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拒絕一名“全職太太”的捐款,并讓這個學生“滾出去”,云南華坪女高校長張桂梅最近成了網上熱議的對象。
之所以引發(fā)熱議,是因為張校長的言論容易讓人這樣理解她的意思——那個女生不工作不掙錢,完全辜負了張桂梅對她的培養(yǎng),進而,她否定了“全職太太”的人生價值,一個女人在家里“相夫教子”就是沒出息的。
如果張校長真的是這個意思的話,那么她是一個典型的“女權”,某種程度上把男女放在了對立的位置——妻子必須通過掙錢實現(xiàn)丈夫家庭地位的平等。
我對這樣的“女權”思想表示理解,但不完全贊同。
這世界上的人其實并不是按男女劃分的,而是按強弱劃分的。
一個人是強是弱,與他是女是男關系不大,與他的出身、環(huán)境、天賦的關系更大。
基于這個認識,我雖然支持女權主義者爭取和維護自己的權利,但對特別強調整個女性群體是天然的“弱者”因而需要更多的權利不大認同。因為弱者是不分性別的。
上面這些這話有點繞。我想說的是,我不反對一個女性根據(jù)自己的個人狀況、家庭狀況選擇做全職太太,這樣做絕非沒有出息。也就是說,拋開張桂梅講話的具體背景,我是不完全贊同她的觀點的。
但是,我們評價一個人的觀點的時候,不應該拋開具體的背景,否則大概率會產生誤解。因此,這兩天我閱讀了張桂梅校長的經歷和故事,以及那位被她批評的女生的回應,然后就對她的說法深深地理解和支持了。
簡單說一下張桂梅的故事。
張桂梅無疑是一個極具道德光芒的人。用過去民間的話說,她是一個活菩薩,似乎是上天派來“渡”人的。她用一己之力,在過去12年中,改變了1000多個貧困家庭無力讀書的女生的命運,把她們都送進了大學。
2008年,從教多年的張桂梅創(chuàng)辦了一所免費就讀的女子高中,華坪女高。就讀這所學校的孩子,都是讀不起學,即將輟學、外出打工或面臨嫁人的貧困家庭的女生。
這些女生,好不容易讀完初中,家中再也無力供養(yǎng)。她們告別學校,就要繼續(xù)自己母親的命運——未來組建另一個貧困的家庭,為人妻為人母,然后自己的孩子大概率繼續(xù)在貧困之中。
用張桂梅的話說,這些女孩兒將陷入“低素質母親和低素質孩子的惡性循環(huán)”。她創(chuàng)建的女高,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循環(huán),讓讀不起書的女生繼續(xù)讀書,讀到大學。女孩子有了文化,有了能力,“可以改變三代人”。
在這個理念之下,她的免費高中辦得催人淚下、感天動地——公開報道里有不少感人的故事,你如果去讀,一定為之動容。你會覺得,張桂梅校長是一個無私的、忘我的、菩薩心腸的人。她父母去世了,姐姐去世了,丈夫去世了,無兒無女,她一身病,她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到這些貧困家庭的女孩子身上,將她們培養(yǎng)成了大學生。
所以,當她看到自己好不容易培養(yǎng)出去的大學生成了“全職太太”她一定是生氣的。她含辛茹苦的付出,目的是讓這些女孩子具有工作掙錢的能力,從而擺脫貧困,擺脫只會生孩子當媽媽命運,她不僅是希望這些孩子有文化,還希望她們能夠實現(xiàn)經濟獨立。
與貧困打交道一輩子的張桂梅顯然體會得到,貧窮的罪惡,那是很多悲劇的根源,而擺脫悲劇路徑就是有能力工作,有能力掙錢。這種體會,或許一定程度上讓她不得不認同甚至維護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一種觀念: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他掙錢的能力,以及能掙多少錢。
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他能掙多少錢,這個觀念顯然是有問題的,但幾乎又是全社會潛意識里都認同的。這種普遍的認同是冷酷的社會現(xiàn)實,導致張校長和很多人“看低”了全職太太。
冷酷的社會現(xiàn)實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什么是最可靠的東西不是血緣、親情或愛情,而是金錢。這也常常表現(xiàn)在家庭中,能掙錢的一方與不能掙錢的那一方相比往往處于強勢地位?!敖洕A決定上層建筑”,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很多家庭之中。
中國漫長的古代社會曾經進化出一種男主外女主內的結構。從理論上講,這幾乎是完美的,男方在外打拼,女方相夫教子。男方在外安心掙錢,不用擔心家事,女方在家操持家務,不用外出勞作,男耕女織,田園牧歌。
但真相是,女性作為一個整體,在家庭中很難與男性地位平等。因為男性的收入是市場給的,而女性在家里的勞作卻沒有市場的價格,因而常常被忽略。
被現(xiàn)代社會女性“解放”出了家庭,從而獲得了經濟獨立的機會。大量的女性有了成為“強者”的可能性——古代也有很強的女性,但比例很小,如今,在同樣的工作機會面前,整體上看,女性做得絕不比男性差。
于是,社會上涌現(xiàn)了大量經濟獨立的女性,這普遍被認為是一種進步。
但是,無論男女,一個人真正的解放并非是經濟獨立(有些人很有錢也在枷鎖之中),就像一個人活著的目的不是工作、干活、掙錢。工作、干活、掙錢并非是人生的目的,而只是手段,真正的解放是選擇的自由,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如果一個女性覺得自己擁有足夠的安全感,那她選擇當一個全職太太,不僅應該被尊重,甚至應該被羨慕。
當然,你會說,選擇的自由,過上想過的生活,還是需要以經濟獨立為前提啊。這當然對,也是我非常認同的。我只是不同意很多人在認同這個理念的同時,將掙錢神圣化,將一個人的價值與能掙多少錢劃上了等號,然后便覺得掙錢多的比掙錢少的“高人一等”。在這樣的認識之下,相當多的人按照掙錢能力的大小,分布在鄙視鏈的不同位置上。更為可悲的是,即便在家庭內部,也存在鄙視鏈。
現(xiàn)代社會,婦女解放,女性走出家庭謀求經濟獨立,進辦公室、進工廠、甚至進工地。她們在生理期還要承受工作的壓力,她們在孕期還得堅持在工作崗位上,她們在孩子還沒斷奶時就要重回工作崗位。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人道的,但卻沒有人敢倡導讓女性回歸家庭,連女性自己也不敢想。因為大家知道,這樣雖然不是最佳,但避免了最壞。
一個家庭中的成年人,每個人都要外出謀生,這大約是人類在“動物時代”的狀態(tài)?,F(xiàn)代社會女性通過外出工作獲得解放,一定程度上是回到“原始”狀態(tài)。這種回歸,稱不上最佳,但避免了最壞。
總結一下:
1, 如果不是張桂梅的道德光芒,我們很難相信,還有那么多的孩子深陷“惡性循環(huán)”之中。
2,一個人,無論男女,追求經濟獨立是沒錯的。一個人,在家庭中貢獻絕不應該以掙錢的能力判定。
3, 貧窮是罪惡的,金錢是最能給人安全感的東西,但人生的意義不能與金錢劃等號。
4, 無論是家庭、組織,還是社會,我們找不到完美的模式,能夠避免最壞模式就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