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覺悟?就是對物質(zhì)認知和大道規(guī)律的領(lǐng)悟,由現(xiàn)象到真相再到真理的一個認知上的飛躍,頓然醒悟、迷途知返。
中華文化的精髓就是覺悟文化,圣賢教人“以道御術(shù)、厚德載物”;故而,傳大道的教育叫大學(xué),成就頂天立地之大人;傳技術(shù)的教育叫小學(xué),學(xué)會溫飽的本領(lǐng)。小學(xué)傳術(shù),故而學(xué)之不難,大學(xué)傳道,故而學(xué)習(xí)就靠悟性啦,所以子貢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老子說“不知常、妄作兇”,就是說人如果沒有覺悟大道之理,輕舉妄動就會做錯事;就會帶來很多后患,人生就不可能圓融美滿。儒家也講覺悟,孔子說他自己四十不惑,就是四十歲的時候擁有了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不會被事物的表象迷惑,可以直接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以及其帶來的影響。佛家講“明心見性”,其實就是說開悟啦,見到了事物的真相。
一個人境界的高低不在于學(xué)習(xí)的努力,而在于學(xué)習(xí)的悟性。佛祖當(dāng)年修苦行的時候,刻苦用功了三年并沒有大的成就,此后就開始在菩提樹下參悟,悟性一開,立即成就。一個沒有開悟的人,很可能會出色的完成了那些根本不需要完成的事,一個沒有開悟的人,也可能盡用自己的聰明在干壞事而不知。
那么道家與儒家說的開悟是什么呢?就是明白大道,“道”,就是自然之法則、規(guī)律、以及萬物與其的關(guān)系;明白了就能遵道而行。背道而馳、終遭禍殃。敬天愛人就是人之道,普濟大眾就是商之道,樸素?zé)o為就是天之道。其中皆有大智慧,不再詳述。
佛家與道家的開悟方法很相似,佛家靠“戒定慧”,道家靠“虛極靜篤”,儒家呢?儒家靠“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儒釋道三家也都有最簡便的開悟法門,可也是最上乘,最直接的,叫做“心傳”,儒家叫孔門心法,釋家叫參禪。一旦覺悟,猶如醍醐灌頂、豁然開朗、頓生無量智慧。
所以,知識是可以學(xué)到的,智慧卻只能靠覺悟才能得到,有知識不等于就有智慧,知識是有限的,智慧是無限的,這好比有床不等于有睡眠,有錢不等于有幸福,有權(quán)不等于有尊重一樣。知識在于決定“術(shù)”的運用,智慧在于決定境界的高低,根本是兩碼事。所以說,若想得道,必先悟道。
附 不被事物現(xiàn)象所惑的兩則故事: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在國外贖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后拒絕收下國家賠償金??鬃诱f:你采取的不是好辦法。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收回國家的補償金,并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子貢做的很好,可孔子批評了他,因為孔子看到了子貢行為所產(chǎn)生的影響;以后,別人若是贖人后就不知道該不該向國家索取那份報銷贖金啦,若去索取,別人會把你和子貢比,會說你不高尚。若不索取,自己又可能有虧,最后導(dǎo)致別人兩難,而不去沾惹這個是非)
不久后,子路在河邊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謝他,把家里最寶貴的財產(chǎn)——一頭牛送給了子路,子路毫不猶豫就收下了??鬃诱f:子路做得很好,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于去救落水者了。從小處看,子路沒有子貢高尚,可從其長遠影響看,子路確助長了見義勇為的風(fēng)氣。
孔子能從細小處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以及帶來的影響,這是由于他對事物的發(fā)展變化觀察得遠啊。這就是所謂“子路受而勸德 ,子貢讓而止善”。從這一表揚一批評中,不得不佩服孔子的睿智和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