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鶴樓,舊址位于湖北武昌黃鶴磯上,俯瞰大江,雄視對面的龜山,始建于三國東吳黃武二年,原是東吳用于監(jiān)視曹魏的軍事瞭望塔。晉統(tǒng)一后失去軍事價值,逐漸演變成官商行旅的觀光樓,并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規(guī)模越來越大。
到唐朝時,詩人崔顥來此游覽后,寫下一首七律《黃鶴樓》,該樓的名氣于是變得更大了,《黃鶴樓》也成了千古名詩: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春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是唐宋時期的版本,大約從元朝時起,有人把“白云”改成“黃鶴”,把“春”改成“芳”,此后就流行開去。
2
這首詩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呢?傳說李白至此看了美景后,本想作一首詩曬曬朋友圈,但看了壁上崔顥的題詩,沉思一會兒,覺得自己難以超越,遂一聲長嘆: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然后擱筆,揮袖而去。
這個傳說雖然不一定真實,但卻從一個側(cè)面說明崔顥詩確實好。那么,這首詩又究竟怎么好呢?我們來一起品味品味。
這首詩的妙處主要在于前四句,李白看到的應(yīng)該是“白云版”,這里就以“白云版”來說。
詩的前四句雖然并不符合格律——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頜聯(lián)不對仗,但卻符合“眼前景致口頭語”的詩旨,即不加雕琢,自然而成,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妙,亦所謂極高寓于極平、至難出于至易也。此外,“白云”與“黃鶴”雙舉雙見,也給人一種回環(huán)往復(fù)之美。
李白雖然一向狂傲不羈,但其作詩向來崇尚“天然去雕飾”,推崇此詩應(yīng)在情理之中。
而元人改用“黃鶴”也有其妙,不僅合乎“仙人跨鶴”的傳說,而且連用三個“黃鶴”,回環(huán)朗朗上口,氣勢奔騰直下。
清人沈德潛評價此詩說:“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span>
3
李白雖然沒作寫黃鶴樓的詩,但后來游覽金陵鳳凰臺時,卻作了一首寫鳳凰臺的詩,有意與之一較高低。
鳳凰臺為南朝宋文帝時所建,故址在南京鳳凰山。李白登臨懷古,寫下《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從詩的首聯(lián)與尾聯(lián),可以明顯看出對《黃鶴樓》的模仿,但卻也十分自然,沒有雕琢痕跡,而其頜聯(lián)對仗工整,整體情景交融,也頗有氣勢,頗具特色。
宋代詩論大家嚴(yán)羽《滄浪詩話》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dāng)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而同一時期的文壇宗主劉克莊,則在其《后村詩話》中說:“今觀二詩,真敵手棋也。”意思是說難分上下。
確實,崔顥先作肯定有難度,但李白模仿在后,想出新也不容易,所以兩人都了不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