但寫法上并不強求多變,而大多只是行筆間的細(xì)微差異。如“酒”、“渺”二字采用上斷下連的寫法,這也是最常見的處理
2、橫畫
(1)短橫:短橫運用頻繁,其姿態(tài)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無非在起收筆上做文章。
①起筆上的不同。如“天”、“哉”二字,上橫尖鋒入紙,呈仰勢;
“在”字的上橫,尖鋒入紙后稍頓再上行,呈飽滿之態(tài);
“江”、“巨”下橫入紙后迅速內(nèi)轉(zhuǎn)發(fā)力,顯得渾穆而郁勃;
“清”、“吾”二字的下橫與上一筆連貫而出,可視為藏鋒逆入,顯得圓勁婉轉(zhuǎn)。
②收筆上的不同。如“美”字下橫收筆迅速上提,與下一筆氣息相連;“而”字上橫收筆抵鋒,透出清挺之氣;
“泣”字上橫翻鋒向下順勢帶出下一筆,顯得協(xié)調(diào)自然;而另一個“泣”字下橫重按輕收,余韻悠長。
(2)長橫:長橫作為字的主畫,一般要寫得剛直挺健,取左低右高之勢,以穩(wěn)定字的重心。
長橫最常見的寫法是切鋒落紙,稍頓后向右上行筆,收筆時向左上稍抵,帶出牽絲,如“音”、“舟”。
其次如“簫”、“舞”二字的長橫,起筆尖鋒入紙,左轉(zhuǎn)再向右上行筆。
再如“舉”、“慕”二字的長橫,起筆與上一畫銜接,取逆勢,然后再折鋒右行。
3、豎畫
(1)短豎
短豎形態(tài)較多,如“知”字中豎上尖下圓,“烏”字中豎厚重方折,“川”字中豎簡靜果斷,與兩側(cè)筆畫相映成趣;
豎畫有向背,如“夜”字豎畫向左稍曲,與右面部分相背,“有”字之豎向右稍曲,與右面部分相向。
在同一字中,兩個豎同時出現(xiàn)亦須向背,如“相”中便一向一背。
另外短豎在具體應(yīng)用時也要隨機而變,與整個字協(xié)調(diào)。如“幽”字中豎細(xì)挺,與旁邊粗線條映襯,取得平衡;“地”字中兩豎長短各異,令字態(tài)靈動;“光”字之豎起筆微曲,與下方平直的線條產(chǎn)生對比。
(2)長豎
長豎有懸針與垂露之別。
“斗”、“常”二字用懸針,起筆右轉(zhuǎn)而后向下行筆,邊走邊提,出鋒時迅速于空中作收勢。它一般用于字的末筆,即“勢盡則懸針”。
“懷”、“非”二字用垂露,收筆時稍駐,輕頓后反折向上作收勢。
像“茸”字中這樣暢意抒懷的長豎此帖中出現(xiàn)較少,起筆后疾馳而下,似離弦之箭。
4、撇畫
(1)短撇:用于字頭的平撇,其勢短平而行筆干凈,如“虬”、“動”二字。
(2)豎撇:用于字左的豎撇,寫法類似豎法較挺健,如“舷”、“虛”二字。
(3)斜撇:運用最廣的斜撇,姿態(tài)多變,如“倚”、“方”、“有”字的撇畫。
(4)回鋒撇:如“鹿”、“屬”二字的撇畫為回鋒撇,收筆處反折向上,與下一筆呼應(yīng)。
(5)出鋒撇:如“在”、“少”二字的撇畫為出鋒撇,收筆時迅疾撇出,顯得意韻悠長。
(6)藏鋒撇:如“余”、“天”二字的撇畫為藏鋒撇,收筆時鋒稍駐,溫潤含蓄。
如果撇后右上部尚有點畫可用回鋒或藏鋒撇與之呼應(yīng),如果撇為最后一筆則宜用出鋒撇。
5、捺畫
(1)平捺:多運用于走之底。一波三折,先向左上輕鋒逆入,按筆反折,略提后向右下行筆,逐漸加力,至折角時平出,如“之”字。
另一種起筆時尖鋒直入,不作頓筆,此捺顯得輕靈俊逸一些,如“遺”、“道”二字。
(2)斜捺:較之平捺的寫法,斜捺在寫法上豐富了許多,有一波三折,如“長”字;
有輕入含蓄,如“木”字;有逆筆隸意盎然,如“從”字;有收鋒抵腕,如“谷”字;有回鋒映帶,如“余”字。
6、折畫
(1)橫折:橫折在下轉(zhuǎn)時有方、圓的變化。
方折要求轉(zhuǎn)筆時頓鋒直下,如“見”字。
趙孟頫《前后赤壁賦》中方轉(zhuǎn)較少,圓折最為常見,如“焉”、“駕”、“高”、“魚”四字的轉(zhuǎn)折不露痕跡,頗見功力。
(2)豎折:《前后赤壁賦》中豎折出現(xiàn)較少,在行筆時只要處理好由豎轉(zhuǎn)變?yōu)闄M的內(nèi)轉(zhuǎn)即可,如中“幽”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