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展現(xiàn)各城市的非遺魅力,以藝興城,以城弘藝,日前,中國手藝網(wǎng)開啟了“文旅中國·百城百藝”專題推介征集活動。
本文作者從2018年開始,踏上了一條尋找民間藝術(shù)之旅。行程跨越河南、山西、陜西的許多縣城和村莊,涉及剪紙、刺繡、泥塑、面塑、皮影等多個非遺項目。作者在尋訪手藝人,記錄民藝之美的同時,也重溫了中國人特有的鄉(xiāng)土記憶,完成了一次自我追溯。
2018年9月23日,今天依舊是尋訪手藝人的一天。
早上,我們從縣城騎車去了大連鄉(xiāng)丁樓村,這是資料中提及的泥塤藝人丁克領的家。
正值秋收,田間地頭一片忙碌的景象,路旁也適時拉上了禁燒的標語。行走在一覽無余的鄉(xiāng)間小道,你就能體會這片黃淮平原的廣袤平坦,土地被規(guī)則地分割成一塊塊精耕細作的莊稼地和菜園子,金黃的玉米粒就地曬在剛收獲完的土地上,遠遠近近的勞動者以各種姿態(tài)勞作著,每個人都是這幅秋收圖中最生動的筆觸。
一路打聽,我們到了丁老師家門口,發(fā)現(xiàn)人去屋空,院門已上了鎖。在村民的幫助下,我們輾轉(zhuǎn)找到了他的二兒子,得到了新的地址。
在縣城北關一棟兩層小樓里,我們終于見到時年72歲的丁老師和他的老伴。老兩口住的是大兒子家新蓋的毛坯房,屋內(nèi)陳設非常簡單,工作間尤甚,一塊木板搭成的簡易工作臺,一把用了不知道多少年被“五花大綁”強行上崗的竹椅,一臺用電鉆和鞋刷自制的半自動上光“機器”,一個裝著榮譽證書和重要資料的白色大塑料袋,幾個盛放成品泥塤的舊水果箱和鞋盒……
丁老師的辦公桌
他做的泥塤,仍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小嘴鼓腹束足的原始造型,和商中期河南琉璃閣出土的古塤并無多少變化。幾千年的時光傾覆了多少堅固的城池,卻沒有改變一塊泥巴的形狀,真是神奇。
丁老師泥塤作品
泥塤在淮陽的歷史,傳說可以追溯到伏羲定都于此,“絲桑為瑟,灼土為塤”以興禮樂的六七千年前。在淮陽人的記憶里,泥塤和先前提到的圖騰型泥泥狗一樣,自古就是太昊陵附近人們的營生,年復一年出現(xiàn)在伏羲廟會上,作為靈物和玩物被制作和售賣著,只是現(xiàn)在很少有人做了。
除了祖?zhèn)髂笾颇鄩_,丁老師還做過幾十年的村醫(yī),現(xiàn)在也還兼任著丁樓村文員工作,但他最愛的還是做泥塤?!拔易鲞@個最開心,心情好,做得也好?!币苍S“斜杠人生”只是無法維持生計的被迫選擇吧。
制作小泥塤
為了讓塤的音色更豐富,丁老師在傳統(tǒng)3孔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了6孔,每個孔的大小都不相同。他還憑著想象,捏過許多特別的形制,麒麟塤、生肖塤、人祖猴塤等,身形或圓潤雄健,表情呆萌天真,實在有趣。
丁老師部分動物塤作品
談話間,一團泥已經(jīng)在他靈活的揉搓捏壓中,變成了哨子般大小的泥塤,扎上孔一吹,音色竟高亢得很。他又為我們吹了幾只形制大小不同的泥塤,有的清亮短促,有的低沉綿長,帶著茫茫大地、悠悠歲月的遙遠余音。
吹奏泥塤的丁老師
器如其人,我們也在這樸實無華的樂器和深沉高遠的音樂中,讀懂了執(zhí)著于它的手藝人。
在許樓村尋訪泥泥狗藝人房國富老先生時,我拍下了一對老朋友的身影,他們戴著一樣的白色草帽,一個提著馬扎走在前面,一個拄著拐杖拉著簡裝的輪椅車慢慢相跟著。上前問路,才知道后一位正是我們要找的房老。彼時,他已經(jīng)95歲了,精神挺好,面目平和慈祥,笑起來竟有些孩童般的天真。
房老師和他的老朋友
想來,能把作品做得那么活潑俏皮,靈氣十足的,也該是一個開朗有趣的人。
他捏的動物個個神氣活現(xiàn),性格鮮明,瞪著眼,咧著嘴,夸張的表情里,好似藏著竊喜、得意、驚訝、悲傷、不滿等小情緒,丑萌古怪,觀者會不自覺地笑起來。
狗
獅
騎馬
獨角虎
貓拉猴
獅子山
這團黑泥巴,他從十二歲捏到九十一歲,幾近一生。我們?nèi)r,他已經(jīng)四年不做泥泥狗了,原以為是老人年齡大了做不動了,后來才知道,那一年,他經(jīng)歷了喪子之痛,“心里臟了,不想干了,這一拖,后來就是想擺飭幾個也不能了。”
房國富與兒子房克寬/ 圖片來源:倪寶誠民間藝術(shù)團
幸而兒媳李德蘭和孫子房文祥繼承了他的手藝,他便退居二線,偶爾做做指導。在做了許多年泥泥狗的老屋里,他跟我們說起過去的榮耀,那時,他的泥泥狗可以幾百件不重樣;北京、山東、四川等地的人都來買他的泥泥狗;老倪(民俗專家倪寶誠)年年都來看他,只要是他捏的,掉胳膊掉腿的都要;人們說整個中國都沒有捏這樣的……
看望房老師的“老倪”/ 圖片來源:倪寶誠民間藝術(shù)團
房老師和他的泥泥狗/ 圖片來源:倪寶誠民間藝術(shù)團
巡視泥泥狗大軍/ 索彪 攝
我聽到了一個老手藝人的自信和滿足,唯一讓他嘆了口氣的,是那個“會做但不想干”的孫子。我們當時并沒有見到這個95年生剛剛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只是在他簇新的樓房里,看到了家庭展廳里祖孫三代人的作品,雖然對比下來,還是能明顯看出生疏與粗糙,但大體延續(xù)了房老的藝術(shù)風格。
李德蘭老師帶我們參觀家庭展室
展室內(nèi)的部分泥泥狗作品
前不久,我在當時拍的照片里,看到了留在一張宣傳頁底部的房文祥的電話,當我小心翼翼地問及房老的身體情況時,得到了他已于兩年前過世的消息,僅僅在我們見面的四個多月后。
遺憾沒能再見一面,也慶幸曾見過一面。令人愉快的那個午后,一個眼神清澈,笑容干凈,有著極強藝術(shù)天賦的可愛老人,以及他充滿人情味的泥泥狗,不會忘。
與房老的最后一面
其實早在2006年春天,他就被淮陽縣授予了“泥泥狗藝術(shù)終身成就獎”,但我想更讓他高興的是,孫子房文祥正踏踏實實地做著泥泥狗,稚嫩的肩膀也在努力扛起家族手藝傳承的大旗,而他捏的那些泥塑里,每一個都有著爺爺留下的深深印記。
手藝人的一生,終會融入手藝的歷史之中,手藝人也會永遠活在他熱愛的手藝里。
致敬房老。
文字:特約撰稿 吳怡
回顧閱讀
溯游丨下鄉(xiāng)去,尋找被低估的民間美術(shù)
伏羲陵與它“奇形怪狀”的守護者
淮陽泥泥狗:從全村人的營生到少數(shù)人的堅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