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我國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地理分界線,也是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
關(guān)于天行山脈的范圍一直存在爭議,但普遍按照主山脈走向,則基本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
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三省一市,北起北京西山,南至山西省西南部的中條山,西依山西高原中部盆地與呂梁山脈相望,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約400多公里,所以也稱為“八百里太行?!?/p>
廣義上的太行山包括北京西山、五臺山、系舟山、太岳山以及王屋山和中條山,而王屋山就是愚公移山的來源地。
人們習(xí)慣性把太行山也稱作為南太行、北太行、西太行三部分,分別指河南省、河北省和陜西省境內(nèi)的各段山體,太行山平均海拔在1200米到1500米。
狹義上,主峰最高峰位于河北省內(nèi)的小五臺山,海拔2882米,而廣義上的最高峰是山西省內(nèi)的五臺山,海拔3061.1米。
天華山脈的河流基本上屬于海河水系,只有發(fā)源于太岳山的沁河流入了黃河,向北主要有漳河、滏陽河、浮沱河、大清河、拒馬河等大小上百條河流。
雖然河流很多,但由于近些年來華北地區(qū)嚴重干旱缺水,一些河流時常會有斷流的情況發(fā)生,大部分的河流被上游水庫攔截,造成下游常年處于干涸狀態(tài)。
而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跡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就是在山西省內(nèi)的漳河上游取水,通過人工開山鑿洞,在山腰上硬是鑿出了一條長70.6公里的空中水道,把上游漳河水引入了河南林州境內(nèi)。
太行山區(qū)的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一月平均氣溫為零下5度,七月平均氣溫為23度,是不錯的避暑勝地,夏季只有短短的兩個月,而且晝夜溫差大,沒有蚊子,也幾乎不用開空調(diào),甚至晚上還要蓋被子。
大約在25億年前,太行山所在的地區(qū)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在大約18億年前,這一地區(qū)的古大陸塊進入了差異升降階段,于是太行山開始在海底蠢蠢欲動,隨后在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作用下,最終于240萬年前大幅抬升,隆起成為今天的太行山脈。
劇烈的造山運動和千百萬年的冰雪風(fēng)侵,使得太行山上隨處可見落差巨大的斷崖峭壁和深不可測的深山峽谷。
太行山作為北方具有代表性的山體特征,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曾這樣說: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南太行。
相比北太行與西太行,雖然比南太行要高俊很多,但卻坡度相對平緩,沒有太多的垂直斷崖。
而南太行與華北平原之間卻幾乎沒有過度,斷崖式的直落華北平原,峽谷幽深,山體平滑,猶如被直接劈開了一樣,落差垂直,絕壁陡峭。
聞名全國的掛壁公路就在南太行地區(qū),當(dāng)?shù)厝嗽诙盖偷纳窖嫌缅N子人工鑿出來一條通往山外的天路,遠遠看上去就好像掛在山腰一樣。
陡峭的太行山猶如一道屏障,橫亙在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而山脈之間的河流峽谷卻打破了屏障,形成了一個個連接?xùn)|西兩地的通道。
也正是這些峽谷發(fā)源這里的上百條河流,才得以借助巨大的地勢高差橫切太行山脈,流入華北平原,慢慢的在河流沖積扇的周邊形成早起的農(nóng)耕文明。
巍巍太行八百里,自北而南貫穿于華北大地,上接燕山,下連秦嶺,古代王朝統(tǒng)治者也往往都是依太行山而立,建都造城。
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就是出土在太行山腳下的河南安陽,所以太行山脈不僅阻擋著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侵襲,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而且還在太行山下形成了一條耀世3000年的文化走廊和大片的歷史古跡。
故而,清代地理學(xué)家顧祖禹也就稱太行山為“天下之脊”,感嘆出,得太行山而得天下。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