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絕句的章法運用和特點
我們早在前面學習過絕句的章法,這里我們從章法的運用和特點方面再來學習一遍。近體詩的章法是起承轉合,這對于所有近體詩的體裁都是適用的。甚至對于填詞、寫曲,以及寫作古體詩,包括辭賦等都適用。只是要尊重這種規(guī)律,不拘泥起承轉合的框架,不同的形式,不用的運用。即使同一體裁中,關于章法的運用也是可以靈活掌握的。對于七絕而言,也很好理解,一般的來講,七言四句,每句分別對應著就是“起承轉合”的應用,只是在寫法上,因為體裁的關系,要注意它自己的特點。起,適合怎么起?承接又有什么樣的特點。七絕的轉句,怎么才能轉的更好。結,七絕肯定也有自己獨到的結的味道。
在總的章法基礎上,七絕要有七絕的特點。下面簡單說一下:七絕結構的特點形象地說就像是“蓋高樓”,是要加強“立體感”,盡量要避免全篇都很平淡的描寫。所謂立體感的表現(xiàn)靠什么?當然靠的是字句的精神和突兀了。修辭上的鍛造,語氣上變化,給人以或問或否定或設個“局”,或抖個“包袱”,讓人覺得為之或一驚,或一趣,或一悟……等等,總之,就是要去刺激一下讀者啦。下面分述一二 。
1,七絕的起句要壓陣。
七絕字少,沒那么多空間去鋪景造境。在寫七律時,我們推薦七律的起句適合平起,因為七律具有“文”的性質哦,起的平穩(wěn),渲染的足夠的氣氛,那么在轉結處,在后面就可以高調的掀起“意”來了。所以七律多為前半部寫景,后半部抒情。景為情做鋪墊,情借景來發(fā)揮。這也是所謂“起承轉合”的要義所在。七律是否能構建穩(wěn)定的結構,也皆在于此。七絕呢?根本沒有足夠的空間鋪展和渲染,也沒有機會去埋“伏筆”,但是又要把“志”表達出來。短短的28個字,怎么表達?所以起句就要注意“吸引眼球”,起句就要壓住陣腳。起句不著力,后面就很難表現(xiàn)了。我們看下面兩首七絕:
【夜雨寄北】/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邊上聞笳三首】/杜牧
何處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鳥沒狼煙。
游人一聽頭堪白,蘇武爭禁十九年。
“君問歸期未有期”一個問,就將讀者吸引了過來?!昂翁幋刁毡∧禾臁?,也是一個問句。這種手法是常見的,很有效果。其實,某種意義上說,七絕的起句不可起的太輕,不然后面就很難收束住就是把七律中的“轉”的寫法直接提到起句上來,開篇就是一個意的點出,或問或高起,都是為了在短短的字數(shù)當中,盡快的推出主題。慢條斯理的鋪完再提,在七絕中是行不通的。
2.七絕的承句多為對起句的接應做和。
起句用疑問句,承句就給予接應。這點上,和七律的章法上吻合的。既然高起,就不能只露一下頭就沒音兒了,詩脈的連續(xù)性任何時候都必須要保持的。如果起句起的平淡些,那在第二句,也可以把它抬起來。我們看這個例子;
【贈汪倫】/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起句平寫“李白乘舟將欲行”,很平常的陳述句。但是次句的一個“忽聞”就把詩意提了起來,讓人讀下去的興趣就來了。在這里再強調一個觀點,“亮點”不可過多,尤其是七絕的體裁,字數(shù)本來就少,突出一個“亮點”就足夠了。前面我說了,七絕的性質就是“靈光一閃”,閃的多了,就是長明燈了,就沒閃爍的效果了。總的來說,承句還是以穩(wěn)妥為主。如果起的“高”,那它就應該接應一下,并緩沖一下這個高調,并為轉句做好準備。起句或者承句起的高了,那么轉結二句就不適合再高起了。同樣的道理,按照這樣的道理,高調之句也可以放在轉句或尾句。不論在哪句高,其他的句都要為它服務,對它鋪墊收束或者散發(fā)。章法上沒有一定之規(guī),重要的是整體的協(xié)調性。
3,轉句,要突兀。
前面說了,寫七絕就是要蓋高樓,要構建立體效果。而轉句,就常常是這樓的最高點。即使前面起的高,起的精神,在轉句上,也要體現(xiàn)出一個轉折或者提升。轉句是高調,與前面的高起并不矛盾,只要構成統(tǒng)一的描寫意象,就能達到協(xié)調一致的整體效應。我們所謂的“高”一般是指語氣上的高調,語氣上給人的刺激性而言。比如,疑問句,否定句,否定之否定等語氣的運用,最能代表這種含義。這類的語氣用在了首句,首句就精神了,用在了轉句,轉句就精神了。語氣的搭配使用也要合理。這里試看有民間的詩友寫的一首絕句做例子,
最怕清明看北邙,殘寒銷盡又添涼。
十年孤冢煙不散,誰在風中哭洛陽。
“誰在風中哭洛陽”,是把疑問的語氣放在了尾句上,意在對詩意的發(fā)散作用,形成余音。但是在轉句上,作者采用了否定句---“十年孤冢煙不散”,這才是詩意的高點所在。轉句要突兀,就讓它突兀到孤冢之煙經歷十年而不散。夸張的修辭手段,加上否定的語氣,構成了詩意的樓之最高點,形成立體效應。所以,對這些語氣的運用也要拿捏住尺寸。其實,我們再怎么強調起呀轉呀的作用,其基礎出發(fā)點,還是以正規(guī)的章法為準繩。而這里之所以被稱為“轉句”,是因為這是聚焦的重點、結構上的重點??偨Y一下轉句的要求,語氣上要突兀精神,語意上要提升轉折。一般的講,七絕的高樓盡在這里表現(xiàn)。轉句,是我們必須予以重點雕琢的。
4,結句,要跟著轉句走
講述章法時,最難講的就是結,最難以描述規(guī)律的也是結。不論是七律還是七絕,其結總是無法用語言準確描述出來特點。說它應該收束,它卻還必須發(fā)散。說他要留有余味而將詩意引向遠處,但是又不能不照應前面所做的描寫。說句實在的,詩之結,才是最難寫的。寫的不好,前面的精彩會被它一下子抹殺掉,寫的好,那么前面的平庸反而成了它的鋪墊和伏筆。但是,一般的經驗而言,結句,是要跟著轉句走的。我們看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其結是跟著轉句走的。再看其他的例子,多數(shù)都是接應轉句而來的。但是難點在,不僅僅接應轉句,在接轉的同時,還要照應前面的意象描寫,也就上面我們所說的 “收束”作用。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看這個結句“不及汪倫送我情”,“不及”接的是“深千尺”,但是寫上了“送我”,就照應了前面的起承二句的描寫了,與“乘舟將欲行”“岸上踏歌聲”都呼應了起來,渾然一體。詩句在此嘎然收住,詩意卻由此散發(fā)開來。我們會不由自主的回頭看去,看那乘舟欲行之景象,又仿佛看到踏歌而來的汪倫的身影。這種接續(xù)和照應的運用,使我們產生的是對整體詩意的回味。想象這種送友的情誼,其實已經曼延到詩句之外了。結句,可以寫的輕松自然,但是必須具有這些效用。
上面從章法的角度來分析了一下七絕的寫作特點。我們會再次感覺到,七絕很好寫,但是很難寫好。
二、【漁洋絕法四】: 前二句說今事,第三句追憶疇昔,多用年來、憶、記等詞。
看例詩:
《楊枝紫云曲之一》【清】王士禎
名園一樹綠楊枝,眠起東風踠地垂。
憶向灞陵三月見,飛花如雪飐輕絲。
【注釋】:
⑴、紫云曲:傳說的仙界樂曲。典出《神仙感遇傳》。
⑵、名園:著名的園藝園林。
⑶、楊枝:楊柳的枝條。舊俗于分別之際常折以送行。
⑷、眠起:一覺醒來。此處指柳樹經過“冬眠”,在春天又重新長出新枝。
⑸、踠(wǎn):彎曲。
⑹、灞陵:在漢長安城(今陜西省西安市)未央宮前殿遺址東南57公里處,是兩座位西漢長安城東南的西漢帝陵之一。灞陵前的灞陵橋(簡稱灞橋),是當時人們到全國各地去時離別長安的必經之地,而灞陵橋兩邊又是楊柳掩映,這兒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的地方。
⑺、飐(zhǎn):動詞,風吹物使其顫動。
【譯文】:
名園里滿樹楊柳萌發(fā)綠枝,被東風吹醒后彎向地面垂。
憶起三月曾在灞陵相見處,楊花如雪顫動在輕柔柳絲。
【手法】:
一、全詩脈絡:
全詩是睹今懷故,寄托離愁。
先看藍箭頭標示的大結構:
一二句述眼前景;通過“憶”字,引出三四句的懷想舊事。
以“追憶往事”作“轉”,這是漁洋絕法三的特征寫法。
再看紅箭頭標示的起承轉合關系:
首句點題“楊枝”;第二句承寫春天楊枝的實況——已“垂”;第三句因“垂”轉憶起霸陵相見舊事,第四句又由“三月”帶出飛花如雪的舊景作合;第四句句尾回扣題目“楊枝”。
此詩還有一個特點,是第二句承第一句;第四句承第三句的兩段式結構。
二、句法:
第一句“名園一樹綠楊枝”,是“賦”法起“興”,看似平實鋪陳地點及所詠之物,中性描寫。但“綠”字暗喻節(jié)令,同時也在表達一種欣喜之情。
第二句“眠起東風踠地垂”,“眠起”、“東風”扣首句的“綠”。
此句前四字“眠起東風”是為平仄合律而采用倒裝手法,本應是“東風眠起”,意指經過“冬眠”之后,楊枝被東風吹醒。
這句表面上是描寫楊枝的實景,但卻因“起”和“垂”,而表述出轉折:
前四字“眠起東風”承首句后三,“春風吹,柳芽起,綠楊枝”,仍然是暖色調;
然而后三字“踠地垂”,柳枝長長卻又垂了下來,感覺調子轉冷。這是承句的一種手法。
承句不應前四后三平鋪,要么后三是前四的遞進,如《漁洋十二法》之二所引《灞橋寄內二首之二》的承句“西來無處不魂銷”;要么后三是前四的轉折,如此詩的“眠起東風踠地垂”。
比王士禎大九歲的清代詞人、駢文作家陳維崧有《長相思》詞:
漱金卮,閣金卮,不是樽前抵死辭。今宵是別離。
捻楊枝,問楊枝,花萼樓前踠地垂。休忘初種時。
同樣有“踠地垂”三字。所表達的同樣是離愁。
王士禎與陳維崧有歷時近20年的交情。從1659年王士禎任揚州推官起,便與陳維崧結識,常常有詩詞唱和。至1678年王士禎在北京翰林院任明史纂修官,陳維崧等一百三十四名聚集應考參與修史,陳維崧獲第十名。
由于缺乏相關資料,不能判斷二人是誰先用“踠地垂”。但似乎二者應有關聯(lián)。
第三句“憶向灞陵三月見”,因目睹楊枝“踠地垂”,回憶起灞陵上的“三月見”。
一個“憶”字,明明白白地說明這是“轉”,既是由景入情,也是由今追昔。
“灞陵”說明回憶所在地。因為灞陵前的灞橋已被歷代文人描述為告別之地,且王士禎本人也到過灞陵和灞橋,有《灞橋寄內二首之二》為證,而灞橋兩岸又遍栽柳樹,所以選擇“灞陵”這個意象,最能表達離別愁苦。
“三月”,是指晚春即農歷三月,而不是數(shù)量詞三個月。此時,柳絮紛飛,故友分別,惜春加惜別,是這個意象的深刻寓意。
“見”,一字雙關:一是此時正可見楊花如雪,二是與故友在灞橋匆匆一見。寓景又寓情。
由此可見,寫詩時的意象選擇,有著重要意義。
轉句的造境造意均化臻界,且“三月”又為合句的以景合情做了充分的鋪墊。
而王士禎用“回憶”來宕開思路,由景入情,“轉”得自然、合情合理。這是初學者模仿的好句式。
表示回憶的常用詞語還有:緬、懷、記、懷念、回想、回味、冥想、冥思、追憶、難忘。。。
第四句“飛花如雪飐輕絲”,既承了第三句的后三“三月見”,描寫了晚春三月的實景,又以“景結”含蓄地表達出作者的情感。這是王士禎的常用結法。
我們都知道,詩的結句,是作者用以宣泄情感,也就是“言志”的。景結的妙處在于,“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含蓄》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所謂“不著”者,是不多著、不更著也。已著諸字,而后“不著一字”,以默許言,相反相成,豈“不語啞禪”哉。
此句前四“飛花如雪”,“飛花”指柳絮飛飄,本已足表別意;“如雪”,更添一份冷意。這就造出了一個凄慘告別的意境。
后三“飐輕絲”,則暗含不舍之意?!拜p絲”指的就是柳絲。柳絮不忍飛去,與柳絲一樣在風中顫抖,就如同將要離別的友人,依依不舍,欲走還停。
這首詩,全篇沒有一個“別”字,用以表現(xiàn)人的行為的只有一個與“離別”反義的“見”字,卻讓人讀后沉浸在離別的愁緒之中,這就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神韻所在。
下面在看一首例詩來體會“漁洋絕法四”即:前二句說今事,第三句追憶疇昔,多用年來、憶、記等詞。
《真州絕句五首之二》【清】王士禎
白沙江頭春日時,江花江草望參差。
行人記得曾游地,長板橋南舊酒旗。
【注釋】:
⑴、真州:今江蘇省儀征市真州鎮(zhèn)。真州是一座有著 2000 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地處美麗富饒的長江三角洲頂端,東臨歷史文化名城揚州,西近六朝古都南京,長江黃金水道真州作為行政建制區(qū)域名稱始于宋代。
王士禎曾出任揚州推官,,常去真州,有《真州絕句》四首,(其一)有:“揚州西去是真州,河水清清江水流”句;(其三)有:“白沙亭下潮千尺,直送離心到秣陵”句。
⑵、白沙江:流經真州的河。河邊建有白沙亭。
⑶、參差:不整齊。
⑷、曾游:曾經來這里游玩過。
⑸、長板橋:無資料佐證,應是真州白沙河上一座橋之名。
⑹、酒旗:酒家門前掛著的寫有酒字的旗。即酒家的廣告。
【譯文】:
春日和暖在白沙江頭游覽時,江邊花草茂密看來參差不齊。
行人記得曾經游覽過的地方,在長板橋的南面掛著舊酒旗。
【手法】:
起句實寫作者游覽真州時的地點和時間。承句具體描寫在白沙江看到的春景:江邊的花顏色各異,綠草長短不一,呈現(xiàn)出一派勃勃生機。這是今景。
轉句則用“記得”來引出舊事,說明這是故地重游。
合句進一步說明當年來真州時的記憶:在長板橋南面有一家酒家,門前飄揚著一面舊酒旗。
“記得”就是引起舊事的常用詞。
使用法四的漁洋作品還有以下幾首。精讀以下幾首詩,作簡要分析,如何體現(xiàn)“漁洋絕法四”即:前二句說今事,第三句追憶疇昔,多用年來、憶、記等詞。
《絕句》
波繞雷塘一帶流,至今水調怨揚州。
年來慣聽吳娘曲,暮雨瀟瀟水閣頭。
第三句用“年來”加上“慣”這一頻率副詞,大家便可知道,“年來”其實是“多年以來”,這當然是說的舊事。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之二》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圖一)
第三句,則是用“十年舊約”來說明這是緬懷往事。
以下幾首都是用“憶”字引出舊事:
《大風渡江三首之三】》
連山噴雪浪嵯峨,片片乘流竹箭過。
憶昨傷春三月暮,江東門外柳枝多。
《雨宿山家二首(之一)》
郁岡山下雨瀟瀟,山店寒更斷麗譙。
遙憶青溪楊柳岸,一篙新綠漲江潮。(圖二)
《盧師山》
盧師昔日經行地,惆悵蒼崖古木風。
最憶深秋飛瀑下,四山寒葉亂流中。
《裂帛湖雜詠六首之三》
水軒面面似船窗,沙燕鵁鶄盡作雙。
忽憶夢回聞柁鼓,一枝柔櫓破煙江。(圖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