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世界歷史的讀者朋友們一定知道,自十三世紀始,在如今的烏克蘭和俄國東部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武裝團體——哥薩克(Cossack)。這群“生長”在東歐地區(qū)的彪悍“匪徒”們在此后數百年的時光里,給周邊各國以及世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可謂是打出了赫赫威名。
哥薩克人
但很多讀者對哥薩克人卻并不了解,常將其稱為“戰(zhàn)斗民族”,甚至認為這是一個民族,但其實這種認知是錯誤的,哥薩克并不是一個民族。
戰(zhàn)斗的哥薩克人
哥薩克人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朔的13世紀,雖然哥薩克群體也具有一些鮮明的特征與個性,但卻并不是一個民族,他們本質上是一個半農業(yè)的軍事武裝團體或社群,是特殊時期里產生的有著共同特征的社會文化群體和地方性集團,而且其群體成員來源復雜,內含許多種族、民族。
現(xiàn)在就請各位讀者朋友跟隨小編的這篇文章,來一起了解一下哥薩克人的起源和發(fā)展吧。
哥薩克人
雖然一提到哥薩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沙皇俄國,但是“哥薩克”這一稱呼最早卻是出自突厥語,意思是自由人、勇敢的人或不服管教的人,并且哥薩克出現(xiàn)時,俄國還未統(tǒng)一。
13世紀初,東歐地區(qū)一些信仰東正教的斯拉夫人,因為不堪金帳汗國和羅斯諸多公國的殘暴統(tǒng)治和野蠻剝削,獨自一人或是攜家?guī)Э诘奶油龅劫F族們控制不到的蠻荒區(qū)域,比如南俄草原,以及頓河流域、第聶伯河下游、伏爾加河流域和里海沿岸等地區(qū)生活,因為那里人煙稀少,且土地肥沃。
哥薩克人
逃亡者以斯拉夫人為主流,但也混雜著一些其他民族的拓荒者或是逃犯,這些逃亡者逃到目的地后,便與當地的突厥人、白匈奴人等游牧民族結盟、通婚,在開荒農耕、捕魚打獵的同時,還學習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進行農牧業(yè)生產。
然而這里也不是天堂,新土地雖然沒有貴族統(tǒng)治,但是卻有許多強盜、游牧民族等在這里進行劫掠,經常爆發(fā)戰(zhàn)爭。
東歐地形圖
為了保衛(wèi)自己以及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逃亡者們向突厥人、蒙古人等游牧民族學習如何戰(zhàn)斗,不分種族的吸納更多加入者,組織起自衛(wèi)性質的半軍事武裝,共同抵御敵人的襲擊,或是去襲擊敵人。
在艱苦生活的磨礪之下,逃亡者中的男女老少逐漸掌握了強悍的作戰(zhàn)能力,其平時為民,戰(zhàn)時為兵,形成了多個自治性武裝團體,一邊進行農耕、畜牧、捕魚等生產,一邊進行戰(zhàn)爭,艱難的在當地生存了下來。當地的突厥人將這群由不同種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所組成的團體稱為“哥薩克”(kazak),意思是“自由自在的人”,這便是哥薩克人的最早起源。
哥薩克人
從15世紀后半葉開始,到17世紀后半葉結束,哥薩克人迎來了大發(fā)展,規(guī)模和實力不斷膨脹。
在15世紀后半葉時,曾用強大武力統(tǒng)治羅斯諸公國的金帳汗國衰落,羅斯各公國開始快速發(fā)展,殘酷的農奴制也隨之得到了推廣,但許多斯拉夫農民、農奴以及城市貧民卻不愿意失去自由成為貴族老爺們的農奴,紛紛選擇遷徙逃亡,而這些人逃亡的目的地便是哥薩克人生活的區(qū)域。
哥薩克人
民眾逃亡現(xiàn)象在伊凡四世統(tǒng)一羅斯諸公國建立沙皇俄國后更是尤為常見,因為成為農奴后非但會喪失自由,還要經常為農奴主們免費勞動,以至于農奴們在很多時候只有晚上才時間照理自己養(yǎng)家糊口的田地。
除此之外,東歐各國的破產貴族、商人、農民、強盜、罪犯,甚至是一些游牧民,為了生活、自由和逃脫懲罰,也加入到了逃亡者的隊伍當中。
哥薩克人
而因為克里米亞汗國韃靼人對烏克蘭地區(qū)持續(xù)多年的毀滅性劫掠,烏克蘭地區(qū)的社會結構遭到了嚴重破壞,大量村莊和城鎮(zhèn)被毀掉,光1605年~1633年這29年間,烏克蘭地區(qū)就有至少20萬居民被韃靼人俘虜為奴。面對韃靼人的襲擊,烏克蘭的貴族們在大多數時候都選擇龜縮在城市或要塞中,將自己的領民丟在城市外部,任其自生自滅。針對這一情況,烏克蘭的農民們不得不自發(fā)武裝起來應對敵人的襲擊或是投奔到哥薩克團體當中。
哥薩克人
大量人口的加入,讓各個哥薩克人團體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形成了許多村社,而后一些地區(qū)的哥薩克人村社又聯(lián)合起來組建了政權,從小團體成長為地方勢力,出現(xiàn)了較為完善的政治和軍事組織,還組建了全民大會,通過民主選舉的方式選出蓋特曼(首領)等軍事和行政領袖。
此時的哥薩克人以農業(yè)種植為主,會用自己出產的物品與行商或是異教徒商人進行交易,而為了生活,哥薩克人有時也會劫掠商隊或是駕船前往黑海沿岸,到穆斯林生活的地區(qū)搶劫村莊、城鎮(zhèn)或是城市,比如在1616年時,哥薩克們就劫掠、摧毀了奧斯曼帝國的卡法城。
準備海上劫掠的哥薩克人
當哥薩克人發(fā)展壯大后,他們分出了許多不同的族群,但若按照地域劃分,哥薩克一般可分為俄羅斯哥薩克和烏克蘭哥薩克這兩大群體。
這兩大群體雖然都是哥薩克,但卻有所不同,烏克蘭哥薩克主要分布在烏克蘭大草原以北的第聶伯河兩岸地區(qū)。為了抵御克里米亞汗國等敵人的襲擊,烏克蘭哥薩克們組建了名為“塞契”的軍事化要塞,并以塞契的名字作為本團體的名稱,出現(xiàn)了扎波羅熱哥薩克等群落。
東歐地圖
俄國哥薩克最早是烏克蘭哥薩克的分支,其主要分布在南俄草原地帶的東部,多聚集在河流或湖泊處生活,常以生活區(qū)域的河流名稱來命名自己團體,形成了頓河哥薩克等群落。
以扎波羅熱哥薩克為首的烏克蘭哥薩克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塞契為中心,而所謂的塞契其實就是軍事要塞,由土圍子、塹壕、原木圍墻和帶有射擊孔的塔樓組成,其內部沒有女性,都是成年男性哥薩克。
烏克蘭哥薩克們非常崇尚自由和政治獨立性,甚至還組建了自己的政權,以村社土地產出的十分之一作為糧餉,組織外出劫掠或是應對克里米亞汗國韃靼人的攻擊。除此之外,烏克蘭哥薩克也以成為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注冊哥薩克”,也就是波蘭王國的軍事服役人員,享受諸多特權和薪水為榮。
哥薩克人
而以頓河哥薩克為首的俄羅斯哥薩克們,在最初也像烏克蘭哥薩克們那樣以塞契作為活動中心,但后來逐漸改為以擁有教堂的村鎮(zhèn)為生活中心,和自己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并且政治獨立性較低,一定程度上接受沙皇的“統(tǒng)治”,也樂意接受沙皇的雇傭,為其提供“刀劍服務”。
除此之外,一些哥薩克還被沙皇免除了勞役和賦稅,甚至頓河哥薩克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就來自于沙皇每年冬天的例行賞賜,如軍銜、武器裝備、俸祿和土地等,其代價是為沙皇鎮(zhèn)守邊疆。俄國沙皇有時候為了增強俄羅斯哥薩克的勢力,還會將罪犯、政治犯和被貶的臣子等不受社會歡迎的人口故意流放到哥薩克人生活的區(qū)域,使其成為哥薩克兵員。
哥薩克人的塞契(要塞)
在宗教上烏克蘭哥薩克們主要信仰東正教,但對信仰卻并不盲目熱衷,為了能賺錢或是占便宜,他們很樂意與異端或是異教徒做生意,也愿意為信仰天主教的波蘭-立陶宛王國統(tǒng)治者效命,烏克蘭哥薩克首領赫梅利尼茨基就曾毫不掩飾的說過哥薩克對宗教并不熱衷:
“哥薩克們希望效忠一位偉大的君主,可以是波蘭國王(天主教),也可以是奧斯曼蘇丹(伊斯蘭教),也可以是俄羅斯沙皇(東正教)?!?/p>
但后來因為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欺壓,烏克蘭哥薩克們也不得不變得虔誠起來,用武力保衛(wèi)自己的東正教信仰和自由,爆發(fā)了哥薩克大起義(赫梅利尼茨基起義),還與信仰伊斯蘭教的克里米亞汗國結盟,共同對抗波蘭人。不過即使是在起義時,也還有相當一部分烏克蘭哥薩克選擇向波蘭國王效忠,對這自己的同胞捅刀子,打起了慘烈內戰(zhàn),史稱“二十年大崩潰”(1657-1686)。
哥薩克人
而俄羅斯哥薩克們則對自己的東正教信仰非常虔誠,以殺戮異教徒和異端為正事,還喜歡劫掠異教徒中的女性為妻子,一些俄羅斯哥薩克的教區(qū)更是直接受東正教牧首管理。并且,成年的俄羅斯哥薩克們不從事農業(yè)生產,他們認為那是女人和孩子的工作,真正的男子漢就應該靠著刀劍去爭取錢財和榮耀。
另外,據說俄羅斯哥薩克們就算喝醉了也不敢褻瀆教堂,在戰(zhàn)斗之前還會虔誠的向上帝和圣人們祈禱,親吻其雕像或是旗幟,并且在俄國哥薩克人的村社里,最氣派、最宏偉的建筑物一定是教堂。
哥薩克部隊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