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講述】
·我家孩子身上一堆毛病,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啊,睡懶覺啊,蹺二郎腿啊,我天天都說他,結果他依舊我行我素,一點兒改進都沒有。
·我家女兒有好多行為讓我很不滿意,她的學業(yè)、朋友、餐桌禮儀、作息習慣、發(fā)型、服裝、房間整理甚至愛好,等等,于是我就給她提出各種要求,她都充耳不聞,誰知道最后她還離家出走了。
【七嘴八舌】
以上父母的教育都是典型的沒有效能的教育,但不幸的是,很多父母仍舊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只是不斷地埋怨孩子“難教”、不聽話。
家長覺得這也需要管,那也需要管,無非是擔心,如果我不“糾正”孩子的這些“錯誤”,他會不會越來越難管教,但其實這類擔心來自家長內心的焦慮,焦慮的根源在于家長自己,而不是孩子的必然現(xiàn)實。
父母都想“管理”孩子的不佳行為,如果總是徒勞無功,不妨檢討一下自己的管理方式。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說過:“必須分清輕重緩急,最糟糕的是什么事都做,但都只做一點,必將一事無成?!?/span>
【專家分析】
很多父母教育沒有成效,正是因為“什么事都做”、什么都想管,最后什么都改變不了,反而把家庭弄成戰(zhàn)場。當然,沒有一個父母愿意把家變成戰(zhàn)場,但在孩子心中就是如此。
在很多家庭中,孩子從小就跟父母有“敵對關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長總是當孩子為“敵人”,總是讓他們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去洗手!”
“小點聲!”
“上床去,快睡覺!”
同時,父母總是不讓孩子去做想做的事情:
“別咬手指頭!”
“別踢桌子!”
“別在沙發(fā)上跳!”
于是,孩子的態(tài)度變成“我就要干我想干的”;而父母的態(tài)度是“按我說的去做”。爭吵就不可避免了。
父母總會為了讓孩子更加優(yōu)秀而提出一大堆要求,往往真正的訴求被一大堆要求而淹沒,對孩子來說,家長的種種要求令他麻木,所以家長說什么他都充耳不聞;
而家長對孩子有這么多意見,讓他非常憤怒,甚至激發(fā)全盤反抗的心理。
這就是可悲的“無效教育”,什么都沒能改變,反而令親子關系惡化。
在家庭教育中,教導孩子,使他的行為符合社會規(guī)范是一項艱巨的工作。
這源自我們和孩子在需求上的矛盾,成人需要的是外表整潔、講秩序、懂禮貌、按流程辦事。孩子可不在意這些,有多少孩子會自覺自愿地去洗澡、刷牙?
家長花很多精力調教孩子,讓他們的行為符合規(guī)范。
但是,家長的態(tài)度越強烈,他們越是反抗。
其實,許多我們成年人看著不合適的表現(xiàn),是與孩子年齡相符的正常行為,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如臨大敵。
孩子有些行為是階段性的,過一陣子就自然消失了;有些行為是孩子內心感受的表現(xiàn),父母應該理解并且包容。
所有的行為都有顯著或隱蔽的動機,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引起我們的關注、控制我們的情緒及確認自己的重要性,這都不是必須嚴陣以待的“缺點”。
一旦把孩子不那么“成人化”的行為看做“缺點”,認為必須“糾正”,我們就把孩子放到自己的對立面上,成了我們的“假想敵”。我們對這些“缺點”宣戰(zhàn),就等于對孩子宣戰(zhàn)。
【給家長支招】
如果家長認為孩子有一大籮筐壞行為需要改變,那么現(xiàn)在開始停止抱怨,并把那些行為一項一項的記錄下來,再從中篩選,決定到底哪一種行為最需要改變,你需要決定管教的優(yōu)先級,然后采取行動。
花幾分鐘時間想一想,在一天當中,哪些是你堅持讓孩子去做,或者堅決不允許他做的事情。
每天要求孩子必做的事情是什么?
每天要求孩子絕對不能做的事情是什么?
從上面兩項中,分別選出一兩件你認為最重要的、最需要改變的——注意,千萬不要超過兩件,否則結果是無效的,分清楚輕重緩急,這就是時間管理的精髓,也是教育及其他任何事情成功的秘訣之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