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老師經(jīng)典講座
點擊??收看:
當你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時,內(nèi)心是什么感受?
趙老師上周推文:《人到中年血淚感悟:你的活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法》,文章推送后,一位媽媽留言說:
—— 有時候,孩子就是一面鏡子!你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待他,他就會回報你一模一樣的方式!3歲多的小朋友貪玩,每晚都要催好多次才會來洗簌!每次我都說,我關(guān)門睡了吆!你就玩吧!不許進來!他才停手!有次我把他先丟床上去做別的事,他就學著我的樣子,你快點來啊!媽媽,你要再不來,我可是要關(guān)門了,不管你了!
讀著這條可愛的留言,我都能夠腦補出這個小東西奶聲奶氣的樣子,所以,開心地回復說:
—— 真是一面可愛的小鏡子!n年以后,他就會變成另外一個我們!
是的,孩子是我們?nèi)松囊娮C者,我們是什么樣的人,怎樣對待自己的生活,他們就會耳濡目染地學到。
想想是不是非常恐怖?
因為很多時候,捫心自問,我們是禁不起這份審視,做不了榜樣的。
所以,今天咱們就談談萬分要緊的事:
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毛病是無傷大雅的,但是,有些缺點卻會影響人一生的命運走向,如果父母自身有這些問題,卻沒有意識到,不做改變,被孩子有樣學樣原版復制后,就會讓他的人生變得曲折而艱難。
今天我們就詳細聊一聊:
第一個毛病:燥。
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人:
一點委屈都受不了;
一點苦都吃不了;
誘惑一來就按耐不住;
很容易生氣;
很容易沖動;
很容易動感情;
做事馬馬虎虎,粗枝大葉;
無法跟自己獨處,身邊沒有人和他說笑,他就無聊得要命.....
這種人的第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坐立難安。
吃飯快,走路快,情緒來得快也走得快......惶惶不可終日,無法安住在當下,明明在這一刻,心卻早已跑到了下一刻,下下一刻,似乎心總是在嗓子眼上吊著,沒有在肚子里放著。
這樣的人上學讀書的時候,很難深入到知識的背后去把握規(guī)律。
長大以后,就變成了一個毛毛躁躁的成年人,無論對工作還是生活,都沒有更深入的理解,總是浮在面上。
人的情緒,就像一捆稻草一般,干澀緊張,一點就著。
這種人的第二個特點是:心神不寧。
心神不寧的人,心都比較淺。
只有一層,思想淺,情感淺,自然也承載不了事,稍微有點風吹草動,就容易把他驚著,比如:
—— 有的孩子,老師說就你們現(xiàn)在的成績咋樣咋樣,就考不上什么什么了......他就絕望了,放棄了;
—— 有的媽媽,參加了個家長會,聽老師分析了一下今年的中考高考形式,就急了,就躁了,心就像要蹦出來一樣,完全什么都看不見,什么都無法想了,跑回去就對著孩子一通開炮,結(jié)果孩子被轟炸完,徹底蔫巴了;
—— 還有的父母,接到老師的電話,不分青紅皂白,就跑過去就罵孩子,打孩子,給孩子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傷害;
.....
沉著冷靜,
事緩則圓。
是任何一個要想做成事的人的必備素質(zhì),所以,古人才說,做皇帝的人,要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就是說,你聽了這個大臣說說,你再聽那個大臣說說,每一方的意見、態(tài)度、說法都聽一聽之后,你再來做決斷;不要聽風就是雨,亂了心神。
心神不寧的人,思慮一定不深;
心神不寧的人,思慮一定不周。
所以,李波老師在走心家族的課程中,才會反反復復告訴孩子們:
“靜能生慧、靜能正道、靜能開悟?!?br>
“無事此靜坐,一日當兩日。”
他常常語重心長地告訴父母,告訴孩子們,你的心在哪里,你的分數(shù)就在哪里,年級越高越如此,以高中數(shù)學為例,滿分150分的前提,當孩子的心在:
——嗓子眼的時候,最高分一般在85分左右;
——在胸腔位置,118分上下;
——胸腔偏下丹田偏上,130分上下;
——心如果放在肚子里,就是肚臍眼附近,孩子的分數(shù)可以考到135分以上。
所以,知道自己“躁”“燥”的父母,尤其要注意兩個字:
“養(yǎng)性”
讓自己的性子緩下來,可以通過靜坐冥想,孩子參加走心家族的父母,李波老師還會提供給具體的修煉方法,還可以打打太極拳,要提升自己的修養(yǎng).....
當你變了的時候,就相當于在孩子身邊換了一個優(yōu)秀的榜樣,家里的風氣也是寧靜祥和的,耳濡目染,那孩子自然就靜下來了。
第二、懶。
父母懶,孩子一般就懶。
如果“懶”字后面再加上“散”,那問題就更大了,因為完全沒有約束了,自己想怎樣就怎樣。
俗話說,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人一沾上懶散,成人,成事都不用想了。
懶有兩種:
1、腦子懶,
2、身體懶。
腦子懶的人,不愛學習,不愛反思,也許行動力很強,但是執(zhí)行層面往往做不到位,因為做事不動腦子嘛,關(guān)注的是做了就好;
身體懶的人,執(zhí)行力差,即便愛動腦子,也往往落入“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空有一肚子想法,沒有一個果敢去做,還經(jīng)常懷才不遇,覺得自己是被耽誤了的巨人。
無論是哪一種懶,父母身上的這個特質(zhì),都會落在孩子眼里,可惜他們不會反思,只會忠實地模仿,再現(xiàn)。
所以,我們經(jīng)常罵孩子:
你怎么這么懶?
你怎么就不愛思考呢?
你怎么就不知道反省呢?
你怎么就不會總結(jié)歸納呢?
其實,凡事都需要去做,去思考,去總結(jié)。
學習如此,工作如此,生活也如此。
如果自己一天天在過日子,智慧卻沒有增加,工作卻沒有進展,人生的發(fā)展卻沒有變化,說明什么?
說明你沒動腦子,沒學習,沒思考;或者說明你執(zhí)行力弱,想法太多,沒去做。
我們總以為孩子是在學校里培養(yǎng)出來的,把孩子教給老師,老師就能教給孩子一切。
其實學校和老師能做的很有限。每一個孩子在送進學校之前,他在家庭中的這六七年時間,已經(jīng)耳濡目染,被父母塑造成了一個半成品,上學之后,家庭依然是他的大本營,根據(jù)地,依然在耳濡目染地吸收父母的一切言行舉止.....
所以,可以這么說:
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是他的家庭教育的輸出的結(jié)果而已。
當一個孩子回到家中,看到哪里哪里都亂七八糟,洗碗池子里泡著早上的碗,衣服被褥四處亂扔著,家具上積著厚厚的塵土,馬桶上留著黃黃的尿漬;
當一個孩子走進廚房,看到父母做飯時,桌子上亂七八糟,媽媽手忙腳亂,吃飯就是為了填飽肚子;
當一個孩子吃完飯后,看到爸爸在打游戲,媽媽在看腦殘劇,餐桌上杯盤狼藉;
他怎么能學會動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環(huán)境;他怎么能學會在做事的時候,安排得井井有條,他的思維怎能有序、條理、有邏輯;他怎么能學會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方式,尊重智力,追求自己在智識上的成長。
所見所聞,就是見識;
見識構(gòu)成了認知;
認知變成了行為;
行為變成了習慣;
習慣變成了一個人的命運。
所以,勤奮受益終生,懶散一事無成。
一個孩子,不怕他笨,就怕他懶。
解決孩子的懶,第一要身體力行,讓他看到一個榜樣,第二要少包辦,少代勞,他能做的,就讓他做去,他能想的,就讓他想去,不要什么都講那么透,那么細,那么具體,過于具體的教育,會限制孩子的抽象思考的能力。當然這是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以后再講。
第三、負面。
趙老師并不諱言,這個世界、社會、人生,它都不是完美無缺的,都是有雜質(zhì)的,有正面就有負面,有太陽的地方,就有陰影,作為一名成熟的人,要既能看到積極,又能看到消極。
但是,價值觀負面的人,他最大的錯誤是,他只看負面,完全看不見正面了。
就像烏云太大,遮住了太陽一般。這種人的頭腦完全被負面的東西塞滿了,于是再也看不見積極、美好、希望,然后,就閉目塞聽,完全活在了自己的小世界中,自以為是:
比如,有一種人啊,你問他為什么這輩子一事無成,他就說,唉,這個社會別提多陰暗了。好像別人做成一點事,都是靠關(guān)系,靠人脈,靠情商,就他干干凈凈,純潔高尚,才一事無成;
還有一種人,一遇到事情,就往不好的方向上想,總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別人都在坑自己,騙自己,看自己的笑話,落井下石地害自己;
再有一種人,總覺得自己是那個倒霉鬼,面對自己的人生,消極悲觀,覺得努力沒有用,整天唉聲嘆氣,覺得自己就是那個命,改不了.....
這些人都會做父母。
如果說,這些負面消極軟弱甚至陰暗的東西,在外面還會有所隱藏,那么,回到家中,就會松弛地自然流露,而孩子就是你身邊那個默默的吸收者,所以,有的孩子,在學校跟同學發(fā)生沖突,就會天然地認為老師偏心這個偏心那個;有的孩子,學習遇到困難,就會天然地認為自己不是學習那塊料;有的孩子,會天然地認為社會不公平,自己再努力也沒有用......
這“天然”的土壤就是家庭。
父母如果不賦予他這個概念,他的精神就會比較簡單,就會將自己的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才能客觀地看待問題,而不會過度反應。
我們常常低估“負面”對一個孩子在精神上的消耗。
每一位父母都渴望孩子有所進步,卻不知道,沒有消耗,就已經(jīng)是進步了。
身為成年人,拼搏的路上,難免艱難,越是艱難的時候,越要提醒自己養(yǎng)正,記住李波老師的話:
所謂養(yǎng)正,就是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看到它積極的一面。
當你心中有一面太陽的時候,孩子的內(nèi)心才能陽光普照,他才能在風雨如晦的日子里,依然微笑著往前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