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曾提出了一個“愛情三角理論”,它們是激情、親密和承諾。這三者的比例或多或少,總共可以分為七種感情。(下圖中的責任=承諾)
激情,也就是性的吸引。毋庸置疑,在感情中,性是怎么都逃不掉的一個因素,而且很多時候都是第一因素,所謂的“一見鐘情”,其實鐘的是對方的顏值,在一開始我們對彼此都不了解的情況下,性吸引占據著主導因素,它決定了我們要不要和眼前的這個人進行深一步交流。
親密,指的是兩個人在一起時的感受是否舒適,說白了就是很像見到對方,想和對方在一起親親抱抱舉高高。
承諾可以分為短期承諾和長期承諾,短期承諾指的是你要不要和對方談戀愛,或愛對方。由于愛情是排他性的,所以只要做出這份承諾,則意味著你放棄了和其他異性深度交流的可能。長期承諾指的是作出維護這一愛情關系的承諾,包括對愛情的忠誠,責任心。
實際上,在我看來,承諾的意義很像宗教儀式上的獻祭,也就是犧牲。人要有點犧牲精神,那么他的承諾才會更可信。一個自私自利且只為自己著想的人,他的承諾很多時候都只是隨口說說,千萬別輕信。
完美的愛情當然是三者比例都適中,有激情,有親密,也有承諾。但這種愛情往往是人間稀缺品,存在的比例很低。但是,一個健康穩(wěn)定的關系恰恰離不開這三個因素。幾何學中,三個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點可以構成一個平面,在愛情中,或許也是如此,這三個因素本身就不在同一條直線上,所以由它們構建起來的關系,更持久也更穩(wěn)定,如果哪一方面嚴重缺損,可能就會導致二維平面直接崩壞。
很多人覺得,在三者當中,激情最容易,因為性是人的本能,基本不用怎么教就會有這樣的沖動。但是,在有了閱歷之后,我發(fā)現,激情很多時候是很難的。你有沒有這種感覺,就是對方也不差,自己也不是性無能,但是在面對對方的時候,就是提不起性趣。其實這樣的情況在現代社會很常見。
我曾經試圖去破解其中的奧秘,后來發(fā)現,答案很簡單,就是對方在你眼里缺乏性吸引力,也就是魅力。
我始終認為,人是環(huán)境的動物,因此,提升自己的穿衣審美,男同胞在出門之前照照鏡子,倒騰一下自己很重要。而且與女人不同的是,男人在這方面所需要花的精力是遠遠不如女人的,只要勤洗澡,勤剪指甲,讓自己干凈一點,就夠了。當然,我指的是一般情況下。
再來說說親密,我覺得,親密也往往離不開性的吸引,有些人覺得夫妻之間相敬如賓是最好的狀態(tài),其實恰恰相反,相敬如賓只能是意外的產物,也就是說是感情中的非常態(tài),決不能讓這種狀態(tài)成為常態(tài),否則就成他了干巴巴的泥潭。
有句話叫,女人是水做的。其實,良好的感情關系也正如一條流水,而彼此就像水中的魚,相偎相依,結伴而行。
作者的一個觀點我很認同,他說,戀愛的狀態(tài)并非靜止不變,而是會隨著時間變化的。這也是我之前多次提到的,感情是動態(tài)的,不是靜態(tài)的。
而讓感情處于動態(tài)過程的,正是親密。
親密也意味著對方被你信任,在彼此都互相信任的狀態(tài)下,才可能讓感情不斷向前發(fā)展,有話也會想和對方說,而不是悶在心里。
最后說說承諾,我認為,承諾就是一種“犧牲”,因為承諾,我犧牲了與其他異性分享秘密的機會,也意味著我為了你,放棄了其他所有異性。而且,承諾在三者中,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有些人認為,現代社會是一個缺乏信任的社會,更有甚者,不相信任何從對方口中蹦出來的承諾,認為承諾都是虛假的,都是騙人的。的確,膚淺的承諾是萬惡之源,但,當我們聽到別人的承諾時,首先要先分辨這個承諾是膚淺的還是厚重的。
承諾從來就不是一件“零成本”的事,因為它的根基在于“犧牲”。如果你對著對方做出承諾,回過頭就和微信里面的其他女性卿卿我我,這種承諾必然只是停留在“嘴上說說”。
從這條以“犧牲”為根基出發(fā)的承諾,我們可以得出很多結論,比如,對方是否愿意將你們的感情公開化,如果當你問及此事時,對方總是支支吾吾,或不愿意公開,那么大概率來講,對方不愿意為自己的承諾做出某種“犧牲”,這種承諾也會顯得輕飄飄的。
當然,有些朋友會反駁,可能對方性格就是如此,就是害羞,就是內向。關于這點,我會在下期文章中具體說說奧卡姆剃刀原理,這里先按下不表。
還有一點就是,有些人會覺得,這是否意味著,我為了那個TA,要放棄所有和異性交流的機會?是不是和異性一句話都不能說?工作不要了嗎?朋友不要了嗎?
非也非也,如果真到了這種狀態(tài),反而是一段不健康的關系。
很多人很難評估或權衡其中的關系,也就是在有了對象的情況下,如何保持與異性之間的關系。這里,我有一條準則,不一定適合你,但你也可以聽聽,就是想象一下,抬頭三尺有神明。
或者在極端一點,就是你和其他異性的聊天記錄和對話,假設在另一半完全知曉的情況下,你是否會覺得不好意思,甚至有些“罪惡感”,其實,很多時候答案你自己就知道了。如果你認為你的另一半看到你和這個人的互動會感到不悅,或者因為你與其分享隱私而感到不安,那么這種與異性的親密就是危險的。
當然,有些朋友可能會將這種情況與“你無權查看對象的手機”搞混。之前有過一段熱議,是關于這個話題的,好像很多人覺得這牽扯到了人的自由與權利。但我總覺得,當時很多人都是在空談自由與權利,很多年輕人總覺得,自由是至高無上的,是最優(yōu)先考慮的。其實,若是一個人過分強調自由,在我看來,恰恰是不自由的。
如果自由在你手里是不可剝奪的,甚至不可讓步的,那么這種自由對你來說,又有什么意義呢?
其實說到底,這也是一種犧牲,就是我愿意為了對方,犧牲掉我的一部分自由,是我自愿讓渡出去的權利。我可得,可舍,是自由;我可得,不可舍,是枷鎖。
這種視角的變化,也可以成為我們平時做人做事的一個準則,就是假設我現在做的事,全部被人知道了,全都攤到了桌面上,我會怎么樣,甚至,假設我所做的事,被某個人完全記錄下來了,我是否還愿意去做。有了這樣一個“局外人視角”,很多事情也就自然有了答案。
我這里的意思并不是說“一個人就應該查看對方的手機”等行為,而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抬頭三尺有神明的敬畏之心。
如果一個人對感情也有這種敬畏之心,那么相信我,和TA在一起的那個人,自然也不會差,兩個人的感情就算出現了問題,也都能修復過來,就算最后分手了,這段感情對彼此來說也是一段養(yǎng)料,而不是互相的傷害。
當然,我知道,這很難,但值得去追尋。
哪怕不論感情,抬頭三尺有神明的心態(tài)也會幫你去除掉很多無畏的煩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