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中氣,中氣一衰,血壓低、胃下垂,子宮下垂!用兩味藥升中氣,托舉脾胃、升血壓!
上一星期我們聊了胃下垂證,就有小伙伴私信問我,胃下垂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該如何用藥調理?胃下垂在中醫(yī)又稱胃緩。是指因脾氣不足(虛弱),升舉無力,脾胃不和氣機趨下,內臟位置維系無力所導致。從而出現(xiàn)胃脘脹墜、噯氣不舒、轆轆有聲等以脾胃虛弱為特征的病癥。中醫(yī)上認為,脾胃虛弱,中氣下陷才導致了胃下垂。中氣又名土氣,古人認為,土氣為上火下水,上清下濁之間的氣,為居陰陽之中,所以稱中氣。如清代醫(yī)家黃元御《四圣心源·勞傷解》中說:“脾為已土,以太陰而主升;胃為戊土,以陽明而主降,升降職權,則在陰陽之交,是謂中氣?!?/span>強調脾胃位于中焦,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之氣一升一降,升降相應,通過氣機升降出入,調理各臟腑之間協(xié)調運轉,為五臟六腑氣機之樞紐,所以脾胃之氣被稱為中氣。我們平常所吃的谷物和水進入胃后,被胃消化吸收后研磨成食糜,其中清澈的一部分,會被脾中的陽氣磨化而變成精華供養(yǎng)人體,在這里我們先將水和谷物分開來。先看谷物的運化,谷物通過小腸分清泌濁后,通過脾陽運化變化谷氣和谷精,供養(yǎng)人體;渣滓向下傳導至大腸變成糞便,通過肛門排出,谷氣隨脾陽左升歸心、肺,而谷精隨胃陰之右降歸肝、腎;因此,《素問·玉機真臟論》曰:“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傍”。脾胃化生精氣血液濡養(yǎng)四臟。故脾胃又有“氣血生化之源”“五臟之母”“五臟之本”之說。心之火氣靠脾氣上升來補充,所以究其根本,食物中的精微物質是人體一切活動所需能量的來源。而腎精和肝血的前體是飲食物中的谷精,谷精有承載能量的作用,所以由其化生的腎精和肝血都具有承載陽氣的作用。脾胃運化食物為人體帶來了谷氣和谷精,同時也為人體帶來了陽和陰。所以人體的中氣為脾胃之氣。前面我們說過脾胃是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因為,在很多情況下,脾胃作為氣機升降之樞紐,直接關系到肝肺氣機升降?!端貑枴ご探摗分赋觯骸案紊谧?,肺藏于右”,肝屬木喜條達,主生發(fā);肺屬金喜收斂,主肅降,二者一升一降,共同調節(jié)者氣機的運行。故《四圣心源·中氣論》又云:”胃主受盛,脾主消化,中氣旺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水谷腐熟,精氣滋生,所以無病。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滯,火降則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脾胃氣機決定肝肺氣機循序升降,脾胃出來問題會導致肝氣不升,肺氣不降,進而影響人體陰陽平衡。同時肝肺生理功能的正常發(fā)揮,也離不開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濡養(yǎng)。由此可見,脾胃就像輪子的中軸,而心、肺、腎、肝之間構成輪子的外圈,中軸一轉動,帶動輪子轉動。故《四圣心源·勞傷解》又云:“已土(脾)左旋,谷氣歸于心肺;戊土(胃)右降,谷精歸于腎肝”,這句話概括了脾胃運化谷物的結果,也接受了脾胃之所以為樞紐的原因。水谷精微在脾陽的磨化之下,其散發(fā)能量的谷氣從中土上升于心而化火,其用于承載能量的谷精從中土下降于腎而化水。腎主封藏,肝中之木氣是由腎中封藏之陽氣升而化成得,初木之陽為稚陽,沒有足夠得能力升于上而于全身行疏泄,更不會升而化為火。不過從中土升于上得脾陽和谷氣可以幫木氣的忙,因為谷氣具有強大的能量,從腎水中脫穎而出的木氣升到中位時,谷氣與脾陽便助木氣一臂之力,令其有足夠的能力達于全身而行疏泄,并上升于心而化火。不知道你發(fā)現(xiàn)沒有,當你肚子餓時,脾氣容易暴躁。因為人在肚子餓時中土之脾陽和谷氣弱,這個時候木氣得不到能量,不能順利升達,肝氣就會郁滯,人就容易發(fā)怒。這是因為肝喜條達惡抑郁所致。心火遇涼則收,化而為肺氣,故肺氣清涼而性收斂。心火遇到清涼之肺,能量降低變成肺氣,可是作為充滿能量得心的鄰居,肺是怎么保持清涼的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天氣通于肺”,肺通過呼吸作用將自然界的清氣吸入人體,而將濁氣呼出體外,肺就是通過這一吐一納來保持清涼的。通常情況下,外界的溫度會低于人體的溫度,所以外界之清氣所具有的能量低于火氣。清氣的吸入所具有的能量低于火氣。清氣的吸入使得肺清涼而能收斂。人在高溫得環(huán)境下體溫會變高,容易眩暈、頭痛、惡心,就是因為吸入的氣不再清涼,不能使肺保持清涼而收斂心火,所以火盛于上而發(fā)病,這種情況就是我們常說的上火。自然界的清氣能使肺金保持清涼,但這樣的收斂之力是有限的。意思是說單靠清氣不足以收斂足夠的心火,肺金需要依靠谷精和胃陰來完成收斂的任務。水谷精微被脾陽運化后分成谷氣和谷精。充滿能量的谷氣為機體提供陽氣,具有收斂能力的谷精負責承載能量。在谷物還沒有被消化時,谷精和谷氣是一體的,谷精承載著谷氣,使得能量不會飛散。如果沒有古精,谷氣就會飄離谷物而升于上空。谷精是一個收斂、收藏能量的載體。所以當胃陰和谷精右轉降于下時。谷精能夠幫助肺金完成收斂心火的任務,并將收斂而來的陽氣一起帶入腎水中,使得腎水溫暖。故《四圣心源·勞傷解》又云:“胃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故清涼而化辛金”。如果中氣不運,食物就會滯留在胃中而成宿食。食物不被消化就不會有谷氣和谷精,沒有谷氣,木氣不能達于上而為火,沒有谷精,金氣不能收于下而為說。故中氣一衰,金、木、水、火皆出問題,所以脾胃是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正如《四圣心源·氣血原本》里所言:“蓋脾土左旋,生發(fā)之令暢,故溫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轉,收斂之政行,故清涼而化辛金”。溫暖才能生乙木,清涼才能化辛金。脾土升谷氣為肝木帶來溫暖,胃土降谷精為肺金帶來涼潤。脾胃不好,脾胃之氣虛弱,中氣不足,運化功能失調,會導致氣機運化不順暢,肝木、腎水、心火、肺金皆出問題,從而引起各種病癥。故《靈樞·口問》云:“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span>《難經(jīng)·本義》中記載到:“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與血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笨梢?,氣與血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氣血兩虧當中的氣,不僅包括了中氣不足,還包括各個臟腑功能失調,導致元氣損耗。所以,中氣不足是氣血兩虧當中的一個關鍵因素。這樣的人,一般身形比較瘦,血壓也比較低,常伴有內臟下垂,眩暈等毛病,其中,胃下垂居多。其次,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中氣不足,脾胃納谷無力,不能很好的磨化水谷,將其運化成精氣和血液,往往會導致氣血生成不足,從而產生氣血兩虛之證。表現(xiàn)的癥狀有面色萎黃,也就是俗稱的黃臉婆,唇色淡白,毛發(fā)枯黃等,嚴重者氣虛下陷,清陽不升,因為元氣消耗過多,導致月經(jīng)先期,量多、崩漏等,更為嚴重的甚至可能會有子宮脫垂等病。《素問·金匱真言論》寫道:“中焦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中氣不足,脾失轉輸,清氣不升,濁陰因之而難降,癃閉之疾由是而作。”可見,中氣不足也會導致脾胃消化出現(xiàn)異常,在臨床上可表現(xiàn)為胃脘部下脹,疼痛隱隱發(fā)作,噯氣、氣短懶言、胃部消化功能下降等癥狀。《靈樞·口問》提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蓖ㄋ讈碇v,就是中氣不足的人,小便的次數(shù)增多,大便會變得清稀,且大腸還會受到牽連,常?!翱帏Q”(咕嚕咕嚕響)。中氣不足的人精神也會受到影響,常常出現(xiàn)疲乏感,由于脾胃功能不好,也會變得食欲不振,不思飲食,從而說話聲音小、有氣無力,稍微動一下就出汗、自汗。最后,身體虛弱也是中氣不足的典型表現(xiàn),患者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頭暈、胸悶等癥狀。那么,中氣不足怎么辦呢?有沒有那種既升中氣,又健脾益胃的好方子呢?組方為炒黃芪30克、枳殼15克,研成粗末,開水沖泡代茶喝。這個簡單的組方,可謂是中醫(yī)脾胃病調理領域中人盡皆知的一個方法。黃芪配枳殼,本就是一個常用的藥對,既簡單又安全。其中,組方中的黃芪,性味甘而入微溫,入脾經(jīng)和肺經(jīng),為健脾補益中氣之要藥,它不僅補氣升陽,可以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升發(fā)輸布后天水谷之精微,且具有其他補氣藥沒有的固表作用,尤其適合中氣下陷、脾胃虛弱且抵抗力低下的人群。它就像一雙手,把中氣往上提,以助心氣,氣行則血活,血活則絡通。正如《醫(yī)林改錯》提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通”,瘀血一通,元氣大振,鼓動血行,補氣活血又不傷正。一方面它可以補益人體之肺氣,幫助固守營陰抵抗外邪,另一方面它能補益人體脾腎之氣,氣旺則清陽升,從而利于津液的輸布,從而使中焦得以溫陽。枳殼性味苦 酸 微寒,入脾經(jīng)、肺經(jīng)和大腸經(jīng),能理氣行氣,提升中氣,枳殼配伍黃芪,既可以黃芪提升補中益氣的功效,還能行氣,防止補氣而生滯。藥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枳殼可以升血壓。由此可見,黃芪枳殼兩味藥配伍,既可以補益脾氣升中氣,托舉脾胃、還可以升血壓!當然,有些人用黃芪容易上火,所以在這里,我們一定要辨別好自己的體質,要是中氣不足,還容易口渴,心煩、咽喉腫痛、口腔潰瘍、口臭,那么此時,就不適合用黃芪配枳殼了,就應改用氣陰雙補的方法進行應對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