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手太陰肺經(jīng)病證

 

手太陰肺經(jīng)病證


-
本證是手太陰肺經(jīng)循行部位及相關臟腑肺的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寒,或汗出中風,肩背痛寒,缺盆中痛,肺脹,

咳喘,胸部脹滿,心煩,小便數(shù)而少,少氣不足以息,手足心熱。

病機分析:風寒之邪侵襲體表,肺主皮毛,衛(wèi)陽被遏,衛(wèi)氣抗邪,則發(fā)熱惡寒;風性疏泄,營不內(nèi)守,則汗出;寒邪侵襲,肺經(jīng)經(jīng)氣不利測肩背痛寒,缺盆中痛。肺失宣肅,肺氣不利,則肺脹,咳喘;肺氣郁阻,則胸部脹滿;外邪內(nèi)擾則心煩;肺失宣肅,通調(diào)水道失職,則小便數(shù)而少;肺氣虛則少氣不足以息;肺陰不足,則手足心熱。

 

 

手陽明大腸經(jīng)病證

本證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循行部位及相關臟腑大腸的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齒痛,咽喉腫痛,鼻衄,流清涕,頸腫,口干,肩前及上肢伸側(cè)前緣疼痛,大指次指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腹痛,腸鳴,大便泄瀉或大便秘結(jié)。

病機分析:手陽明大腸經(jīng)支脈從缺盆上頸貫頰入齒中,上夾鼻孔,大腸經(jīng)受邪,經(jīng)氣不利測齒痛,咽喉腫痛,鼻衄,流清涕,頸腫及口干。手陽明大腸經(jīng)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行,上肩出箅骨之前廉,大腸經(jīng)受邪,經(jīng)脈不利,則其循行部位肩前、上肢伸側(cè)前緣疼痛,大指次指疼痛,麻木,屈伸不利。濕熱下注大腸,氣機不利,則腹痛,腸鳴;大腸傳道失司則大便泄瀉,熱結(jié)大腸或腸道津液受損則大便秘結(jié)。

 

 

足陽明胃經(jīng)病證

       
本證是足陽明胃經(jīng)循行部位及相關臟腑胃的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身前為甚,咽喉腫痛,鼻衄,齒痛,口眼歪斜,胸腹及下肢外側(cè)疼痛,足背痛,足中趾麻木,活動不利,胃皖痛,嘔吐,消谷善饑,腹脹滿,水腫,驚惕,發(fā)狂。

病機分析:陽明之經(jīng)行于身前,陽明氣盛故發(fā)熱身前為甚;陽明經(jīng)脈起于耳之交釹中,循鼻外,還出挾口環(huán)唇,其支者循喉嚨,入缺盆,下隔,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nèi)廉,下挾臍,入氣沖中,由股下足入中趾,胃火循經(jīng)上炎則咽喉腫痛,鼻衄,齒痛;風邪中于經(jīng)脈則口眼歪斜沖h邪侵襲,經(jīng)脈不利,則經(jīng)脈循行部位胸腹及下肢外側(cè)疼痛,足背痛,足中趾麻木,活動不利。外邪侵襲胃腑則胃院痛;氣機郁滯,胃氣上逆則嘔吐;胃熱亢盛則消谷善饑;胃與牌為表里,胃病及脾,健運失司,水氣泛濫測腹脹滿,水腫;胃熱熏心,心神不寧,則驚惕,發(fā)狂。

 

 

臟腑辨證

【心與小腸病】 【肺與大腸病】 【脾與胃病】 【肝與膽病】 【腎與膀胱病】 【臟腑兼證】
   
臟腑辨證,是根據(jù)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點,對疾病所反映的臨床癥狀、體征等進行分析歸納,從而推斷出疾病所在的臟腑病位、性質(zhì)、正邪盛衰情況的一種辨證方法。中醫(yī)講的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人的各項生理活動都依賴于臟腑,各種病理變化也與臟腑密切相關。因此,疾病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大多會影響到臟腑,致使臟腑功能出現(xiàn)異常改變的結(jié)果。臟腑辨證是辨證體系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

中醫(yī)有多種辨證方法,各有其不同特點,但在確定病位時,往往必須落實到臟腑。不落實到臟腑,辨證過程就沒有結(jié)束,治療也無法下手。臟腑辨證在臨床診治疾病時具有其他辨證方法無法代替的重要作用。同時,理解了臟腑辨證,也有利于其他辨證方法的學習和掌握。

由于每一個臟腑都有各自生理活動的特點,各臟腑組織間的相互聯(lián)系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因此,當某一臟腑發(fā)生病變時,反映出的臨床癥狀也各不相同。所以只有熟悉各臟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規(guī)律,熟悉臟腑的病理特點,辨證時才能準確區(qū)別疾病所屬臟腑,才能為進一步診治提供可靠的依據(jù)。這就要求有比較扎實的中醫(yī)基礎理論的功底。

臟腑辨證,包括臟病辨證、腑病辨證、臟腑兼病辨證三部分。其中臟病辨證是臟腑辨證的主要內(nèi)容。

由于臟腑之間具有表里關系,在生理、病理上也相互影響,因此將腑的部分病變歸納在臟病中間,這樣便于理解。

 

臟腑兼證

凡同時出現(xiàn)兩個以上臟腑病證的稱為臟腑兼證。人體是一個整體,臟腑之間在生理上有著互相資生、制約的有機聯(lián)系。病理上也同樣,當某一臟或某一腑發(fā)生病變時,在一定的條件下可影響另一臟或另一腑,從而導致病證。臟腑病證之間的相互傳變,取決于兩臟腑之間的關系。具有表里、生克、乘侮關系的臟腑容易發(fā)生傳變,反之則較少。

 

心腎不交

心腎不交證是因心腎既濟失調(diào)所致的病證。多由外邪損傷腎陰,或久病傷陰,房事過度,陰液暗耗,不能上濟于心,或思慮過度,情志郁而化火傷陰等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心煩失寐,心悸不安,眩暈,耳嗚,健忘,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舌紅,脈細數(shù)。

病機分析:本證以腎陰虛、心火旺為特征。在生理狀態(tài)下,心火下達腎水,腎水上濟心火,使腎水不寒,心火不亢,則水火互濟,心腎相交。若腎水不足,心火失濟,則心火偏亢,或心火獨熾,下吸腎水,則腎陰暗耗,以致腎水虧于下,心火亢于上而心腎不交。

心火偏亢,則心煩失寐,心悸不安,健忘;腎水不足,髓??仗搲?span lang="EN-US">u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陰虛生內(nèi)熱,則五心煩熱,咽干口燥,舌紅,脈細數(shù)。虛火內(nèi)擾精室則遺精,帶下。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心火亢盛證相辨別,心火亢盛證僅表現(xiàn)為心煩失寐等心火偏亢的癥狀,而無腎陰虛見癥。本證既有心人偏亢的癥狀,又有腎陰虛的見癥。

辨證注意點:心火偏亢的臨床表現(xiàn),伴有腎陰虛的見癥。

 

心脾兩虛

心脾兩虛證是心血不足,脾氣虛弱所致的病證。多由飲食不節(jié),勞倦傷脾,或思慮過度暗耗陰血,或久病失調(diào)及慢性出血等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面色不華,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眩暈健忘,神疲乏力。月經(jīng)量少色談或淋漓不盡,舌淡,脈細弱。

病機分析:本證以心血虛、脾氣虛為特征。心血虛,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怔忡;心神不寧,則失眠多夢;

氣血兩虛不能上榮于頭目,則眩暈健忘。脾氣虛弱,運化無力,則面色不華,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神疲乏力。氣血兩虛則月經(jīng)量少色淡或淋漓不盡,舌淡,脈細弱。脾為氣血生化之源,主統(tǒng)血,心主血,兩者在生理病理上均有聯(lián)系。若脾氣虛弱則生血不足,統(tǒng)攝無權則血液流失,血虛則無以化氣而氣更虛,兩者可互相影響。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氣血兩虛證相辨別,氣血兩虛證為全身性病證,常表現(xiàn)為一般的氣虛血虛癥狀。本證除氣虛血虛臨床表現(xiàn)外,還見心脾的定位癥狀。

辨證注意點:有心血虛脾氣虛的臨床表現(xiàn),又有一般氣血虛的見癥。

心肝血虛證

心肝血虛證是心肝兩臟血液虧虛,心肝兩臟失于濡養(yǎng),功能減退所致的病證。多由體虛久病,陰血虛少,或失血過多,或他臟病變累及心肝兩臟等引起。心肝兩臟也可互相影響,先由一臟血虛,再影響另一臟,從而導致兩臟均血虛者。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健忘眩暈耳鳴,面色無華,目澀且糊,爪甲不榮,肢體麻木,女子月經(jīng)量少色淡或經(jīng)閉,舌淡,脈細弱。

病機分析:本證以心肝兩臟血虛為特征。心血虛,心失所養(yǎng),心神不寧,則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心肝血虛,無以上榮頭目,則健忘,眩暈,耳鳴,面色無華;肝開竅于目,肝血不足,目失所養(yǎng)測目澀且糊;

肝主筋脈,其華在爪,肝血虛,筋脈爪甲失養(yǎng),則肢體麻木,爪甲不榮;肝血虛,則女子月經(jīng)量少色淡或經(jīng)閉。舌淡,脈細弱為血虛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單純的心血虛證與肝血虛證辨別。其區(qū)別在于心血虛證、肝血虛證,除了血虛癥狀外有各自臟器的定位見癥;而本證是兩臟的癥狀同時存在。

辨證注意點:有一般的血虛癥狀,以及心肝兩臟的定位癥狀同時存在。

 

心腎陽虛證

心腎陽虛證是心腎兩臟陽氣虛衰,陰寒之邪內(nèi)盛所致的病證。多由外感寒邪,或素體陽虛,久病體虛,勞倦內(nèi)傷等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心悸怔仲,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或小便不利,面目肢體浮腫,唇甲淡暗或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脈沉細。

病機分析:本證以陰寒內(nèi)盛、功能減弱為特征。

心主血脈神明,心陽虛,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怔忡,神疲乏力;腎陽虛,溫煦作用減弱測畏寒肢冷;腎陽虛,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陽氣虛,水氣泛濫,則面目肢體浮腫;心腎陽虛,氣血運行無力,血脈瘀阻,則唇甲淡暗或青紫,舌淡紫;苔白滑,脈沉細為陽虛陰寒內(nèi)盛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單純的心陽虛證與腎陽虛證辨別,單純的心陽虛證與腎陽虛證有各自臟器的定位癥狀,一般無另一臟的臨床表現(xiàn)。本證除有一般陽虛癥狀外,還有心腎陽虛的定位見癥。

辨證注意點:有心腎兩臟的定位癥狀,又有陽虛陰寒內(nèi)盛的臨床表現(xiàn)。

 

心肺氣虛證

心肺氣虛證是心肺兩臟氣虛、功能減弱所致的病證。多由肺有宿疾,肺氣虛弱,影響心臟而致心氣虛弱;或高年臟腑虧損,或思慮過度,暗耗心氣,進而影響肺臟等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心悸怔忡,咳喘氣短,動則加劇,神疲乏力,面色皖白,自汗,聲音低怯,胸悶,痰液清稀,舌淡苔白,脈沉弱或結(jié)代。

病機分析:本證以心肺氣虛見心悸咳喘等為特征。心主血脈,心氣不足,心失所養(yǎng),則心悸怔忡;肺主呼吸,肺氣虛弱,肅降失職,則咳喘氣短,動則加??;心肺氣虛測神疲乏力,面色皖白,自汗,聲音低怯;肺氣虛,呼吸功能減弱,則胸悶;肺氣虛,津液輸布障礙,則水濕聚而為痰,故痰液清??;舌淡苔白,脈沉弱或結(jié)代,為心肺兩虛,氣血運行無力之象。

本證是肺脾兩臟氣虛,功能減弱所致的病證。多由久病肺氣虛弱,影響及脾,導致脾氣亦虛;或勞倦傷脾,氣血生化之源不足,肺失所養(yǎng),而致肺氣虛;或其他慢性病影響肺脾兩臟等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咳喘不止,短氣乏力,痰多稀白,食欲不振,腹脹便塘,聲低懶言,面色(白光)白,或面浮足腫,舌淡苔白,脈細弱。

病機分析:本證以肺脾兩虛所致的咳喘、納差、便溏為特征。牌為生疾之源,肺為貯疾之器。脾氣虛,健運失職,則食欲不振,腹脹便搪;脾虛生濕,濕聚生痰,則痰多稀白,上貯于肺,肺氣不利,則咳喘不止;

肺脾氣虛,則短氣乏力,聲低懶言,面色(白光)白;肺脾氣虛,運化無力,水氣泛濫,則面浮足腫;舌淡苔白,脈細弱為氣虛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單純的肺氣虛證、脾氣虛證相辨別。單純的肺氣虛證以咳喘不止,短氣乏力等肺的定位癥狀為主;脾氣虛證以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脾的定位癥狀為主。本證除了見一般氣虛癥狀外,還同時見肺脾兩虛的定位癥狀。

辨證注意點:除一般氣虛表現(xiàn)外,還有肺脾兩虛的見癥。

 

 

脾腎陽虛證是脾腎兩臟陽氣虛弱所致的病證。多由感受寒邪較重,或久病耗氣損傷脾腎之陽氣,或久瀉不止,損傷脾腎之陽,或其他臟腑的虧虛,累及脾腎兩臟等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下利清谷,或泄瀉滑脫,或五更泄瀉,畏寒肢冷,小腹冷痛,腰膝酸軟,小便不利,面色(白光)白,或面目肢體浮腫,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

病機分析:本證以脾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為特征。

脾腎兩臟陽氣虛衰,溫煦、運化、固攝作用減弱測下利清谷,泄瀉滑脫或五更泄瀉;陽氣虛,陰寒內(nèi)盛,則畏寒肢冷,小腹冷痛,面色(白光)白;腎陽虛,膀胱氣化失司,則腰膝酸軟,小便不利;陽氣虛,水氣泛濫,則面目肢體浮腫;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為陽虛陰盛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單純的脾陽虛證與腎陽虛證相辨別。單純的脾陽虛證、腎陽虛證以各自臟器的定位癥狀為主,本證則脾腎陽虛的癥狀同時出現(xiàn)。本證還當與陽虛水泛證辨別,陽虛水泛證以水氣泛濫浮腫為主,本證則以下利清谷、滑脫不禁、五更瀉、畏寒肢冷等虛寒癥狀為主。本證與一般陽虛證的區(qū)別是,一般陽虛證有全身性的虛寒癥狀,本證則還有牌腎陽虛的定位見癥。

辨證注意點:有脾陽虛、腎陽虛的臨床表現(xiàn),以及陽虛陰寒內(nèi)盛的見癥。

肺腎陰虛證是肺腎兩臟陰液虧虛所致的病證。多由感受外邪入里化熱傷陰,或肺有宿疾,肺陰暗耗,累及腎臟,或房室過度,腎陰虧耗,影響肺臟等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咳嗽痰少,或干咳無痰,或痰中帶血,口干咽燥,形體消瘦,腰膝酸軟,骨蒸潮熱,顴紅盜汗,男子遺精,女子月事不調(diào),舌紅苦少,脈細數(shù)。

病機分析:本證以肺腎陰虛見咳嗽,腰膝酸軟等為特征。肺陰不足,虛熱內(nèi)生,清肅失司壩u咳嗽痰少或干咳無痰;虛熱灼傷肺絡,則痰中帶血;陰虛內(nèi)熱,津液受損測口干咽燥;肺腎陰虛,肌肉失于儒養(yǎng),則形體消瘦;筋脈失養(yǎng)觀u腰膝酸軟;陰虛生內(nèi)熱,則骨蒸潮熱;虛火上擾則顴紅,內(nèi)迫營陰則盜汗;虛火內(nèi)擾精室則遺精,影響沖任則月事不調(diào);舌紅杏少,脈細數(shù)為陰虛內(nèi)熱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單純的肺陰虛證與腎陰虛證辨別。單純的肺陰虛證與腎陰虛證有各自臟器的定位癥狀。本證除了見陰虛癥狀外,還同時見肺腎陰虛的臨床表現(xiàn)。

辨證注意點:有陰虛內(nèi)熱的臨床表現(xiàn),以及肺腎陰虛的見癥。

 

津液病
津液是人體各種正常水液的總稱,有滋養(yǎng)臟腑、潤滑關節(jié)、儒養(yǎng)肌膚等作用。其生成、輸布與排泄,主要與脾的運化,肺的通調(diào),腎的氣化功能有密切關系。

津液病辨證,是分析津液病證的辨證方法。津液病證一般可概括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兩個方面。

津液的病變可以由各種病因的侵擾而導致,亦可由臟腑功能的失常而形成。

津液不足又稱津虧、津傷。是指由于津液虧少,全身或某些臟腑組織器官失其儒潤滋養(yǎng)作用所出現(xiàn)的以燥化為特征的證候,由于津液不足多從燥化,故又屬內(nèi)燥證的范疇。津液不足的形成,有生成不足與喪失過多兩方面的原因。脾胃虛弱,運化無權,致津液生成減少,或因飲水過少、臟氣虛衰,津液生成不足而形成;或由燥熱灼傷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均能造成津液不足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口渴咽于,唇焦而裂,甚則皮膚干枯無澤,大便干燥,舌紅少津,脈象細數(shù)。

病機分析:本證以皮膚口唇舌咽干燥及便于為診斷依據(jù)。津液有滋潤肌膚,濡潤空竅的作用,津液虧少則使皮膚口唇舌咽失去儒潤滋養(yǎng),故呈干燥不榮之象;津液虧則不能儒潤大腸,而致便干;舌紅少津,脈象細數(shù)皆為津虧內(nèi)熱之象。

水液停聚證是指由于外感病因辨證/六淫,內(nèi)傷七情,影響到肺、脾、腎對水液進行正常的輸布排泄所引起的疾飲、水腫等病證。水液停聚主要表現(xiàn)為痰、飲、水、濕四種,濕的表現(xiàn)類似于病因辨證/六淫濕邪的辨證,所以在這里著重介紹水腫與痰飲。

1.
水腫 水腫是指體內(nèi)水液停聚,泛濫肌膚所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腫的病證。元代朱丹溪將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這已成為后世歷代醫(yī)家對水腫病進行辨證治療的基礎。

陽水 發(fā)病較急,病程短,水腫性質(zhì)屬實者,稱為陽水。多為外感風邪,或水濕浸淫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眼瞼先腫,繼而頭面,甚至遍及全身,來勢迅速,小便短少,皮膚薄而光亮,常伴有惡風、惡寒發(fā)熱,無汗,肢體痛楚,舌苔薄白,脈象浮緊,或咽喉腫痛,舌紅而脈浮數(shù);或全身浮腫,來勢較緩,按之沒指,肢體沉重困倦,小便短少,院腹痞悶,納呆食少,嘔惡欲吐,舌苔白膩,脈沉。

病機分析:陽水以發(fā)病急,來勢猛,眼瞼頭面先腫,上半身腫甚為特點。風邪侵襲,肺衛(wèi)受病,宣降失常,通調(diào)失職,以致風遏水阻,風水相搏,泛濫于肌膚而成水腫,故又稱風水相搏證。風為陽邪,上先受之,風水相搏,因此水腫先見眼瞼頭面,繼而遍及全身;

三焦不利,膀胱氣化失司,因此小便短少;伴見惡寒,發(fā)熱,惡風,無汗,苔薄白,脈浮緊,是風水偏寒,如有咽喉腫痛,舌紅,脈浮數(shù),是風水偏熱之象。

如果水濕浸淫,脾陽被困,運化失職冰泛肌膚,而致水腫,亦屬陽水。其腫來勢較緩,逐漸遍及全身。

脾氣被困,膀胱氣化不利,故小便短少。脾主肌肉四肢,水濕困脾,濕漬肢體,則沉重困倦,其他如院門納呆,嘔惡欲吐,舌苔白膩,脈沉等皆為濕盛困脾之象。

陰水 發(fā)病較緩,病程較長,性質(zhì)屬虛者,稱為陰水。常由于久病正虛房室不節(jié),勞倦內(nèi)傷等因素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身腫日久,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面色眈白,神疲肢倦,院門腹脹,納果食少,大便稀搪,小便短少,舌淡,苔白滑,脈沉;或水腫日益加劇,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肢不溫,畏寒神疲,面色?s白或灰滯,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病機分析:陰水以發(fā)病緩,來勢徐,足部先腫,腰以下腫甚,按之凹陷不起,并多兼脾腎陽虛為診斷要點。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由于久病正虛,勞倦內(nèi)傷,導致脾腎陽氣虛衰,致使水液代謝障礙,下焦水濕泛濫而為陰水。陰盛于下,故腫從足部和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脾陽虛運化無權,病及中焦,健運失常,則脘門腹脹,納呆便溏。脾主四肢肌肉,脾虛水濕內(nèi)漬,則面色(白光)白,神疲肢倦。腰為腎之府,腎陽虛衰則無火溫煦,則腰膝冷痛,四肢不溫,畏寒神疲。面色(白光)白,為陽虛水停之象,灰滯為腎虛水泛之征。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為脾腎陽虛,寒水內(nèi)盛之象。

2.
痰證 痰和飲,都是津液變化而成,多由臟腑功能失調(diào),水液代謝障礙而表現(xiàn)的病證,但兩者的形態(tài)不同。痰證是指水液凝聚,濃度較高,質(zhì)地稠厚,停聚于臟腑、經(jīng)絡、組織之間而引起的病證。因此,痰證的臨床表現(xiàn)頗多,故有“諸般怪證皆屬于痰”之說。

外感病因辨證/六淫,內(nèi)傷七情,導致臟腑功能失調(diào)均可產(chǎn)生痰證。前人認為痰屬陽,飲屬陰,痰因于熱,飲因于濕,在痰的方面,又有五痰之名,如風痰屬肝,寒痰屬腎,熱痰屬心,濕痰屬脾,燥痰屬肺,這是以五臟來分類的。常見的痰證有:

風痰證 是指痰盛而風動的證候。多由陰虛陽亢,風勝內(nèi)動夾痰,或偏食甘肥厚味,痰涎壅盛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頭暈目眩,胸脅滿悶,喉中痰嗚,痰清而多泡,突然仆倒,或見口眼(口咼)斜,舌強不語,四肢麻木,偏癱,舌紅苔膩,脈弦細滑。

病機分析:本證以眩暈,胸脅滿問,突然仆倒,喉中痰鳴等風盛內(nèi)動挾痰為特點。風盛夾痰上擾,閉塞清竅而見頭暈目眩,喉中痰鳴;痰迷心竅,則神昏仆倒,舌強不語;若痰濕流注經(jīng)絡,則或見四肢麻木,肢麻偏癱,口限喝斜。舌紅苔膩,脈弦細滑,均為陰虛陽亢,痰濕內(nèi)蘊,鳳陽內(nèi)動之象。

熱痰證 痰熱互結(jié),謂之熱痰。多因感受熱邪,或因機體陽氣亢盛,煎熬津液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煩熱,咳痰黃調(diào),喉痹,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或發(fā)熱癲狂,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

病機分析:本證以煩熱,咳痰黃稠,脈滑數(shù)等為辨證要點。痰熱內(nèi)擾,則心中煩熱,甚則癲狂。熱盛煎熬津液,則咳痰黃稠。氣機阻塞,故見喉痹。痰熱結(jié)于腸胃,則便干尿赤,痰熱互結(jié),所以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

寒痰證 寒痰相互凝結(jié)或痰盛而有寒象的證候為寒痰證。多因感受寒邪,或機體陽虛陰盛津液凝滯不化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四肢不舉,或骨痹刺痛,脈沉遲等。

病機分析:臨床以咳吐稀白痰,脈沉遲為診斷要點。寒痰凝結(jié)陽氣受損,或機體陽衰陰盛,失其溫煦機體和溫化津液之功,而致畏寒肢冷,咳吐稀白痰,經(jīng)絡阻滯氣不得伸,血不得溫,故見骨痹刺痛,四肢不舉,脈沉遲等。

濕痰證 是指濕聚生痰,痰盛而又兼濕象的證候故又稱痰濕證。多由脾虛不運,痰濕內(nèi)生,或外感寒濕,束肺困脾,水濕內(nèi)停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胸痞,納呆食少,嘔惡,身體困倦,嗜臥,痰多色白,且痰滑易出,舌苔厚膩,脈濡滑。

病機分析:本證以痰多色白,嘔惡,胸痞,舌苔厚膩為辨證要點。脾虛濕困,則納果食少;痰濕阻于上焦,氣機不舒,則見胸痞,阻于中焦,胃氣上逆而嘔惡。痰濕郁遏清陽測肢體困倦,嗜臥。脾失健運,痰濕內(nèi)生,則痰多色白且痰滑而易出。舌苔厚膩,脈濡滑,皆為痰濕內(nèi)盛之象。

燥痰證 痰盛而兼有燥象的證候,為燥痰證。系感受燥邪或熱灼津液而化燥所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咳痰粘稠如塊、如珠、如線,量少,難以咳出,甚或痰中帶血絲,口鼻干燥,咽喉干痛,大便干結(jié),脈細滑數(shù)。

病機分析:本證以痰質(zhì)粘稠,量少,難以咳出或帶血絲 辨證要點。津傷化燥,燥勝則干,所以咳痰粘稠,難以咳出;燥傷肺絡測痰中帶血絲??诒歉稍铮屎砀赏?,大便干結(jié),是燥傷肺與大腸所致,舌干少律,脈細滑數(shù),是疾熱津傷之象。

3.
飲證 飲為臟腑功能失調(diào)以致水液停積所化生的質(zhì)地清稀的病理產(chǎn)物。飲證則泛指各種水飲所引起的病證。由于飲與疾、水有許多相似之處,并在病變中有密切聯(lián)系,故飲證亦常稱為“痰飲”或“水飲”。多由脾陽素虛,復加外感寒濕,飲食勞倦所傷,以致運化失職,水液停積而成。根據(jù)飲邪停積部位不同,臨床又可分為痰飲、懸飲、溢飲、支飲等四類病證。但其總的發(fā)病機理均為陽虛陰盛,運化失常,水液停積所致。

痰飲 狹義的痰飲為四飲之一,是指飲邪停留于腸胃的病證。常由感受寒濕,飲食所傷,或久病脾陽不振,水液停聚于胃腸所致。主要臨床表現(xiàn):胸脅支滿,胃院有振水音,嘔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飲,頭暈目眩,心悸氣短,苔白滑,脈弦滑。

病機分析:中陽不振,水飲內(nèi)停,支撐胸脅而支滿;留于胃院,故有振水音;水飲上逆,則嘔吐清水痰涎;水停中焦,故口不渴或渴不欲飲水;水阻清陽不升,則頭暈目眩;水飲上凌心肺測心悸氣短。苔白滑,脈弦滑,皆為水飲內(nèi)停之象。

懸飲 是指水飲留于胸脅所產(chǎn)生的證候,因其上不在胸中,下不及腹中,故名懸飲。多由外感寒濕,水停胸脅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胸脅脹痛,咳唾更甚,轉(zhuǎn)側(cè)、呼吸均牽引作痛,脅間脹滿,氣短息促,脈沉而弦。

病機分析:胸脅為氣機升降之道,水留脅間,絡道被阻,氣機升降不利,故胸脅脹痛;水邪上迫于肺,影響肺主氣之功能,故脅間脹滿,氣短息促;水飲內(nèi)結(jié),則脈沉弦。

溢飲 指水飲溢注于四肢肌肉所表現(xiàn)的病證。

多由脾虛不運,風寒來表,不得汗泄,水濕內(nèi)聚,泛溢于四肢肌膚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肢體疼痛沉重,甚則肢體浮腫,小便不利,或見發(fā)熱惡寒無汗,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脈弦緊。

病機分析:肺脾之氣輸布失職冰飲流溢于四肢肌肉,故肢體沉重疼痛,甚則浮腫;感受外邪,風寒束表,衛(wèi)氣閉塞,則發(fā)熱惡寒無汗;水飲迫肺,肺失宣降,故見咳喘痰多白沫,舌苔白滑,脈弦緊,是表里皆寒之象。

支飲 指水飲停留于胸隔所表現(xiàn)的病證。常由外感風寒或久病脾腎陽虛,伏飲上迫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咳喘上逆,胸滿短氣,倚息不能平臥,浮腫多見于面部,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膩,脈弦緊。

病機分析:水飲上逆,肺氣不降,故咳喘上逆不能平臥,水液不能下輸而泛濫,故多腫在面部;水飲內(nèi)擾陰寒盛則見痰沫多而色白。舌苔白膩,脈弦緊,均為內(nèi)有水飲之象。由于內(nèi)有伏飲,易感外寒,故支飲證常反復發(fā)作,歷年不愈。

 

 

氣血同病
氣血同病辨證是用于既有氣的病證,又兼見血的病證的一種辨證方法。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和血有著相互依存、相互資生、相互為用的密切關系。兩者生理上維持協(xié)調(diào)平衡;病理上,又常?;ハ嘤绊?,或同時發(fā)病,或互為因果。歸納起來,臨床上常見的氣血同病的證候,有氣滯血瘀、氣虛血瘀汽血兩虛、氣不攝血、氣隨血脫等。

 

 

氣滯血瘀證,是氣機郁滯而致血行瘀阻所出現(xiàn)的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外邪侵襲引起肝氣久郁不解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胸脅脹問,走竄疼痛,急躁易怒,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月經(jīng)閉止,或痛經(jīng),經(jīng)色紫暗有塊,舌質(zhì)紫暗或見瘀斑,脈澀。

病機分析:本證以情志不舒,同時伴有胸脅脹問、刺痛,女子月經(jīng)不調(diào)為診斷要點。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條達氣機,調(diào)節(jié)情志的功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襲肝脈則肝氣郁滯,疏泄失職,故情緒抑郁或急躁,胸脅脹問,走竄疼痛;氣為血帥,肝郁氣滯,日久不解,必致瘀血內(nèi)停,故漸成脅下痞塊,刺痛拒按;肝主藏血,為婦女經(jīng)血之源,肝血瘀滯,瘀血停滯,積于血海,阻礙經(jīng)血下行,經(jīng)血不暢則致經(jīng)閉、痛經(jīng)。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澀,均為瘀血內(nèi)停之癥。

 

 

氣虛血瘀證是指既有氣虛之象,同時又兼有血瘀病證。多由久病氣虛,運血無力而漸致瘀血內(nèi)停所致。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身倦無力,少氣懶言,面色淡白或晦滯,胸脅部常見固定痛處,疼痛如刺,痛處不移而拒按,舌淡暗或見瘀斑,脈象沉澀。

病機分析:本證屬虛中夾實,以氣虛與血瘀證候同時并見為特點。由于各種原因?qū)е屡K腑氣機衰減,氣虛推動無力,血行不暢而瘀滯。如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皆為氣虛之證;瘀血內(nèi)阻,不通則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血行緩慢,瘀阻絡脈,故可見面色晦滯。臨床上氣虛血瘀證,以心肝病變?yōu)槎嘁?,故疼痛出現(xiàn)在胸脅部位。氣虛舌淡,沉脈主里,澀脈主瘀,或舌有瘀斑均為氣虛血瘀之象。

 

 

衛(wèi)氣營血辨證
衛(wèi)氣營血辨證是清代醫(yī)家葉桂(葉天士)在《內(nèi)經(jīng)》、《傷寒論》等基礎上,根據(jù)外感溫熱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總結(jié)出的一種辨證方法。

衛(wèi)氣營血辨證將外感溫熱病發(fā)展過程中的臨床表現(xiàn)成份為衛(wèi)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心包證等多種證候,反映了外感溫熱病不同階段的不同證型,以及邪正斗爭的形勢,揭示了外感溫熱病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的一般規(guī)律,從而為治療提供依據(jù)。衛(wèi)氣營血辨證彌補了六經(jīng)辨證的不足,豐富了外感熱病學辨證論治的方法。

 

 

 

衛(wèi)氣營血證的傳變
衛(wèi)氣營血證作為外感溫熱病的四種不同證候,主要臨床表現(xiàn):身熱夜甚,口渴,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隱,舌紅絳,脈細數(shù)。


病機分析:本證以熱入營分,營陰受損,心神被擾為特征。溫熱之邪侵入營分,營陰受損,故表現(xiàn)為身熱夜甚,為營分證之主要熱型;熱盛傷津則口渴,但由于營陰蒸騰,其口渴一般不欲飲,或少飲;營陰通于心,熱入營分,心神被擾則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營分之熱波及血分,則斑疹隱隱;熱入營分,營陰蒸騰則舌紅絳;脈細數(shù)為熱實之中已有虛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氣分證相辨別。兩者均有里熱熾盛的表現(xiàn),氣分證以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汗出等里熱癥狀為主。本證則表現(xiàn)為身熱夜甚,舌絳,斑疹隱隱等為特征。

辨證注意點:抓住營分證的熱型、舌質(zhì)、斑疹等特征。

 

 

 

血分證
血分證是熱邪深入血分,耗血動血,擾動心神,出現(xiàn)一系列病理變化,是外感溫熱病的極盛階段,既可表現(xiàn)為里實熱證,也可兼有虛象,而成為虛實夾雜。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夜甚,肌膚灼熱,煩躁不眠,甚則發(fā)狂,神昏;斑疹顯露,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舌深絳暗紫,脈細數(shù);或抽搐,四肢厥冷。

病機分析:熱入營血,營陰蒸騰測發(fā)熱夜甚,肌膚灼熱;熱擾心神則煩躁不眠,發(fā)狂,神昏;熱入血分,血熱妄行,損傷脈絡,則斑疹顯露,吐血,衄血,尿在臨床表現(xiàn)及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并有一定的傳變規(guī)律。溫熱病初起首見于衛(wèi)分證,若衛(wèi)分證不解,既可以順傳發(fā)展為氣分證,也可以逆?zhèn)鬓D(zhuǎn)變?yōu)樾陌C。氣分證又可傳入營血,形成營分證及血分證。也可由衛(wèi)分證直接進入營血而出現(xiàn)營分證血分證。而營分證又可轉(zhuǎn)出氣分而復變?yōu)闅夥肿C??梢娖鋫髯兗扔幸话阋?guī)律,又有特殊形式。

臨床也常常見到兩證同病者,如衛(wèi)氣同病,既可出現(xiàn)發(fā)熱,微惡風寒之衛(wèi)分證,又可出現(xiàn)心煩、口渴、汗多、溲黃等氣分有熱之癥狀。氣營兩播證,既可出現(xiàn)高熱,心煩等氣分證,又可出現(xiàn)斑疹隱隱、即可出營分證。氣血兩燔證,既可見高熱、心煩等氣分熱盛的表現(xiàn),又可見斑疹顯露或出血等血分證。因而臨床上有時難以用衛(wèi)氣營血四種證型來劃分,往往錯綜復雜,互相兼夾,當知常達變,方能準確辨證。

 

 

 

心包證
心包證是邪入心包出現(xiàn)神志癥狀的病證,是外感溫熱病中的危重病證。常由熱邪和痰熱或濕濁蒙閉等引起。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神志昏迷,或譫語,或神志時明時昧,或舌謇肢厥,或喉間痰聲漉漉。

病機分析:熱邪熾盛則發(fā)熱;邪入心包,心主神明功能失司,則神志昏迷或譫語;濕濁蒙蔽心包則神志時明時昧;舌為心之苗,心神被找則舌謇;熱邪郁于里,陽氣不達四肢則肢厥;痰濕內(nèi)盛或邪熱煎煉痰液。則喉間痰聲漉漉。
辨證注意點:抓住發(fā)熱神昏的主要癥狀,同時要辨清熱閉與痰蒙之區(qū)別,熱鬧以熱盛、舌紅等為特征;痰蒙以苔白膩或白滑,喉間痰聲漉漉為特征。

 

 

 

 

營分證
營分證是溫熱之邪進入營分,營行脈中,內(nèi)通于心,熱入營分則營陰受損,心神被擾,從而出現(xiàn)一系列病理變化,為外感溫熱病的嚴重階段,屬里熱實證,但已兼有虛象。


血,便血;熱邪極盛,則舌深降暗紫;脈細數(shù)為實中有虛;熱盛動風則抽搐;熱郁于里,陽氣不達四肢則四肢厥冷。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營分證相辨別。兩者均有營分證的臨床表現(xiàn),但營分證以熱人營分的表現(xiàn)為主,一般無血分證癥狀。本證可在營分證的基礎上又見出血癥狀,如斑疹顯露、吐血、衄血等。
辨證注意點:抓住熱入營血,耗血動血,心神被擾的特征。

 

 

 

氣分證
氣分證是指溫熱病邪由衛(wèi)人氣,邪正斗爭激烈,臟腑功能失調(diào)所致的病證。是外感溫熱病的中期,屬里熱實證。氣分證因病邪性質(zhì)不同及侵襲臟腑的不同,可有不同證型。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心煩,汗出,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著熱擾胸隔,表現(xiàn)為心煩懊(忄農(nóng)),臥起不安;若熱壅于肺,表現(xiàn)為咳喘,胸痛,咯吐黃稠痰;若熱結(jié)腸胃,表現(xiàn)為日哺潮熱,譫語,腹?jié)M脹痛,便秘,脈沉實有力;著熱郁少陽,表現(xiàn)為身熱起伏,口苦,咽于,胸脅脹滿疼痛。

病機分析:本證以溫熱之邪侵入氣分,邪正斗爭激烈為特征。溫熱之邪由衛(wèi)入氣,由表入里,邪正斗爭激烈,故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熱盛迫津外泄則汗出;熱盛傷津則口渴,心煩;舌紅,苔黃,脈數(shù)為里熱熾盛之象。熱擾胸隔,氣機不暢,影響心神,則心煩懊(忄農(nóng)),臥起不安;熱壅于肺,肺失宣肅,肺氣不利,則咳喘,胸痛,咯吐黃調(diào)痰;熱結(jié)腸胃,腑氣壅滯,胃熱熏心,則日哺潮熱,譫語,腹?jié)M脹痛,便秘,脈沉實有力;

熱郁少陽,正邪分爭,則身熱起伏,口苦,咽干,胸脅脹滿疼痛。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與六經(jīng)辨證中的陽明病相似,如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心煩、汗出、口渴與陽明經(jīng)證相似,熱結(jié)腸胃型與陽明腑證相似,但傳入途徑有所不同,陽明病可由太陽病傳入,本證則由衛(wèi)分證傳入。本證的熱郁少陽型當與少陽病區(qū)別,兩者臨床表現(xiàn)可相似,但傳入途徑不一。

辨證注意點:抓住外感溫熱病里熱熾盛的特征。

 

 

 

三焦辨證

三焦辨證是清代醫(yī)家吳瑭(吳鞠通)在《內(nèi)經(jīng)》及葉桂等醫(yī)家論述的基礎上,根據(jù)外感溫熱病發(fā)生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創(chuàng)立的一種辨證方法。

三焦辨證根據(jù)溫熱之邪侵犯人體,導致三焦所屬臟腑經(jīng)絡產(chǎn)生病理變化所出現(xiàn)的臨床表現(xiàn),把外威溫熱病的一般過程,劃分為三個深淺不同而互有聯(lián)系的階段。如上焦病證是溫熱病的初期,中焦病證是溫熱病的中期或極期,下焦病證是溫熱病的末期。

三焦辨證根據(jù)病邪的性質(zhì)、人體的體質(zhì)、以及邪正斗爭的趨勢成u分為不同階段的臨床表現(xiàn),為治療提供依據(jù)。三焦辨證豐富了外感熱病學辨證論治的方法。

 

 

三焦病證的傳變
三焦病證是外感溫熱病發(fā)展過程中的三個不同階段,臨床上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也有一般的傳變規(guī)律。早期常表現(xiàn)為上焦病證,傳變多由手太陰肺經(jīng)開始,進而傳入中焦及下焦,這種傳變途徑稱之為順傳。若病邪重,病人體質(zhì)弱也可逆?zhèn)餍陌?。有的也可?jīng)積極治療轉(zhuǎn)愈而不傳。有的發(fā)病即見中焦病證,或即見下焦病證,有的兩焦病證同時出現(xiàn),有的也可病邪侵襲上中下三焦,而同時出現(xiàn)三焦病證者,臨床當靈活掌握。

附:衛(wèi)氣營血、三焦辨證小結(jié)

1.衛(wèi)氣營血辨證

1)衛(wèi)分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微惡風寒,口微渴,無汗或少汗,頭痛,身痛,咳嗽,咽紅腫痛,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

基本病機:溫邪侵襲,衛(wèi)表受邪。

2)氣分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心煩,汗出,口渴,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見熱擾胸膈,或見熱壅于肺,或見熱結(jié)腸胃,或見熱郁少陽。
基本病機:氣分熱盛,正邪相爭。

3)營分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身熱夜甚,口渴,心煩不寐.甚或神昏譫語,斑疹隱隱,舌紅絳,脈細數(shù)。
基本病機:熱入營分,營陰受損。

4)血分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夜甚,肌膚灼熱,煩躁不眠,甚則發(fā)狂,神昏;斑疹顯露,吐血,衄血,尿血,便血,舌深綠暗紫,脈細數(shù);或抽搐,四肢厥冷。
基本病機:熱入營血,血熱妄行。

5)心包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神志昏迷,或譫語,或神志時明時昧,或舌謇肢厥,或喉間痰聲漉漉。
基本病機:熱入心包,心神被擾。

2.三焦辨證

1)上焦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咽紅腫痛,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或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謇,肢厥,舌紅或絳。
基本病機:溫邪侵襲肺衛(wèi),逆?zhèn)餍陌?/font>

2)中焦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日哺益甚,面目俱赤,腹?jié)M脹痛,便秘,口干咽燥,小便澀,舌紅苔黃,脈沉實?;蛏頍岵粨P,頭脹身重,胸悶脘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膩或黃膩,脈濡數(shù)。
基本病機:溫熱或濕熱之邪侵襲陽明氣分,里熱熾盛氣機不暢。

3)下焦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于手背,或夜熱早涼,口干,舌燥,神倦,脈虛大;或手足蠕動,心中憺憺大動,舌絳苔少,脈虛。
基本病機:熱入下焦,陰液受損。

 

 

下焦病證
溫熱之邪侵襲到下焦,出現(xiàn)足厥陰肝,足少陰腎等病變者為下焦病證。肝腎同源,同處下焦,溫熱之邪劫灼下焦,常表現(xiàn)為肝腎陰傷的證候。

主要臨床表現(xiàn):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于手背,或夜熱早涼,口干,舌燥,神倦,脈虛大;或手足蠕動,心中憺憺大動,舌降苔少,脈虛。

病機分析:溫熱之邪深入下焦,腎陰耗損,虛火內(nèi)擾,故身熱面赤,手足心熱甚于手背;溫熱之邪深入下焦陰分,故夜熱早涼;熱邪傷陰則口干,舌燥;神倦,脈虛大為正虛陰傷之象。溫熱之邪損傷陰液,筋脈失養(yǎng),故手足蠕動;陰液虧損,心失所養(yǎng)則心中憺憺大動;舌降苔少,脈虛為陰液虧損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當與一般陰虛證及陰虛火旺證相辨別。三者均有陰虛見癥,但一般陰虛證及陰虛火旺證發(fā)生于內(nèi)傷雜病中,無溫熱之邪侵襲。一般陰虛證以陰虛則熱、陰虛則燥等為辨證特點;陰虛火旺證在一般陰虛證基礎上又見火旺為特征;本證有溫熱之邪侵襲及陰虧的特征。

辨證注意點:以溫熱之邪侵襲下焦,邪留陰分,肝腎之陰虧損為特征。

從病位辨證角度看,下焦病證還當包括其他病證。如濕熱下注下焦證可表現(xiàn)為身熱,少腹痞滿,大便不通或小便不利,舌紅苔膩,脈數(shù)等。下焦蓄血證可表現(xiàn)為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大便黑等。

 

中焦病證
溫熱之邪由上焦傳入中焦,出現(xiàn)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陽明大腸病變者為中焦病證。脾胃同處中焦,胃為陽土,脾為陰土,胃主燥以降為安,脾主濕得升則健。中焦病證常表現(xiàn)為陽明的燥化與太陰的濕化。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日晡益甚,面目俱赤,呼吸氣粗,腹?jié)M脹痛,便秘,口干咽燥.小便澀,舌紅苦黃,或焦黑有刺,脈沉實;或身熱不揚,頭脹身重,胸悶脘痞,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膩或黃膩,脈濡數(shù)。

病機分析:溫熱之邪侵入陽明,里熱熾盛,故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日哺為陽明經(jīng)經(jīng)氣旺盛之時,陽明熱盛故發(fā)熱日哺益甚;熱邪充斥陽明經(jīng),故面目俱赤;熱盛肺氣不利,則呼吸氣粗;實熱之邪結(jié)于腸胃,則腹?jié)M脹痛,便秘;熱盛傷津,則口干咽燥,小便澀;

舌紅苔黃,或焦黑有刺,脈沉實為里實熱盛之象。濕熱郁阻,則身熱不揚;濕邪上蒙,阻滯氣機,則頭脹身重;濕熱郁蒸,中焦氣機升降失司,則胸悶脘痞;濕熱停留,膀胱氣化失司,則小便不利;脾失健運,腸道傳化失司,則大便不爽或溏泄;苔膩或黃膩,脈濡數(shù)為濕熱內(nèi)蘊之象。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的陽明燥化與陽明腑實證基本相同,當與陽明經(jīng)證相辨別。兩者均為里實熱證,均表現(xiàn)為發(fā)熱、舌紅苦黃等癥狀,但陽明經(jīng)證以大熱、汗出、煩渴、脈洪大為主,一般無便秘等癥;本證以發(fā)熱日晡益甚,便秘為辨證要點。本證的太陰濕化當與脾氣虛弱證相辨別,單純的脾氣虛弱證以食后胃脘痞脹,空腹時消失為特征,舌苦大多薄膩,并有脾氣虛表現(xiàn)。本證以持續(xù)性胸胃院痞脹為特征,由于濕邪較重,舌苦大多厚膩,且常兼有熱邪,濕熱相兼。

辨證注意點:抓住病位特征,以陽明燥化,太陰濕化見癥為辨證依據(jù)。

中焦病證還當包括其他病證,如陽明經(jīng)證可表現(xiàn)為壯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煩渴,脈洪大,舌紅,苔薄白或薄黃;濕熱發(fā)黃證可表現(xiàn)為黃疸色澤鮮明如橘子色,納差,嘔惡,小便不利等;寒濕發(fā)黃證則表現(xiàn)為黃疸色澤晦暗,畏寒,腹脹,便溏等;若濕熱彌漫三焦,以中焦為主者,可表現(xiàn)為身熱不退,汗出,面赤,胸悶脘痞,口渴少飲,嘔惡,下利或便結(jié)溲赤,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濡數(shù)等。

 

 

 

 

上焦病證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外感溫熱病的初期常表現(xiàn)為肺衛(wèi)癥狀,屬手太陰肺經(jīng)。具傳變有二, 順傳則發(fā)展為中焦病證,逆?zhèn)鲃t出現(xiàn)心包證。上焦病證主要是指溫邪侵犯肺經(jīng)及逆?zhèn)餍陌淖C候,也包括頭面、胸脅等的病證。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微惡風寒,無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咽紅腫痛,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或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舌蹇,肢厥,舌紅或降。

病機分析:溫熱之邪侵襲肺衛(wèi),衛(wèi)氣被遏,奮起抗邪,則發(fā)熱;微惡風寒,肺合皮毛主表,肺氣失宣,開合失司,則無汗或少汗;溫熱之邪傷津則口微渴;

溫熱之邪犯肺,肺失宣肅則咳嗽;咽為肺之門戶,溫熱之邪侵襲則咽紅腫痛;溫熱之邪侵襲體表,故苔白,舌邊尖紅,脈浮數(shù)。溫熱之邪道傳心包,心神被擾,則神昏譫語,或昏憒不語;心開竅于舌,心神被擾則舌蹇;熱盛于內(nèi),陽氣郁遏,不達四肢則肢厥;熱盛波及營分,則舌紅或降。

相似證候的辨別:本證的肺衛(wèi)癥狀與衛(wèi)分證基本相同,當與表寒證、太陽病等辨別。表寒證、太陽病以感受風寒之邪為主,臨床以惡寒嚴重.頭痛身痛明顯等為特征,一般無口渴、咽紅腫痛、舌邊央紅等熱象。本證為感受溫熱之邪為主,臨床以熱邪致病表現(xiàn)為特征。本證的心神癥狀與心包證相同,當區(qū)別熱鬧與疾蒙的不同。

辨證注意點:抓住病位特征,出現(xiàn)肺衛(wèi)、心包等癥狀為辨證依據(jù)。

上焦病證還包括其他證候,如熱擾胸膈證可出現(xiàn)身熱,心胸煩熱,煩躁不安等癥狀;熱邪壅肺證可出現(xiàn)身熱,汗出,煩渴,咳喘等表現(xiàn);熱毒上壅證可出現(xiàn)頭面?腫,耳前后腫等,多見于大頭瘟、瘁腮、爛喉痧、纏喉風等病證。

 

 

三焦分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其辨證主要用于熱證。

1)上焦證候:惡寒重,發(fā)熱輕或不發(fā)熱,無汗,身困重而痛,頭昏沉脹痛,耳聾,神情呆滯,沉默、思睡,不愛言笑,不想飲食,舌苔白膩,脈濡軟無力,有時可有腸鳴、腹瀉等。

2)中焦證候:發(fā)熱但不高,汗出熱不退,胸腹悶脹,不饑亦不想進食,口渴不思飲,大便稀溏不爽利,尿短黃,面部及眼白淡黃,苔灰?guī)S,神情呆滯,泳濡,小腿冷;有的可有身痛、皮膚小皰疹;有的可見神志昏糊,痰多,心煩欲吐。

3)下焦證候:如為膀胱濕滯,則多小便不通,頭腦脹痛昏沉、小腹脹悶、舌苔灰白黃膩、脈濡。若是大腸濕滯,則感小腹板結(jié)脹滿、大便不通、頭脹、胃滿悶、舌苔灰黃、脈濡。

 

 

八綱辨證
表、里、寒、熱、虛、實、陰、陽,謂之八綱。表里是確定病位的綱領。寒熱虛實是確定病性的綱領;陰陽則是統(tǒng)括表里寒熱虛實的總綱。八綱辨證的模式,層次很高,過于抽象。如表里是確定病位的標志,但里證的范圍太廣,究竟是哪一系統(tǒng)發(fā)生病變?是氣分還是血分病變?都有待深人、具體,才能準確地制定治療方案。又如虛實兩綱所定的病性,也不能確定是何臟腑的功能盛衰,是氣血還是津液出現(xiàn)不通、太通、虧損?也有待深人才能擬定針鋒相對的治療方法。所以表里兩綱已被臟腑辨證的定位模式取代,虛實兩綱已為氣血津液辨證的定性模式取代,只有寒熱、陰陽定性,才是其他辨證模式不能代替的綱領。

寒熱本是兩種相反的屬性,在病機分析中,用以反映人體陰陽失調(diào)呈現(xiàn)偏盛、偏衰時的屬性?!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氛f:“陽盛則熱,陰盛則寒?!本椭赋隽撕疅嶙C象是陰陽消長的結(jié)果。臟腑功能衰退所出現(xiàn)的一類證象,稱為寒證;臟腑功能亢進所出現(xiàn)的一類證象,稱為熱證。只有辨明寒熱,才能在論治時正確運用溫清大法以平調(diào)陰陽,不致寒熱誤投而禍變旋踵?!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匪f:“謹察陰陽所在而調(diào)之,以平為期。”即系指此。

寒證有表里之分,表寒是由外感寒邪引起表衛(wèi)閉郁,津氣出人受阻的系列證象,在病因辨證中已經(jīng)敘述。里寒是因臟腑功能衰退所致。陽氣是五臟功能活動的動力,陽氣生化運行卻賴五臟協(xié)同合作,才能生化無窮,運行不息,兩者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如果臟腑功能衰退,陽氣生化不足;或因過汗、過清,耗傷陽氣,臟腑缺乏陽氣作為動力,又會引起功能衰竭,二者之間在發(fā)生病變時又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一旦陽氣虧損,心系衰竭,無力推動血行,陽氣不能達于四肢末端,即呈肢冷脈微;肺系虛寒,不能散津,即呈肺痿,證見口吐涎沫而不咳,上虛不能制下而遺尿;牌系虛寒,升降逆亂,即呈吐瀉腹痛;肝系虛寒,筋脈、經(jīng)隧攣急而呈轉(zhuǎn)筋腹痛,氣滯而呈寒疵腹痛,血滯而呈月經(jīng)后期、經(jīng)行腹痛,色黑有塊;腎系陽虛,不能化氣行水,水液停滯而呈痰飲水濕。上述證象兼見舌淡脈遲,就可診斷為寒。因與外寒不同,故稱功能衰退引起的寒證為陽虛。陽虛陰必盛,應該根據(jù)《靈樞·終始》“陽虛而陰盛者,先補其陽,后瀉其陰而和之”的治則論治,或單溫其陽,或兼瀉其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