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往事
老北京人懷念“四大菜市場”
和朋友或同事中的老北京人聊天時發(fā)現(xiàn),大家現(xiàn)在最不怕搬家,因為搬到哪兒,都是清一色的、相似的居住環(huán)境,已經(jīng)沒有什么特色啦!再說,那昔日曾居住幾十年乃至百年以上的胡同和各具特色的住房,隨著它們的徹底消逝,老北京住戶連絲毫留戀的“遺跡”都沒有了;就是那些殘留的胡同,或已變成“商業(yè)街”,或破爛不堪,總之“模樣兒早變啦”。所以怎么搬家,都是面對同樣的新環(huán)境?!蔼q戀舊時巢”,不僅留戀居住地,而且住地周圍那些多彩的街道景點和建筑,也愛屋及烏地深深印在人們的腦海中,不時地懷念,揮之不去。中國老百姓醒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統(tǒng)統(tǒng)與人的第一性“吃喝”有關(guān),因此那些昔日的糧食店、菜市場等,與人們結(jié)緣甚深。而多年來與老北京人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四大菜市場”更是至今為廣大老北京人所懷念,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人們的談?wù)撝?。盡管如今大型的超市、琳瑯滿目的國內(nèi)外商品等,遍布京城各處,但是老北京人大部分覺得它們似乎就缺少像“四大菜市場”的那種親切、溫馨、有序、多趣的“氣氛”!
截至上世紀之前,北京城的“西單菜市場”(簡稱“西單”)、“東單菜市場”(簡稱“東單”)、“朝內(nèi)菜市場”(也有人稱“朝陽菜市場,簡稱“朝內(nèi)”)和“崇文門菜市場”(簡稱“崇文”),曾經(jīng)是北京城內(nèi)著名的最大國有菜市場,老北京住戶親切地稱之“四大菜市場”。我曾經(jīng)居住的胡同距三家菜市場都很近,其中最近的是“東單”,從家里出發(fā)步行到那里,只有500米左右的距離;步行到“崇文”或“朝內(nèi)”,也就是20分鐘左右的路程;距離“西單”較遠,但乘坐公交車也就六七站地。所以,我曾多次去這些菜市場購物,與之結(jié)緣甚深,也留下美好的記憶。
前不久,“崇文門菜市場”的搬遷,又重新激起老北京人對這些菜市場的回憶。但比較起其它三家菜市場的消逝,我心中似乎比以往平靜。這是因為在“崇文”搬遷之前,我曾去過那里。屈指算來,從我家搬遷到五環(huán)外居住到最后一次去“崇文”,中間已經(jīng)相隔近20年了。而最后一次去“崇文”,卻把我以往對這里的美好印象,徹底破壞了!因為這里已不是昔日那整齊、干凈、清爽、有序的氣氛,而是過道顯得擁擠、潮濕、憋氣、煩躁;那些售貨員也在漫不經(jīng)心地聊天、心不在焉地敷衍顧客;最重要的是讓人感到一些貨攤兒擺設(shè)的雜亂無章,一些菜看去已經(jīng)發(fā)蔫兒,魚肉攤兒前的地面滿是積水,使顧客無從下腳……我不禁問自己:這還是昔日的崇文門菜市場嗎?所以對該菜市場的搬遷或消逝,我似乎沒有什么留戀之情。因為最后一次來這里時,就感到昔日的、真正的“崇文門菜市場”已經(jīng)從我心中消逝了!如果再寫多一些,已經(jīng)沒什么心思了。不過過去每次來這里買菜后,都是沿著崇文門內(nèi)大街往北走,走到東單十字路口再往東走上500米左右就到家了。沿途常順便在途經(jīng)的“新僑飯店”、“春明食品店”、“祥泰義糕點鋪”等,買些愛吃的各種面包、奶油卷兒、“樹根”、綠豆糕等食品。所以去崇文門菜市場買菜,沿途順便“耬草打兔子”,總是滿載而歸。就是在崇文門菜市場里每個菜攤之間干凈、寬闊的過道遇見朋友時,都可以停下來聊幾句,因為那購物環(huán)境雖人多但并無聲音噪雜的干擾,氣氛總是使人感到溫馨。而如今,它就是搬遷到哪里,我都不關(guān)心啦!唯一留在記憶中的,只是這座崇文門菜市場在崇文門矗立了30多年之久的地標式建筑!
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我國還實行計劃經(jīng)濟,居民的一些副食品、糧油等,還要憑證或憑票購買,如果住家離國營菜市場近,自然愿意到那里購買,畢竟那里貨品全、質(zhì)量好、信譽高。我家距東單菜市場僅500米左右,所以東單菜市場是我們經(jīng)常購物的地方。俗話說“親戚有遠近”,去各個菜市場次數(shù)不同,感受也不一樣,因此在寫回憶文章時,篇幅的長短也肯定不一樣啦。
提起東單菜市場,就要首先談?wù)勊诘牡孛鎯海纱苏f明它占盡“地利”。由于東單地區(qū)鄰近原“東郊民巷使館區(qū)”,所以近百年前,菜市場的前身就是一家由法國人管理的、北京城少有的“高檔購物中心”,它擁有的英文名稱為“東市場”。聽我那位1900年就在剛誕生的北京飯店工作的親戚講,從1901年到1903年,北京飯店從原“蘇州胡同”旁邊搬到菜市場西鄰郵局西邊。緊鄰東單菜市場的東單郵局的地方,原是“小白樓”,是美國女人開的洋妓院;旁邊又有德國人開的“寶珠飯店”、西班牙人開的“三星飯店”等。所以這東市場原來有不少外國人也到此購物。
解放后,東單菜市場經(jīng)過公私合營,成為一家國營菜市場,并正式定名為“東單菜市場”。場內(nèi)雞鴨魚肉、蔬菜及各種調(diào)料等,可謂樣樣俱全。場內(nèi)每排攤位之間,都留有較寬的人行道,各種貨物擺放整齊顯眼、購物者行走和購物有序,整個氣氛使人感到親切。菜市場西邊依次是郵局、青藝劇場、兒童影院、國家海洋局等各具特色的建筑;東鄰就是被當?shù)厝朔Q為“大棚”的大食堂,也是一個大飯館,早點賣老北京人喜吃的豆?jié){、糖餅及一些小吃,午飯和晚飯都賣些大眾化飯菜,即適合平民百姓口味和消費水平的飯菜。
使人們永遠懷念的,是東單菜市場的外觀建筑特色,據(jù)有些老北京人形容,它像個“火車站”。大開間、圓拱頂、高立柱的空間布局;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攤位布置整齊有序的室內(nèi)環(huán)境;特別是整個市場形狀呈“L”形格局,南、東邊都有進出市場的寬闊大門,便于人流疏散。我每次和我父母來這里買菜,或自己來買菜,似乎沒有把它看作菜市場,而是感到這更像“旅游景點”,總要在里面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哪個貨攤都看不夠。上世紀80年代初,我經(jīng)常用小車推著我的女兒來這里買菜,買完菜后就到市場東門旁邊的“華宮冷飲店”喝汽水、吃冰激凌等,充滿樂趣。
東單菜市場位于東單北大街往西去的拐角處,即東單十字路口西北角,拐彎處是一片較寬敞的地面兒,只是比十字路口東北角那片寬敞地面兒的面積略小一些。所以南來北往的人們再多,走到路口也不顯得擁擠。倒是在“文化大革命”初期,那些所謂的“宣傳隊”,都沾了這片地面兒的“光”。我曾寫過一篇回憶“宣傳隊”在東北角地面兒演出的文章,其實那時候在菜市場前這片地面兒上也有“宣傳隊”演出,我曾在這里看過木偶劇團的演出,劇目是誣蔑一位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內(nèi)容。由于到菜市場購物的人較多,所以購物的人們途經(jīng)演出場地時,常被攔截住,“邀請”觀看演出。這倒是為那些“宣傳隊”的演出增加了觀眾人數(shù)。加之不管演出水平如何,那宣傳的內(nèi)容也由不得人們不鼓掌,氣氛倒也顯得“熱烈”!
上世紀90年代,為了建設(shè)所謂的“東方新天地”,東單菜市場及其前后左右的一些建筑物和其北鄰的“東單二條胡同”整條胡同都消逝了,當然,那些胡同里具有歷史價值的名人故居、古跡等,也化為烏有啦!取而代之的是如同一個巨大的“長方體盒子”(也有人比喻成“航空母艦”)一般的現(xiàn)代時尚的購物廣場。那曾經(jīng)的東單菜市場,就只能留在曾經(jīng)光臨過這里的人們的記憶中了。
“西單菜市場”據(jù)說在這四家菜市場中,可以算是名頭最大的一家,這家菜市場還曾是全國十大菜市場之一,位于西單北大街西側(cè)。大概現(xiàn)在的“君太”百貨商場就是在菜市場遺址建立起來的。
“西單菜市場”建于1956年,地處繁華的西單鬧市區(qū),它以經(jīng)營鮮活副食品為特色,是當時貨品種類最全的菜市場之一,曾經(jīng)日接待顧客5萬人次,大概是四大菜市場中人流最擁擠的,所謂“擁擠”確切地講,就是“人多有序”。
那時候的西單菜市場,也占有“天時”、“地利”,是人們逛街購物的首選去處。這也因為西單菜市場地處繁華的西單商業(yè)街,而且附近集中了“首都影院”、“長安大戲院”、“鴻賓樓飯莊”、“西單劇場”、老字號“天福號”、西單百貨商場等。所以去西單菜市場可以將逛街與購物聯(lián)系在一起;也可以在影院、戲院消磨時間后,再從容購物。
那時候,尤其是每逢春節(jié)前,西單菜市場門口早早地就看見蜿蜒看不到頭的長隊,那是等著購買年貨的人們。當時人們生活水平還沒有大幅度提高,也不時興“打的”,更沒有有私家汽車的人們,所以西單菜市場開始營業(yè)后不久,附近街道和公交車車站等,盡是手提大包年貨的人們,凸顯年前的熱烈氣氛,但卻是“熱烈”而不雜亂。
由于從我家到西單菜市場要乘坐六七站公共汽車,所以我特意去那里購物次數(shù)不多。只是到了上世紀80年代,菜市場附近的兩家較大的中藥鋪恢復了中醫(yī)坐堂看病。當時這兩家中藥鋪分別由著名“四大名醫(yī)”之一的孔伯華先生的兒子和弟子坐堂。我陪同我母親去看病或取藥時,順便去菜市場買需要的蔬菜、豆制品、熟食等。那是來這里次數(shù)最多的一段時間。80年代末,我家因拆遷搬到五環(huán)外居住,來菜市場次數(shù)少了,而且一連很多年沒有來這里。沒想到竟和昔日的西單菜市場“永別”了!
朝內(nèi)菜市場與其他三家菜市場不同,聽說這家菜市場現(xiàn)在還依然存在,但是它的地理位置卻已經(jīng)改變了,現(xiàn)在具體變化到了什么地方,我還真不知道。只知道它原來位于朝陽門內(nèi)大街南側(cè),距繁華的東四十字路口不遠。以后曾有過一次搬遷,即搬遷到東四十字路口東北角,成為大門臨街的菜市場,而我曾經(jīng)去過的菜市場,是在它地處朝內(nèi)大街南側(cè)時,所談也是那時候的菜市場。
老實說,既然離東單菜市場近,我很少去“朝內(nèi)”。但是有數(shù)幾次去那里,卻給我留下鮮活的印象,似乎覺得其他三家菜市場有些像“商場”,而“朝內(nèi)”才像真正的菜市場。因為在菜市場的北大門外就設(shè)有攤位,那些攤位分別擺滿新鮮蔬菜、各種水果等,好像是“招牌廣告”,告訴過往的人們“這里是菜市場”。菜市場里又分前后兩個貨場,中間有過道連通。進入北大門是第一貨場,柜臺分東西兩側(cè)擺放,主要經(jīng)營糖果、糕點、煙酒、水果之類。兩側(cè)柜臺之間的寬闊通道,使熙熙攘攘的人流不僅不顯得擁擠,而且感到非常有秩序。
進入第二大貨場,是菜市場的核心區(qū),也更符合“菜市場”的含義。這里供應(yīng)各類肉食、蔬菜、水產(chǎn)品等。給我的感覺是,這里水產(chǎn)品的種類似乎比其他大菜市場的品種多。那些菜、那些水產(chǎn)品等,不管顧客怎么挑選,售貨員都會耐心服務(wù)。那時候,在這里、在其他三大菜市場,很少看到有顧客和售貨員吵架的現(xiàn)象。每到逢年過節(jié),尤其是春節(jié)前夕,由于朝內(nèi)菜市場周圍胡同非常多,自然居民人數(shù)也非常多。來這里買辦年貨的人,不顧天氣寒冷,有的凌晨四五點就趕到菜市場門口排隊,菜市場一開門,便蜂擁而入地往第二大貨場“沖”,然后分別在自己需購買的柜臺前排隊。所以很快,人流就化為多個有序而整齊的隊伍,各個柜臺前都充滿要過年的喜慶和熱烈氣氛……
昔日皆地處繁華鬧市區(qū)的四大菜市場,如今消逝的消逝;留存的也非昔日舊貌了,只不過掛個名兒而已,絲毫提不起老北京人的興趣。何況現(xiàn)在大的購物超市遍布京城,幾個“孤零零”的、改了“容貌”和“內(nèi)臟”的老菜市場,還能引起多少人,特別是年輕人的興趣呀!所以本文真沒必要詳細描述那昔日的“四大菜市場”啦,只是抒發(fā)一下懷舊的情感吧,其實“四大菜市場”早已經(jīng)成為歷史了,恐怕現(xiàn)在不少年輕人都不知道它們曾經(jīng)存在,當然也就更不知道那時候人們購物時的心情、素質(zhì)、秩序、購買力等,可謂時過境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