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籍數(shù)量雖然沒有中國多,但字數(shù)確實比較龐大,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漢語譯本有500萬字,《羅摩衍那》也有100多萬字,10部書籍加在一起恐怕有上千萬字,就是不知道這么龐大的歷史文獻是如何書寫、保存、流傳下來的。
據(jù)說在公元元年之前,古印度還在使用貝葉,這是由芭蕉葉制作而成,也不知道真假。
1-《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是《吠陀》四經(jīng)之一,大約于公元前1500~900年間陸續(xù)寫成,是印度醫(yī)學的起源。其中提到藥用植物,并提及麻風病、結核病、外傷等疾病。它的內(nèi)容包括神話傳說、對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現(xiàn)象的描繪與解釋,以及與祭祀有關的內(nèi)容,是印度現(xiàn)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詩集,也最有文學價值。
2-《娑摩吠陀》
《娑摩吠陀》是由sāman'典禮的圣歌'和Veda'知識'兩個詞根構成的復合詞)漢譯名稱為贊頌明論,是四大吠陀經(jīng)之第二部、共兩卷。基本上是集第一卷梨俱吠陀的頌而成。
3-《耶柔吠陀》
夜柔吠陀,漢譯名稱為祭祀明論,是四大吠陀經(jīng)之第三部。內(nèi)容著重于禮拜及牲禮等的宗教儀式。
4-《阿闥婆吠陀》
《阿闥婆吠陀》是四大吠陀經(jīng)之第四部,為巫術、咒語之匯集。計收贊歌七百三十一首,其中約六分之一為梨俱吠陀中已出現(xiàn)者。主要為祈福禳災咒法與巫術,然亦包含若干哲學與科學之思想。
5-《奧義書》
《奧義書》大概形成于公元前10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是印度最經(jīng)典的古老哲學著作,用散文或韻文闡發(fā)印度教最古老的吠陀文獻的思辨著作。
已知的奧義書有108種之多,記載著印度教歷代導師和圣人的觀點。奧義書在很大程度上為后來印度哲學奠定了基礎。在哲學方面,奧義書特別注意實在的性質。
尤其是獨一至高存在本體的概念逐漸形成,以知識為求得與之融合為一的途徑。
6-《摩訶婆羅多》
《摩訶婆羅多》是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4世紀,歷時800年編輯而成。
當時印度先后處于佛陀時代的難佗王朝、孔雀王朝、巽伽王朝,以及公元元年之后的混亂時期。
《摩訶婆羅多》是享譽世界的史詩,是印度的民族史詩,內(nèi)含印度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堪稱是'印度的靈魂',此書漢語譯本,約有五百萬字,與《羅摩衍那》并列為印度的兩大史詩。
《摩訶婆羅多》規(guī)模宏大、內(nèi)容龐雜,包含長篇英雄史詩、大量的傳說故事、有宗教哲學、法典著作,有10萬'頌'(詩節(jié)),內(nèi)容篇幅相當于《羅摩衍那》的4倍,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史詩,規(guī)模宏大、內(nèi)容龐雜。
7-《羅摩衍那》
羅摩衍那大概成書于佛陀時代,成書不早于公元前300前,漢語譯本大概有100多萬字,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印度文學、宗教的發(fā)展有相當大的作用。
羅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相當于耶穌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羅摩衍那一共七章,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來補充進去的,原作將羅摩描繪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來補充的部分將羅摩說成是毗濕奴的化身,兩部分的文筆不一致。
8-《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jīng)》,又名《摩登伽經(jīng)》
《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jīng)》,略作《舍頭諫經(jīng)》、又作《虎耳經(jīng)》,印度佛教經(jīng)典,原作者及年代皆不詳。
之所以把此書列為公元元年之前的作品,是因為在公元151年此書被翻譯成漢文(該譯本已佚)。
東漢元嘉元年,既公元151年,西亞和中亞帝國安息國太子安世高曾經(jīng)把此書翻譯成漢文。
三國時期,孫吳印度僧人竺律炎與月氏國清信士支謙再度將其翻譯,名為《摩登伽經(jīng)》,共二卷。三國時期,也就是公元220年到280年,此時大月氏已經(jīng)遷徙到中亞和西亞,在此處建立了貴霜帝國。
西晉時,高僧竺法護又于永嘉年間翻譯了該經(jīng),即作《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jīng)》,共一卷。
注:《摩登伽經(jīng)》、《舍頭諫太子二十八宿經(jīng)》皆收錄于大正藏密教部。
9-《大藏經(jīng)》
《大藏經(jīng)》是所有佛教經(jīng)典的叢書,佛陀時期有以下經(jīng)典傳世:
佛陀初成道:入定14天講《華嚴經(jīng)》。
佛陀出定后:講四諦法開始;十二年講阿含部(小乘經(jīng)); 八年講方等,是大乘法的入門; 二十二年講般若,像《金剛經(jīng)》《般若心經(jīng)》等; 最后八年講《法華經(jīng)》,入滅前講《大涅盤經(jīng)》和小乘的《佛遺教經(jīng)》。
大藏經(jīng)中包含很多佛教典籍,有些說這些書早就存在,有些書是后來佛教徒演繹增添所作,不一而足,就不一一列出了,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大藏經(jīng),里面幾乎包含所有的佛教經(jīng)典。
10-《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又稱《 摩奴法論》,相傳為'人類的始祖'摩奴所編。
經(jīng)考證,此書應該是婆羅門教的祭司根據(jù)四部《吠陀經(jīng)》與傳統(tǒng)習慣編制而成。大概成書于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歷時400年的時間。
法典內(nèi)容駁雜,傳至今日之《摩奴法典》共12章,2684條。
第1章:講述創(chuàng)世紀的神話;
第 2~6 章:論述婆羅門教徒的四住期的行為規(guī)范;
第 7~9 章:包括民法、刑法、婚姻制度、繼承法;
第10章:是關于種姓的法律;
第11章:是贖罪法;
第12章:包括因果報應、輪回轉世之說。
其中,純粹法律的篇幅約占全書的1/4, 表現(xiàn)了婆羅門教維護高級種姓制度的利益和特權的愿望,這是印度教的根基所在。
1-印度古籍或收錄不全,歡迎各位斧正。
2-關于佛教經(jīng)典較多,再次不一一介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