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女孩七歲的時候稱為“髫年”,十二歲的時候稱為“金釵之年”,十三歲的時候稱為“豆蔻年華”,十五歲的時候稱為“及笄”,十六歲的時候稱為“碧玉年華、破瓜之年”,二十歲的時候稱為“桃李年華”,二十四歲的時候稱為“花信年華”,今天來說一說為何古人喜歡用“豆蔻”形容十三四歲的少女,最早起源于杜牧,十分有深意。
杜牧是晚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創(chuàng)造了晚唐詩歌的高峰,影響很大。杜牧的古詩,受到杜甫跟韓愈的影響,善于將敘事、議論跟抒情融為一體,氣格緊健,造句瘦勁,別有一番境界。杜牧的七言絕句,含蓄精煉、韻味雋永。詠史絕句立意出奇,史識高絕。寫景抒情絕句意境幽美,情景交融,而其中的一首《贈別》,正是“豆蔻”少女的出處。
《贈別》全詩為: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翻譯過來就是:十三四歲的少女,身姿輕盈,像二月的豆蔻花一樣嬌美。春風中看遍了揚州十里長街的佳麗,卷起珠簾賣俏風袋都不如她漂亮。
這首詩寫于公元835年,當時杜牧調任監(jiān)察御史,即將離開揚州奔赴長安,于是作了此詩給揚州一位相好的歌女。第一句點出了歌女的年紀以及美好輕盈的身姿,雖然沒有一個人稱和名詞,但卻將少女的形象生動鮮明的呈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第二句轉而寫二月的豆蔻花,將豆蔻花比作歌女,“豆蔻”產于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子漸漸展開,花漸漸綻放,人們摘取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取名為“含胎花”,將此花比作小歌女,形象優(yōu)美而貼切,花在枝頭隨風顫動,“豆蔻梢頭”暗中照應“娉娉裊裊”,十分精妙,遠超“如花似玉”這一類的形容。
唐朝時期,揚州經濟繁榮,第三句“春風”二字渲染了大都會的富麗豪華,描寫了十里長街,車水馬龍,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第四句將揚州的繁華盛景一并托出,并且用揚州所有的美人來突出歌女一人之美,效果驚艷。
杜牧的這首詩,從意中人寫到豆蔻花,從豆蔻花寫到揚州歌臺舞榭,再從歌臺舞榭寫到眾多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全詩僅二十八字,揮灑自如,游刃有余,語言空靈清妙,盡得風流?!岸罐ⅰ倍忠惨虼藦V泛流傳開來,用來形容十三四歲的少女,十分貼切,富有深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