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宗法、禮俗、節(jié)日
(一)宗法
1.宗法。古代以家族為中心,按血統(tǒng)遠近區(qū)別親疏的法則。它包括封建社會規(guī)定的嫡庶、系統(tǒng)的法則和家族中祭祀、婚嫁、家塾、慶吊、送終等事情的家法。這種制度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鞏固貴族世襲統(tǒng)治服務(wù)的,因此得以在封建社會中長期保存。
2.嫡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正妻所生的兒子。有時也指正妻所生的長子,即“嫡長子”。從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長子世襲,直至清末。
3.宗子。指嫡長子。依宗法,嫡長子要繼承大宗,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權(quán),要繼承特別多的遺產(chǎn),應(yīng)受小宗的尊敬。宗子也是一宗之祖,地位特別高貴,故又叫“宗主”。
4.庶子。封建宗法社會中指妾(小妻)生的兒子。周代以后王位由嫡子世襲,諸侯的君位也如此。宗法社會以“殺嫡立庶”為非法。
5.眾子。指嫡長子以外的諸子。包括長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小妾(妻)所生的庶子。
6.親戚。在古代,“親”表示的親屬關(guān)系比較廣泛,兒女對父母可以稱“親”,父母對兒女也可以稱“親”。前者如《送東陽馬生序》:“其將歸見其親也?!?。后者如《左轉(zhuǎn)·隱公四年》記載衛(wèi)國大夫石碏(què)殺掉謀殺國君的兒子石厚時,說石碏是“大義滅親”。“戚”表示親屬關(guān)系時比“親”疏遠些,使用頻率極低。漢代以后,“親”主要表內(nèi)親,“戚”表外親。“親”與“戚”連用時,有時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親屬,有時指內(nèi)外親屬,包括本宗與外姻,即同姓本族與異姓外族姻親。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p>
7.六親。泛指親屬。但具體說法不一,按《左傳》說,指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婭;按《周易》說,指父子、兄弟、夫婦;按《漢書》說,指父母、兄弟、妻子等等。
8.三黨。指父黨、母黨、妻黨,亦指父族、母族、妻族。
9.考妣。舊時父親死后稱“考”,母親死后稱“妣”。如《禮記·曲禮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薄俄椉管幹尽罚骸笆椅鬟B于中閨,先妣嘗一至”
10.昭穆。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廟排列順序的次序。始祖廟在中間,以下各代按輩分,分別列于兩側(cè):二世、四世、六世居左,為昭;三世、五世、七世居右,為穆。后由宗廟的次序,又推廣到墳地葬位和祭祀時的排列順序,后又泛指一般宗族的輩分。
11.喪服。舊時居喪時穿戴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關(guān)系的親疏,分為五等,稱作“五服”,包括“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制度反映了男尊女卑的觀念,也反映了血統(tǒng)親疏的等級。習(xí)慣上以五服之內(nèi)為親,五服以外為疏。
12.期功。古代喪服的名稱。期,喪服一年。功,指大功和小功,分別為九個月和五個月。 如《陳情表》:“外無期功強近之親?!?/p>
13.七廟。歷代帝王為維護宗法制度,設(shè)七廟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廟居中,左三昭,右三穆。后以“七廟”為王朝的代稱。 如《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隳?!?/p>
14.太廟。天子的祖廟,如《伶官傳序》:“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15.三綱。封建時代的一種道德規(guī)范,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合稱。意思是臣要絕對服從君,子要絕對服從父,妻要絕對服從夫。最先由漢代董仲舒提出,后經(jīng)歷歷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加以系統(tǒng)化,成為禁錮人們思想的一套封建教義。
16.五常。
(1)即"五倫",是封建禮教所規(guī)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即君臣有義,父子有親,長幼有序,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這些人倫關(guān)系,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五倫中君臣關(guān)系居于首位,姑又叫"大倫"。如《論語·微子》:"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也?欲潔其身,而亂大倫。"
(2)即"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
(3)指仁、義、禮、智、信。
17.五教。是父、母、兄、弟、子五者之間的封建關(guān)系準則,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
18.七出。封建社會遺棄妻子的七種借口: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有惡疾,口多言,竊盜。有其中之一就可以遺棄。又叫"七去""七棄",是為維護夫權(quán)而制定的迫害婦女的禮教。
19.三從四德。"三從"與"四德"的合稱。"三從"指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三從四德是封建倫理道德奴役婦女的精神枷鎖。
20.伯仲叔季。古代兄弟或姊妹間依長幼排行時,習(xí)慣上以伯、仲、叔、季為序。一般來說,“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贝涡蛞啦⒅?、叔、季并循環(huán)使用。兄弟姊妹中年紀最大的稱“伯”,有時也稱“孟”,但二者有區(qū)別:嫡長子稱“伯”,庶出長子稱“孟”。另外,因“伯”指老大,“仲”指老二,所以后代常用“伯仲”指兄弟或表示不相上下。如陸游《書憤》:“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二)禮俗
1.禮俗。即禮儀風(fēng)俗。泛指婚喪、祭祀、交往等各種場合的禮節(jié)與習(xí)俗。
2.五禮。五種禮的合稱。古代以祭祀的事為吉禮,冠婚的事為嘉禮,賓客的事為賓禮,軍旅的事為軍禮,喪葬的事為兇禮。
3.六禮。有兩種解釋:
(1)指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xiāng)飲酒禮、相見禮。
(2)指婚姻成立的手續(xù),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
4.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舉行加冠的禮儀。古代未成年的男子束發(fā),不戴冠,行過加冠禮后則標(biāo)志著進入成
年了。舉行加冠禮的年齡,有20歲和19歲兩種說法。后代冠禮雖廢,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未冠”等說法。如《送東陽馬生序》:“既加冠,益圣賢之道?!薄都烂梦摹罚骸坝枞豕冢ǔ跫庸冢?,體還未壯,故稱弱冠)粵行?!?/p>5.笈(ji)禮。古代女子倒了成年時舉行的盤發(fā)插笈(即簪子)的禮儀。舉行笈禮的年齡,一般在15歲時,表示年屆成人可以結(jié)婚。后來女孩子到了成年又稱“及笄”“笈年”。
6.合巹(jǐn)。指結(jié)婚。古時把一個匏分為兩個瓢叫“巹”,舉行婚禮儀式時,一對新人各執(zhí)一瓢而醑(xǔ)(用酒漱口),就叫“合巹”。后世遂以“合巹”為結(jié)婚的代稱。
7.妻。男子的配偶。在宗法時代指正式的配偶、嫡妻。從等級上看,“妻”當(dāng)時指諸侯以下男子的正式配偶,因為諸侯的正式配偶稱“夫人”,帝王的正式配偶稱“后”。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p>
8.妾。最初指家庭的女奴,后指貴族娶的“小妻”,實際上“小妻”是女奴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結(jié)果,但地位仍極其低賤。如《鄒忌諷齊王納諫》:“妾之美我者,畏我也?!迸f時正式配偶的妻子、夫人有時自己也稱“妾”“賤妾”,這是自謙的說法。
如《<孔雀東南飛>并序》:“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9.姬。原是古代的顯姓。如周王族姓姬。后來成為貴族婦女的代稱,再進一步泛化,便成為婦女的美稱,進而成為美女的通稱。 如《鴻門宴》:“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焙髞碛殖蔀楦毁F人家婢妾的美稱。
10.媵(ying)。指古代的諸侯的女兒出嫁時隨嫁或陪嫁的人。它是古代一夫多妻制的一種形式。其方式是,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嫡夫人,女方以侄女、妹妹隨嫁。此外,還有兩個和女方同姓的“國、家”送女兒陪嫁,也各以侄女、妹妹相從。這些隨嫁、陪嫁的人統(tǒng)稱為“媵”。但這些被稱為“媵”的貴族婦女,其間雖有輩分、嫡庶之分,但都是主子,不是奴才,她們都是經(jīng)過“聘”的,都有資格成為夫人。后來隨著媵女制度的逐漸消亡,“媵”的地位逐漸降低,在只有妻妾之分的時代,就與“妾”成了同義詞。 如《阿房宮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p>
11.青廬。用青布搭成的棚,古代舉行婚禮的地方,東漢至唐有這樣的風(fēng)俗。 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其日牛馬嘶,新婦入青廬?!?/p>
12.文定。相傳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征訂婚后,親迎太姒至渭濱。后世因此以"文定"代稱訂婚。
13.朝(chao)。周代各國的諸侯,按規(guī)定的時間覲見周天子,叫"朝"。如《禮記·王制》:"五年一朝天子"。另一種說法是《左傳·昭公十三年》杜預(yù)注:"三年一朝。"每次朝見天子,都要帶著玉帛、獸皮,珍玩和土產(chǎn)等貢品,叫作"朝貢"。如《左傳·隱公八年》:"鄭伯以齊人朝王,禮也。"如果不按時朝見天子,就被認為是不尊敬天子,天子就要出兵討伐。如《左傳·隱公九年》:"宋公不朝,鄭伯為王左卿士,以王命討之,伐宋。"
14.覲。朝拜皇帝。古代諸侯朝見天子稱覲,諸侯春見曰朝,秋見曰覲。諸侯朝見天子的儀式稱覲禮。覲禮規(guī)定,天子不得下堂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失禮。如《譚嗣同傳》:"至七月,乃扶病入覲,奏對稱旨。"
15.聘。
(1)天子派卿大夫見諸侯叫"聘"。如《禮記·王制》疏:"其天子亦有使大夫聘諸侯之禮"。諸侯德風(fēng)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問。如《左傳·隱公七年》:"冬,天王使凡伯來聘。"凡伯是天子的大夫,周王派他來見魯隱公。
(2)諸侯的國君即位,強大的諸侯國來賀見,也叫"聘"。如《左傳·襄公元年》:"九月,邾(zhu,即鄒)來朝,禮也。"“冬,衛(wèi)子叔、晉知武子來聘,禮也?!臂ナ切?,所以叫朝;衛(wèi)、晉是大國,就叫聘。
(3)諸侯派大夫見別國諸侯也叫聘。這是諸侯之間邦交的禮節(jié)。如《禮記·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薄蹲髠鳌る[公七年》:“齊侯使其弟年來聘?!敝T侯相聘,使者還帶著玉帛,表示尊重對方的意思。所以《禮記·左傳》注曰:“諸聘皆使卿執(zhí)玉帛以相存問?!?/p>
(4)相互來往朝聘,也有一定名稱。此國往彼國的聘叫“如”。如《左傳·襄公二十年》:“冬,季武子如宋,報向戍之聘也。”季武子自魯去宋,叫做“如”。反之,在襄公十五年時,宋派向戍來魯國,就說成“宋向戍來聘”。也就是有彼國來此國,叫作“聘”。所以說:“內(nèi)適外言如,外適內(nèi)言朝聘?!耙馑际牵河杀緡絼e國去叫如,有別國到本國來叫朝聘。
16.誓。用語言相互約束表示決不違背信約叫“誓”。如《曲禮》:“約信曰誓?!敝T侯之間舉行這種儀式,叫“誓禮”。舉行這種儀式,不用殺牲、歃血(以牲血涂抹口上)。
17.盟。兩國以上或兩人以上相互宣誓約定來協(xié)同辦事叫“盟”。會盟時殺牲、歃血,并且宣讀盟書,誓于神,叫作“盟禮”。如《曲禮》:“位牲曰盟?!泵伺c誓的不同之處就在于舉行儀式時要殺牲、歆血。遇有急難,諸侯之間會見,舉行盟禮,共同約定,相互援助,就叫“會盟”。如《過秦論》:“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p>
結(jié)盟后,雙方就有義務(wù)約束。如《左傳·襄公三十年》記宋國在五月間遭特大火災(zāi),冬,與宋同盟的十一個諸侯會于潭淵,共同以財貨來援助宋國 。
18.遇。諸侯之間不再規(guī)定時間或地點忽然想見,就叫“遇”。如《左傳》疏云:“遇者,草次之期,二國各簡其禮,若道路相逢遇也?!笔孪葲]有約定偶爾相逢,猶如人們在路上偶然相遇一樣,在禮節(jié)上要比“朝”簡單。
諸侯途中相遇,依據(jù)各自的都城遠近來劃分主賓,地近的一方為主,地遠的一方為賓,雙方用主賓之禮接待。如《左傳·隱公八年》:“春,宋公、衛(wèi)候遇于垂?!?/p>
19.免胄。胄,盔。按古代禮法
,諸侯的軍隊過天子門,戰(zhàn)車上的左右衛(wèi)士必須脫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車步行而過,以示對天子的尊敬。如《殽之戰(zhàn)》:“左右免胄而下?!?br>20.祖。古代餞行時的儀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為在半路上為別人設(shè)宴送別。如《荊軻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22齋戒。古人在祭祀或進行重大活動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葷,潔凈身心,表示虔誠。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p>
23釁鐘、釁鼓。用牲寫涂器祭祀。古時新鐘鑄成,必殺牲口取血涂在鐘的孔隙上,并舉行祭鐘儀式,稱釁鐘。這是一種禮制,凡重要器物(鐘、鼓等)制成,定殺牲取血涂在上面。如《殽之戰(zhàn)》:“不以累臣釁鼓?!薄搬吂脑谶@里是“處””
24.社稷 。古代帝王、
諸侯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后來就以“社稷”代表國家。如《陳涉世家》:“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復(fù)立楚國之社稷,功宜為王?!?div id="fbwnfa5u" class='imgcenter'>25.犧牲。古代祭祀時把宰殺的牛、羊、豬等牲畜叫作“犧牲”。做祭祀用的毛色純一的牲畜叫“犧”;體全叫“牲”。古代又有“三牲”之說,指祭祀用的牛、羊、豬。后來也以雞、魚、豬為“三牲”。如《曹劌論戰(zhàn)》:“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p>
26.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豬各用一頭。
27.少牢。古代祭品,指豬、羊各一頭。如《伶官傳序》:“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p>
28.崩。本指山倒塌。古時用來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如《戰(zhàn)國策·趙策四》:“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出師表》:“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p>
29.薨(hōnɡ)。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如《信陵君竊符救趙》:“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為信陵君。”
30.死。古代社會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稱謂?!抖Y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
31.棺槨。“棺”是裝殮死人的器具,即棺材?!皹 笔峭夤?,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護棺材。上古貴族的墓里大多都有槨。
32.殉葬。指古代用活人或
器物從葬的一種習(xí)俗。即人死以后,逼迫死者的妻妾、奴隸等隨同埋葬。周代以后多用“俑”代替活人,有時也把死者生前用的飲食器、兵器、樂器、裝飾品等作為隨葬物品。33.殮。指給尸體穿衣下棺。也叫“入殮”。
34.殯。古代指殮而未葬。后世把靈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殯”“送殯”。
35.七七。舊俗人死后每隔七天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為止。
36.喪禮。古代“兇禮”之一。就是處理死者殮殯奠饌和跪拜哭泣的禮節(jié)。
37.墳?zāi)?。埋葬死人的地方。古時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墳”,與地面相平的葬人場所叫“墓”。后世“墳”和“墓”并稱,不再有所區(qū)別。舊時放在墓中刻有死者傳記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載死者生平、表揚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38.合葬。指夫婦死后葬在一起。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
39.稿葬。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案逶帷本褪怯貌萆蛔庸∈w埋葬。如《促織》:“日將暮,取兒稿葬?!?/p>
40.廬冢。也作“廬墓”。指古人在服喪期間,為守護父母或師長的墳?zāi)苟w的房舍。“廬”,房屋;“?!?,墳?zāi)埂H纭队伟U山記》:“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41.坐。以兩膝著地,兩股貼在腳跟上,是“坐”。兩膝著地,直身,股不著腳跟,是“跪”。跪而挺腰聳身,叫做“跽”(jì)。坐席也有講究,所謂“虛坐盡后,食坐盡前”。盡后,是盡量把身體往后坐一點,表示謙恭的樣子;盡前,是盡量把身體往前挪一點,不因飲食而玷污坐席。
42.跪。與眾不同,往往在有急事或者表示謝罪之時,直身,兩股也離開了腳跟。所以前人指出跪與做二者的區(qū)別是“跪危而坐安”。如《史記·刺客列傳》:“荊軻見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惫蛴直硎緦﹂L者的尊敬。如《論語》:“‘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边@里的“舍瑟而作”,就是指曾皙放下瑟,從席地而坐到聳身直起腰來,與跪著相同,表示尊敬。
43.長跪。指挺直上身而跪,表示尊敬。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府吏長跪告:‘伏惟啟阿母,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fù)取!’”
44.跽。跪起,準備起身。膝尚在地上。如《鴻門宴》中寫樊
45.箕踞。兩股著地伸直兩腿,形似畚箕,叫做“箕踞”。這種姿勢是表示傲視對方的意思。如《史記.刺客列傳》寫荊軻刺秦王不中,身被八創(chuàng),“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就是兩股著地伸直兩腿的樣子。
46.拜。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禮節(jié)的方式,就是行禮叩頭。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拜禮。如《周禮.春關(guān).大柱》:“辨酒拜,一曰稽首,二曰鈍首,三曰空首,四曰震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卑荻Y中禮節(jié)最重的是稽首。稽首與鈍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鈍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頓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頭頓地即舉起,所以叫作頓首。
空首是拜跪于地,先以兩手拱至地,再以頭至手,因其頭不至地,所以叫作空首。
稽首是拜跪于地,引頭至地,多時方起,因為頭叩地多時,有所稽留,因此叫作稽首。
肅拜是拜禮中禮節(jié)最輕的。《周禮·春官》注:“但俯下手,今時撎(yī)是也。”只是拱手行禮,就是現(xiàn)在的揖。軍隊中有這樣的肅拜。婦人行禮,主要也是肅拜。褒拜是手持符節(jié)行的禮。喪禮中先作頓首后作稽顙(sǎng),叫吉拜;先稽顙后頓首,叫兇拜;振動,是戰(zhàn)栗變動之拜。
47.揖。古代作揖與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秲x禮·鄉(xiāng)飲酒禮賓厭介注》:“推手曰揖。”古人作揖,根據(jù)對象的不同,推手時有高平下之別?!吨芏Y·秋官》:“土揖庶姓,時揖異姓,天揖百姓?!睂κ?,沒有親屬關(guān)系,推手時稍微往下,叫土揖。對異姓,是指有婚姻關(guān)系的,則用時揖,平推手。對同姓,是同一個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時稍微舉高。
48.執(zhí)手。表示親昵的行禮方式,和現(xiàn)在的握手相似。最先見于《詩經(jīng)》:“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如《雨霖鈴·寒蟬凄切》:“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p>
49.壽。以
酒或物向別人祝福。如《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p>50.趨。臣見君時的禮節(jié)。小步快走,表示恭敬。如《觸龍說趙太后》:“入而徐趨?!?/p>
51.郊迎。到郊
外等候迎接,以表敬重。如《戰(zhàn)國策·秦策一》:“父母聞之,清官除道,張樂施飲,郊迎三十里。”52.萬福。舊時婦女對人行禮,口里說著“萬?!保髞碛谩叭f?!弊鳛樾卸Y的代稱。如《魯提轄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看那婦人,雖無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動人的顏色,拭著眼淚,向前來深深的道了三個萬福。”
53.九賓。也稱“九儀”,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一種禮儀,由九名儐相(迎賓贊禮人員)立于殿廷,接引賓客上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齋五日后,乃設(shè)九賓禮于庭,引趙使者藺相如?!?/p>
54.百姓。古代奴隸社會對貴族的總稱。貴族有姓,平民無姓,這種狀況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仍然存在。到了漢代,自天子以至于一般平民才皆可以有姓?!鞍?div id="fbwnfa5u" class='imgcenter'>
55.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稱。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p>
56.臣。最初指男性奴仆,跟女性的“妾”相對。后來成為君主時代官吏和百姓的統(tǒng)稱。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绷硗?,“臣”又是表示謙卑的自稱。如《墨子·公輸》:“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殺之?!?/p>
57.黎民。即“平民”“眾民”之意。也稱“黎庶”“黎元”等。
58. 士。商、周時最低級的貴族階層。卿大夫下面是士,這種“士”通常擔(dān)任卿大夫統(tǒng)治區(qū)域(即家)的家臣。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稱謂,再以后便逐漸成了統(tǒng)治階級中知識分子的通稱了。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為人,仁而下士?!薄?lt;指南錄>后序》:“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p>
59. 奴隸。為奴隸主勞動而無人身自由的人,常常被奴隸主任意買賣或殺害。最初的“眾""奚""仆"臣""妾"都是奴隸。
60.黔首。戰(zhàn)國時秦國及后來秦王朝對平民的賤稱。黔,黑色。黔首,猶如黑頭。據(jù)說秦尚黑色,當(dāng)時平民皆用黑布包頭,故名。如《過秦論》:“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61.庶人。也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者的稱謂,其身份比奴隸高。
62.小人。西周、春秋時代對被統(tǒng)治的勞動人民的稱謂。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與“大人”相對,后者與“君子”相對。如《出師表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另外,“小人”又是舊事地位低的人對上自稱的謙詞。如《林教頭風(fēng)雪山神廟》:“李小二便拜道:‘自從得恩人救濟, 赍發(fā)小人,一地里投奔人不著。迤邐不想來到滄州,托一個酒店主人,姓王,留小人在店中做過賣?!?br>(三)尊卑
1.室內(nèi)座位尊卑。古時座次、坐向規(guī)定嚴格,一般坐北朝南為尊位。如鴻門宴《鴻門宴》:“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p>
2.車座的尊卑。古時車座分左中右。一般車座以左為尊。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坐定,公子從車騎,虛左。”
3.官位的尊卑。秦漢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為尊,以左為卑。
古時把貴族稱為右族或豪右,貧賤者居住之地稱為“閭左”,貶官稱“左遷”。
(四)忌諱
1.古人諱言“錢”字?!肮湃艘藻X之名不雅馴,縉紳先生難道之,故易其名曰賦,曰祿,曰餉,天子千里外曰采?!背R姷恼f法是“孔方兄“,再如,請人作詩文字畫的酬勞錢物稱為“潤筆”;兩漢時,將錢買官謂之“銅臭”等。
2.古人諱言“死”?!抖Y記·曲禮下》載:“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稱不祿,庶人死稱死?!弊诮探塘x中也諱言死,如:西歸,仙游,升天,坐化,圓寂,涅槃,就木,入土,謝世,作古等,現(xiàn)代漢語中如逝世,長眠,遇難,捐軀,殉國,夭折等。
(五)避諱
避諱實際上是一種反映封建禮法的忌諱,即遇到與君主、尊長的名相同的文字就采用某種方法回避。主要分兩大類:一是國諱,一是家諱。
1.國諱。指詩文中不支書在位甚至某些君主及其親屬的名。例如《呂氏春秋》中稱“楚”為“荊”,是因為“莊襄王名子楚,諱之故言荊也?!庇秩纭吨纹狡分小白源硕伞?,因避康熙玄燁諱,改“玄”為“元”。
2.家諱?;蚍Q為私諱,即說話行文中,避免提到自己的父名、祖名。例如司馬遷祖父名僖,所以《史記》中“僖”字皆做“釐”。如《信陵君竊符救趙》:“昭王薨,安厘王即位”。
3.避諱的方法。
(1)改字法,就是把帝王及所尊者之名改用其他字來代替。
(2)空字法,即將應(yīng)避諱的字空而不寫,或作“某”,或作“□”。
(3)缺筆法,即對所避之字少些
一兩筆。(4)改音法,就是讀書時遇到諱字,就改變聲調(diào)或讀別的字音。
(六)傳統(tǒng)節(jié)日
1.春節(jié)。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隆重的節(jié)日。此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令人稱春節(jié),正式在采用公歷紀元后,古代“春節(jié)”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jié)習(xí)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nóng)事有關(guān)。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fēng)調(diào)雨順;舞獅源于鎮(zhèn)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被淘汰,燃鞭炮、貼對聯(lián)、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xí)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2.元宵。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jié),燈節(jié)。元宵習(xí)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xí)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p>
3.社日。農(nóng)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開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這一天,鄉(xiāng)鄰們在土地廟集會,準備酒肉祭神,然后宴飲。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p>
4.上巳。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這個節(jié)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們到水邊去游玩采蘭,以驅(qū)除邪氣。后來,演變成水邊宴飲,郊外春游的節(jié)日。杜甫有《麗人行》詩:“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p>
5.寒食。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后,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未必他出山受傷,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zé)。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后人便將寒食的習(xí)俗視為清明習(xí)俗之一。元鎮(zhèn)《連昌宮詞》:“初過寒食一百六,店社無煙宮柳綠?!?/p>
6.清明。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按農(nóng)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zhuǎn)暖,風(fēng)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jié)由此得名。其習(xí)俗有掃墓、踏青、蕩秋千、放風(fēng)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
7.端午。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nóng)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jié)。一般認為,該節(jié)與紀念屈原有關(guān)。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于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的習(xí)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畫和菖蒲、斗百草、驅(qū)“五毒”等。杜甫有《端午日賜衣》:“端午被恩榮”
8.七巧。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少女節(jié)或七夕。相傳,天河?xùn)|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后,云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七月初七夜晚在鳥搭成的橋上相會?;蛘f: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shè)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這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和凝《官詞》:“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嬪乞巧忙”
9.中秋。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團圓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日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dāng)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lián)想,使中秋節(jié)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lián)系起來后,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jié)的主要習(xí)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表f莊《送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p>
10.重陽。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兑捉?jīng)》將“九”定為陽數(shù),兩九相重,故農(nóng)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jié),秋高氣爽,風(fēng)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和菊花酒、插茱萸等習(xí)俗。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p>
11.臘日。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jié)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一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nóng)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xí)俗。佛教的臘八粥后也滲入臘日習(xí)俗。杜甫有《臘日》詩:“來年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p>
12.除夕。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里,擺上豐盛的菜肴,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并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fā)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