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市)人,出生于將門,從小為人嚴肅,深沉而剛毅,喜歡讀班固的《漢書》。起家為左衛(wèi)郎,累遷左清率兼安北都護。天寶五載(746年),受到河西節(jié)度使王忠嗣的青睞,遂補為兵馬使,充赤水軍使。王惠嗣常說:"光弼必居我位"。
天寶十三載(754年),李光弼進為朔方節(jié)度副使,知留后事。翌年,著名的安史之亂席卷了唐王朝的半壁河山。李光弼際遇風云,平叛戰(zhàn)爭使他充分施展軍事才干,在歷時七年多艱苦卓絕的平叛戰(zhàn)爭中,他與郭子儀立下了汗馬功勞,史稱:“(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譽'李郭',而戰(zhàn)功推為中興第一?!?/span>
影視劇中的李光弼形象
要出兵打仗, 首先要有一支訓練有素, 團結一心的隊伍。李光弼深明此理, 所以光弼治軍的最大特點就是治軍訓整、賞罰分明。體現(xiàn)這一點的例子很多。據(jù)《全唐書》記載:
"乾元二年(759年) 七月, 朝廷以李光弼代郭子儀為朔方節(jié)度使、兵馬元帥。士卒涕泣, 遮中使請留子儀。更有甚者, 朔方兵馬使張用濟等, 與各將領計劃率領精銳部隊突入東京, 驅(qū)光弼請子儀。李光弼為嚴飭軍紀, 除掉軍中的禍亂之源, 穩(wěn)定軍心, 拿張用濟開刀, 數(shù)其罪狀而斬之。"
郭子儀畫像
李光弼的治下之嚴是"嚴"中有"度", 賞罰嚴明。據(jù)《冊府元龜》所載:
"仆固懷恩到光弼處后, 蕃、渾五百騎隨至。懷恩責備部下, 光弼曰:"士卒隨將, 亦復何罪! 命給牛酒。"
正是這種賞罰嚴明、區(qū)別對待朔方將領獨樹一幟的做法, 光弼才能在驕兵悍將如林的朔方鎮(zhèn)立足, 推行號令。
一支軍隊要有戰(zhàn)斗力,除紀律嚴明外,其將士還應具備良好的軍事素養(yǎng),掌握過硬的殺敵本領,要達到這種水平全靠將帥的訓練。
李光弼深知《鄧析子·無厚篇》中"兵不嫻習,不可當敵"的道理,注意平時對軍隊進行嚴格訓練。其訓練士兵的情況史書未見記載,但我們從一條間接的史料中可略知一二。李光弼病逝后,觀軍容使(唐朝官職)魚朝恩聽說其愛將郝廷玉善于布陣,便想一探究竟,此事?lián)杜f唐書》記載:
"欲觀其教閱。廷玉乃于營內(nèi)到部隊,鳴鼓角而出,分而為陣,箕張翼舒,乍離乍合,坐作進退,其眾如一。朝恩嘆日:`臺在兵間十余年,始見郝將軍之訓練耳。治戎若此,豈有落敵耶?'廷玉凄然謝日:`此非末校所長,臨準王之遺法也。太尉善御軍,賞罰當功過。每校旗之日,軍士小不如令,必斬之以拘,由是人皆自效?!?
游戲中的郝廷玉畫像
根據(jù)《資治通鑒》所記:
凡士卒"茍有小枝, 皆取之, 隨能使之, 人盡其用"。
李光弼善于發(fā)現(xiàn)和使用人才, 在太原保衛(wèi)戰(zhàn)中, 敵人為了激怒光弼出城較量, 在城外叫罵, 當時軍中有鑄錢工三人, 光弼知他們善于挖掘地道, 就令他們帶人自城內(nèi)穿洞穴于城外。當敵人再罵時, 光弼則派人從地道拽其足而入, 臨城斬之。
而且他還善于在軍事實踐中進行考察,將那些有勇有謀的人才選拔出來,并通過言傳身教加以培養(yǎng)。由于李光弼知人善任,使不少人才脫穎而出,其魔下猛將如云,人才濟濟,有荔非元禮、李抱玉、田神功、郝廷玉、李國貞、白孝德、白元光、陳利貞、柏良器、烏承砒等。這些將領在戰(zhàn)爭中屢立奇功,后來都成為朝廷倚重的能獨擋一畫而位高權重的軍事人才。
另外,李光弼還大膽任用文人管理軍隊后勤,且用之不疑。鎮(zhèn)守徐州時,他令判官張慘負責,《唐語林》記載:
"倉儲府庫,軍州差補,但凡有關事務由其全權處置。慘"明練庶務,應接如流",在其治理下,皆令"上下清肅,東方晏然,天下皆謂太尉能任人"。
唐語林
李光弼戰(zhàn)略目光老到, 對形勢判斷準確。表現(xiàn)在光弼從分析敵我的實力出發(fā), 并針對朝廷求勝心切的情緒, 始終認為敵鋒正銳的情況下, 不可能速勝, 只有做持久戰(zhàn)部署, 才能最后取勝。
根據(jù)這種戰(zhàn)略思想, 李光弼取得了太原保衛(wèi)戰(zhàn)、河陽之戰(zhàn)的勝利。有一個例子更能說明李光弼戰(zhàn)略眼光獨到, 對形勢判斷準確。嘉山大捷后, 李光弼、郭子儀擬乘新勝之勢直搗叛軍根本, 遂上奏朝廷,《資治通鑒》寫道:
"請引兵北取范陽, 覆其巢穴, 質(zhì)賊黨妻子以招之, 賊必內(nèi)潰。潼關大軍, 唯應固守以弊之, 不可輕出"。
嘉山之戰(zhàn)中坐鎮(zhèn)指揮的李光弼
李光弼從全局考慮, 若攻取敵巢, 叛軍自然無心西進, 潼關以東敵人不打自潰。可是皇帝求勝心切, 楊國忠利用皇上這一情緒, 以朝命逼哥舒翰出關應戰(zhàn)。由于朝廷不采取李光弼的策略, 致使潼關失守, 李光弼、郭子儀半年所獲成果喪失殆盡。
戰(zhàn)場的情況瞬息萬變, 將領除了要擁有戰(zhàn)略眼光之外, 要想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 必須還要做到隨機應變, 善出奇招, 善用計謀。如《資治通鑒》記載:
"史思明有良馬千余匹, 每日出于河南渚浴之, 循環(huán)不休以示多。光弼命索軍中牝馬的五百匹縶其駒于城內(nèi)。俟思明馬至水跡,盡出之, 馬嘶不已, 思明馬悉浮渡河, 一時驅(qū)之入城。"
史思明所統(tǒng)的部下多為胡人, 而胡兵打仗把戰(zhàn)馬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正是這一奇招給思明造成了不小的損失。
史思明畫像
善用計謀更是李光弼的長項。在河陽之戰(zhàn)中, 史思明認為李光弼派的是弱兵來守城, 但不會派弱兵野戰(zhàn), 他就在多次攻城失敗后, 改變戰(zhàn)術, 將軍隊開到河清縣, 想通過斷絕光弼糧道引光弼出戰(zhàn)。
光弼將計就計, 駐軍于野水渡, 晚上返回河陽, 臨走前留兵千人, 對部將說, 思明必使一人來劫我, 我先回, 你帶兵在此等敵人, 敵人到后不用與他開戰(zhàn), 一個人投降, 跟著就都投降了。眾部將都莫名其妙, 以為主帥是在說夢話。然而果不出光弼所料, 《舊唐書》中思明對李日越說:
"李光弼長于憑城, 今出在野, 此成擒矣, 汝以鐵騎宵濟, 為我取之, 不得, 則勿返。"
李日越來見光弼已走,不得光弼不能回, 遂請降。光弼厚待他。才勇過于李日越的史思明部將高庭暉聞日越備受寵信, 遂也降之。當時官軍處于南北夾攻的境地, 若不是光弼用此計謀"設奇分銳", 河陽之戰(zhàn)是不可能大獲全勝的。
河陽之戰(zhàn)畫像
戰(zhàn)爭的目的在于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奪取最后勝利。要達到這一目的,戰(zhàn)略上的機動靈活至關重要。只有機動靈活,才能"致人而不致于人",從而掌握戰(zhàn)場的主動權。
李光弼對此是認識得很清楚的。天寶十五年(756年)五月,李光弼與郭子儀合兵,在常山郡的嘉山大破叛軍,斬首四萬級。嘉山大捷是平叛戰(zhàn)爭中首次重大勝利,整個戰(zhàn)局出現(xiàn)了可喜的轉(zhuǎn)機。在此大好形勢下,《資治通鑒》記載了李光弼向唐玄宗的建議:
"請引兵北取范陽,覆其巢穴。質(zhì)賊黨妻子以招之,賊必內(nèi)潰。撞關大軍,唯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
這無疑是一個完全正確的戰(zhàn)略計劃,它提醒玄宗不要急于出兵演關去收復東京洛陽,而是先端掉叛軍的老窩,斷其退路,使之腹背受敵,進退失據(jù)。如果這個計劃得以實施,安史之亂將很快得以平定,至少也不會延續(xù)八年之久。
安史之亂形勢圖
可借玄宗置之不理,聽信楊國忠的讒言,強令哥舒翰出兵撞關。結果,臨時拼湊的官軍大敗,注關失守,玄宗倉皇出逃。良機痛失,形勢逆轉(zhuǎn)。雖然如此,我們?nèi)钥赏高^這一未被采納的計劃,看到李光弼那把握全局、高瞻遠矚、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思想。
《襄陽記》言:
"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zhàn)為上,兵決為下。"
歷代軍事家都很重視心戰(zhàn),以從精神上瓦解敵人斗志為上策。諸葛亮平定南中時,七擒七縱孟獲便是心戰(zhàn)的典型事例。李光弼在這方面也很擅長。
河陽之役中,史思明屯兵河清,欲絕官軍糧道,李光弼則駐防野水渡。傍晚,李光弼回河陽,臨行前,讓部將雍希穎帶一千兵留守,并吩咐,《舊唐書》記到:
"賊將高庭暉、李日越、喻文景,皆萬人敵也,思明必使一人來劫我,我且去之,汝待于此二賊若至,勿與之戰(zhàn)。降,則與之俱來。"
諸將不明其意,都暗白好笑。果然,史思明對李日越說了一句話,《資治通鑒》寫道:
"李光弼長于憑城,今出在野,此成擒尖。汝以鐵騎育濟,為我取之,不得,則勿返。"
資治通鑒書影
第二日晨,李日越率五百騎前來野水渡,得知光弼不在,默計久之,謂其下曰:“今失李光弼,得希穎而歸,吾死必關,不如降也。遂請降。一希穎與之俱見光弼,光弼厚待之,任以心腹。高庭暉聞之,亦降。”有人問為何降二將如此容易,李光弼的回答在《資治通鑒》中這樣寫道:
"此人情耳。思明常恨不得野戰(zhàn),聞我在外,以為必可取。日越不獲我,勢不敢歸。庭暉才勇過于日越,聞日越被寵任,必思奪之失。"
李光弼不費一兵一卒,連降敵軍兩員大將,可謂"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分析這一戰(zhàn)例,我們可以看到,李光弼至此并無長篇大論的巧言說勸,甚至根本沒對敵人說一句話,他是在充分地把握了史思明、李日越、高庭暉等人的性格、心理活動及相互利害關系的基礎上,加以精心安排,便獲得了成功。這是何等高明而絕妙的心戰(zhàn)。
李光弼畫像
有著如此卓越的軍事領導才能的李光弼,在平叛戰(zhàn)爭中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多次受命于危難之際,挽狂瀾于既倒,扭轉(zhuǎn)戰(zhàn)局:天寶十五年潔山之役,他先是堅守危城,繼而與來援的郭子儀合軍并擊,于常山九門城南和嘉山兩破叛軍。尤其是嘉山之戰(zhàn)重創(chuàng)史思明,不僅扭轉(zhuǎn)了河北戰(zhàn)局,而且振奮了全國人心,使唐王朝自戰(zhàn)亂以來首次處于極為有利的地位;至德二年太原之役,李光弼以少勝多,保衛(wèi)了唐中央的安全。
乾元二年,在唐軍鄴城潰敗、郭子儀被奪兵權、叛軍乘勝西進、西京危急之際,李光弼獨擔危局,于河陽之役擊敗叛軍,穩(wěn)定了戰(zhàn)局,為唐王朝重新積聚力量,組織反攻創(chuàng)造了條件,寶應元年,李光弼率軍于徐州、洛陽兩敗史朝義,取得了平叛戰(zhàn)爭的決定性勝利,次年史朝義于走投無路之際自殺身亡,安史之亂終于平定。正是由于卓越的軍事才華和輝煌的戰(zhàn)績,李光弼才被史家推評為中興名將。
參考文獻:
1. 《全唐書》
2. 《冊府元龜》
3. 《舊唐書》
4. 《資治通鑒》
5. 《唐語林》
6. 《襄陽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