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九芝 ( 1818-1886 ),名懋修,晚清江蘇吳縣人。祖上世代知醫(yī)。初業(yè)儒,中年后不樂仕進,承家學之淵源,致力歧黃,博覽群書,精內經、傷寒之學。陸氏極力推崇秦漢醫(yī)學,強調《傷寒論》在臨床上的普遍指導意義,嘗謂:“《內經》無論真不真,總是秦漢間書,得其片語, 即是治法;《傷寒論》無問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 即此亦已足矣”“學醫(yī)從《傷寒論》入手,始而難,既而易;從后世分類書入手,初若難,繼則大難矣”。他臨證屢以經方起溫熱大病,活重危險證,嘗云:如仲景方而不可用,則病人豈容我以嘗試者,何以用之一人而效,用之人人而無不效,且何以彼之不用仲景方者,曾不聞一效也,吾既用之而效矣,用之而屢效矣,則吾豈能舍吾效者不用,而用彼之不效者耶,夫病者何所求,不過求其效耳,然不用仲景方而效不至,則人何樂乎不用仲景方哉。陸氏恪守仲景《傷寒論》,強調溫病即陽明病,悉以陽明方為宗,如葛根芩連、白虎、 承氣等為常用治溫之方。對于溫病家養(yǎng)陰保津、 芳香開竅諸法頗多非議。他認為,《傷寒論》為外感病總論,溫病證在《傷寒論》中,方亦不在《傷寒論》外。
與其基本同時代的王孟英(1808~1868年?一說1863年),字孟英,號夢隱(一作夢影),又號潛齋,別號半癡山人,睡鄉(xiāng)散人、隨息居隱士、海昌野云氏(又作野云氏),祖籍浙江海寧鹽官,遷居錢塘(杭州)。中醫(yī)溫病學家。其畢生致力于中醫(yī)臨床和理論研究,對溫病學說的發(fā)展作出了承前啟后的貢獻,尤其對霍亂的辨證和治療有獨到的見解。重視環(huán)境衛(wèi)生,對預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觀點?!稖責峤浘暋肥峭跏啃鄣牧ψ?。他在大量臨床實踐的基礎上,采取“以軒岐仲景之文為經,葉薛諸家之辨為緯”的編纂原則,輯集各家醫(yī)論,闡發(fā)自己見解,于1852年著成是書,使溫病學說遂成系統(tǒng),蔚為大觀,可稱集溫病學之大成者,后世稱他為溫病大家。并于1838年寫就《霍亂論》書稿,認為霍亂有時行的真性霍亂與尋常的吐瀉霍亂之分,前者多屬熱霍亂,后者則屬寒霍亂。寒霍亂是一般六氣為病,陰陽二氣亂于腸胃而成;熱霍亂則是一種“臭毒”疫邪為患,由于暑穢蒸淫、飲水惡濁所致。認為寒霍亂“利者必是清谷而作臭穢,吐者亦必澄澈而非酸濁,”熱霍亂則“溲赤且短,便熱極臭,”兩者顯有區(qū)別。治熱霍亂創(chuàng)燃照湯宣土郁而分陰陽,連樸飲祛暑穢而行食滯;寒濕霍亂,推用理中,五苓及正氣散之類。在用藥上列蠶砂為治療熱霍亂的主藥,頗有特色。所創(chuàng)蠶矢湯、黃芩定亂湯、解毒活血湯中均用了大量蠶砂,無不取其祛濁除穢,展化宣通之功。
此外,在王士雄之前,許多醫(yī)家都認為暑必兼濕。針對此說,他指出,暑與濕,一為天氣,一為地氣,迥然二氣,雖易兼感為病,但絕不能因此而說暑中必定有濕,“論暑者,須知為天上烈日之炎威,不可誤以濕熱二氣并作一氣始為暑也,而治暑者,須知其挾濕為多焉?!边@一論點,對于認清暑邪的性質和暑病的治療都是大有裨益的。王士雄指出,暑性純陽,絕不能冠以“陰”字,所謂“陰暑”者,實即夏月傷于寒濕,不能屬于暑病的范疇。這對區(qū)別寒、暑性質和概念,正確辨治,有著實際意義。
兩大醫(yī)家基本同地處江南,學同承岐黃仲景之學,然識病,用藥大有不同,前者保守?后者顯然是進步的,因為終成一代溫病學宗師,何以有這樣的不同呢?一是固然與學術體悟不同,更重要的是對于整個疾病模式認識的差異,一個看到的是標,一個看到的是本,對標本中氣,五運六氣的認識是不是有所不同呢!今天轉錄部分內容,自己冒昧揣測,難免貽笑大方!
主要是今天學習了顧植山教授團隊講座五運六氣,對于整個內經,傷寒,包括金元四大家等學術理解有了一個進一步的認識,轉陸九芝,王孟英二位晚清大醫(yī)之相左,以說明學醫(yī)的道路,方式,個人的體悟,都會影響到將來的成就,尤其是臨床能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