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布拉格,就很容易理解卡夫卡為何要那樣寫小說了。比如,為什么會有《城堡》?因為住在伏爾塔瓦河的右岸,的確能看見左岸那巍峨高大卻又若即若離的城堡。比如,為什么卡夫卡筆下的現(xiàn)代辦公室生活如此機械乏味,仿佛流放地與刑房?因為他完成律師培訓(xùn)后,在保險公司工作。為什么在《變形記》里,主角變成一只甲蟲后,父親會表現(xiàn)得那么無情?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卡夫卡很懼怕他的父親。
眾所周知,村上春樹很喜歡卡夫卡,還專門有部小說叫作《海邊的卡夫卡》。
村上春樹與卡夫卡一樣,都在寫許多如夢似幻的情景,以便完成對父親陰影的抗爭。因為父權(quán)整體是傾向陽剛的, 傾向社會達爾文主義, 這也許能夠解釋, 村上春樹的小說里,能為主角提供溫暖港灣的,大多是女性。
那么,一個中國人,如何對待自己父母的控制呢? 1987 年,上海有部電視劇叫《好爸爸壞爸爸》,描述了一個性格偏激的上海爸爸,做飯洗衣很積極,但急起來也打兒子。主題曲歌詞原文有如下句子:“哪個爸爸不罵人,哪個孩子不挨打?打是親來罵是愛,還是那個好爸爸!”
我自己從小沒被打過,所以看這歌詞振振有詞,都愣住了??紤]到上海向來得風(fēng)氣之先,這劇里父親還是個正面形象,卻依然宣揚爸爸打罵孩子,“打是親罵是愛”是合理的。由此可見,這種“只要是為了你好,怎么都是合理的”,就是我們父母那輩的普遍心理。這里面多少摻雜著一些叢林法則,一點父權(quán)色彩。
這一代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投注太多,父母的控制欲難免最重,瀟灑放手孩子的終究是少數(shù)。而孩子們的心態(tài)卻更微妙。我有些朋友心地善良,又覺得父母對自己的長期控制乃是必然,總覺得再忍一忍便好,卻發(fā)現(xiàn)許多父母的執(zhí)念越老越重。真要獨立,卻總是做不到。某種程度上,他們仿佛是自愿將自主權(quán)交給父母的。
《飲食男女》里,郎雄默默地看著三個女兒嫁的嫁、單的單,自己也去找了真愛;《喜宴》里郎雄看著兒子的感情,看破不說破;《推手》里郎雄打著太極拳還跟老太太們溫柔聊天。算是一個溫厚慰藉又通達隱忍的理想老父親形象了。但這樣的情節(jié),未免過度理想化了。
就在《飲食男女》里的最后家宴上,郎雄扮的朱師傅如是說破了中國式家庭的真理:“家所以為家,就在于還有這么一點彼此的顧忌?!?/p>
但越是情感不敏銳的父母,越容易少顧忌,越容易出現(xiàn):父母單方面控制,覺得子女歸附自己理所當然;而孩子也默認如此的情景。所以中國式的家庭,很難做出卡夫卡或村上春樹筆下那樣與父親決裂的自立。
一個大家都不太樂意面對的現(xiàn)實是:孩子獨立這事,遲早會發(fā)生?!讹嬍衬信返慕鉀Q之道是:父親找到了自己的興趣與快樂?!断惭纭返慕鉀Q之道是:親子彼此讓一步,彼此妥協(xié)了。
似乎到最后, 能解決親子之間糾連的,也只有這兩個法子。然而,大多數(shù)的親子都走不出這一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