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巴圖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薄兜赖陆?jīng)》中的這個“道”,當然不是道路的道,但若用于
10月6日,我們一行29人參加了由錦陽如歌公司策劃組織、唐燕生老師帶路講解的“品讀河洛之崤函古道”一日游活動,大家先后游覽了漢函谷關、兩京古道“慈禧太后行宮”、陜縣后七里村之千年古槐、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崤函古道”遺址、尋訪杜甫之石壕村。一路歡歌笑語,一路觀點碰撞,厚重的?歷史,真實的見證,真切的感悟,美妙的旋律。一天的時間,品讀崤函古道,與歷史對話,與文化
第一站:參訪洛陽“八關”之首:漢函谷關。
新安縣是河洛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之一,從秦時設縣推算,迄今也已經(jīng)有2200多年的歷史。相傳,在這里曾經(jīng)是黃帝、炎帝曾在活動之地。因而,人們常稱新安為“表里山河”、“帝王之鄉(xiāng)”、“華夏之祖”、“炎帝之根”。詩圣杜甫《三吏三別》中的《新安吏》,就是寫于新安縣。
品讀河洛古道游
文/乾宏
品讀河洛古道游,
歷史畫卷醉中秋。
炎黃二帝故土地,
將兵雄關拱洞樓。
滄桑難掩轍路痕,
歲月長存石壕愁。
勁歌一曲蕩中原,
豫西兒女寫風流。
2020.10.7.
函谷關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關隘之一,漢函谷關遺址位于新安縣城東500米的東關村,始建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起點的第一道門戶。關樓坐西向東,北接隴海線,南連青龍山,西通縣城,東臨澗水。關前有天然屏障八陡山,古稱八特坂或八將山,是著名的古戰(zhàn)場遺址。唐代詩人王昌齡的著名詩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所言之“漢時關”即為此地。
據(jù)《漢書·武帝紀》載: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冬,徙函谷關于新安?!焙汝P為何遷往新安呢?東漢應劭注曰:“時樓船將軍楊仆數(shù)有大功,恥為關外民,上書乞徙東關,以家產(chǎn)給用度,武帝意亦好廣闊,于是徙于新安,去弘農(nóng)三百里?!庇谟胰斡新?lián)道,“送千年客去,移一個關來?!?/p>
七絕·函谷關兩首
盧秀珍
(一)(新韻)
幽幽函谷似喉咽,
一勇當關
百里峽長雙峻聳,
祖先智慧蘊無邊。
(二)
太初宮里孕真喧,
道德經(jīng)書半萬言。
倒坐青牛走函谷,
眾民朝圣溯根源。
楊仆,西漢名將,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南灣村(今新安縣境內(nèi))人,其東移函谷關和南下平叛的壯舉,千古流傳。
《漢書》卷九十 《酷吏傳》 楊仆,宜陽人也。以千夫為吏。河南守舉為御史,使督盜賊關東,治放尹齊,以敢擊行。稍遷至主爵都尉,上以為能。南越反,拜為樓船將軍,有功,封將梁侯。東越反,上欲復使將,為其伐前勞,以書敕責之曰:'將軍之功,獨有先破石門、尋狹,非有斬將騫旗之實也,
漢函谷關不是一座單體關隘,而是依托地形構建的嚴密防御體系。據(jù)分析,漢函谷關的防御體系大體為:北至黃河,南達洛河,總長度約60公里,中間連以散關障,其中關城是整個防御體系的核心。
新安函谷關的關址千年不變,雖經(jīng)狂風驟雨多次侵蝕,金戈鐵馬幾度踏過,歷經(jīng)風雨滄桑仍屹立不倒。
漢后數(shù)百年,漢關一直是各朝統(tǒng)治者的重要軍事要塞,古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同時,歷代帝王多有登臨,文人墨客常有題詠。東漢光武帝曾在關內(nèi)設大駕宮,唐高宗和武則天也曾在此建合碧宮。南北朝時期,這里曾置州郡、州治。隋大業(yè)年間,新安縣治也隨之東遷到漢關城。唐宋之后,隨著國家的長期統(tǒng)一,漢關漸漸失去防御的功用而被冷落,并歷經(jīng)戰(zhàn)亂的破壞和風雨的侵蝕。漢函谷關在三國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被廢,從那時起,至今已經(jīng)有一千七百多年了。
為了恢復雄關昔日的風貌,歷代多有修葺,如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都曾修整過。據(jù)《新安縣志》載,最后一次大型修復是1923年。修復后的關樓高八十三米,分上中下三層,頂部為四角亭閣,飛檐畫棟,高聳云天。中部為方形閣樓,襟懷澗水,
重修的關城在1958年“大煉鋼鐵”中被嚴重毀壞?,F(xiàn)在人們只能看到下面的兩層。中層為磚石結構,礫石沙灰填充,邊長各10米,高8米,四周門洞十字交叉。最底層為平垛,是三層中保存最好的一層,中有拱形門洞可供東西交通。
2014年6月22日,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三國跨國聯(lián)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項目通過第38屆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偶遇一女士陪96歲老父親游覽新安漢函谷關,登上關樓。
返回
景區(qū)隨拍:勞作者與游客。
第二站:尋訪兩京古道“慈禧太后行宮”。
新安故城遺址,位于河南省義馬市區(qū)西南2公里新區(qū)街道辦事處二十里鋪社區(qū),東、南兩面分別與石河、澗河相鄰,隴海鐵路沿故城遺址南側穿過,兩京(長安、洛陽)古道(又稱周秦古道、
2019年10月7日,新安故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并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兒子陪80歲老母親參加品讀河洛活動,老太太挺高興。
義馬市廿十里鋪下石河村,26歲小姑娘給我們帶路,尋找慈禧行宮。
慈禧行宮位于義馬市二十里鋪下石河村,據(jù)《澠池縣志》載,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攜部分大臣在重兵護衛(wèi)下逃往西安。次年從西安返回北京,東出潼關,路經(jīng)此地所修建。行宮為前院后宮,建筑宏偉,解放后當過教室,2000年遭遇火焚后廢棄。
后宮原有上房9間,東西各有廂房兩間,皆出前檐。前后院中間有影壁墻,兩側各有月亮門一個。據(jù)老人口傳,后宮為慈禧和光緒帝住所,前院為內(nèi)侍近臣所居。行宮兩側均為臣僚所住的深宅大院。據(jù)史書記載,當年慈禧太后只在此吃一頓午飯及飯后小憩,下午即離此地東行,晚上住鐵門行宮。
慈禧進入河南之前,曾經(jīng)多次發(fā)布旨意:盡量不擾民,不給地方添麻煩。但實際上,這種故作姿態(tài)只是表面文章,從慈禧在三門峽這段行程來看,可謂擾民不斷。
10月17日,慈禧一行趕到靈寶,由于這一天隨行的王爺你爭我搶,既堵車又堵心,慈禧就想在靈寶多待兩天。這一天,京城傳來好消息,北京的議和已經(jīng)接近尾聲,慶王奕劻已經(jīng)抽出身來,準備到開封迎接鑾駕,這讓慈禧心里的石頭徹底落了地,看來回京再也無憂了。
10月19日,慈禧一行從靈寶出發(fā),走了六十里,到達陜州(今河南陜縣)。慈禧異常迷信,從西安出來后,每到一地,基本都是從南門進,然后從東門走,這次也不例外。在陜州,給慈禧一行預備的原本有兩處院子,一個是河陜?nèi)甑朗?,一個是陜州州署,但因為河陜?nèi)甑朗鹗饍?nèi)“有園有圃,頗具亭臺池榭之勝”,而州署中“亦小有園林,但多株荒廢尤甚”,所以慈禧一下子相中了河陜?nèi)甑朗鸬脑鹤?。由于第二天是九九重陽?jié),慈禧就在陜州又多待了一天,賞菊插花,飲酒。
第二天慈禧一行從陜州出發(fā),出東門,走到陜州轄區(qū)內(nèi)的張茅鎮(zhèn)駐蹕,雖然當?shù)毓賳T提前為慈禧建好了行宮,但張茅鎮(zhèn)太小,只給老佛爺準備了下榻的地方,隨行的官員沒了睡覺的地方,有的官員只好趕往下一個歇腳的地方——英豪鎮(zhèn)。由于夜晚突下大雨,有的官員干脆在車上過夜,凍餓交迫,苦不堪言。
其實官員們受這點苦不算什么,更苦的是英豪鎮(zhèn)的老百姓。慈禧到張茅鎮(zhèn)后,恰逢大雨,第二天走得很遲,而英豪鎮(zhèn)的官員早就接到消息,說慈禧馬上就到,那年頭既沒手機,也沒電話,不知道這個馬上究竟是什么時候,若誤了時機,恐怕誰也吃罪不起。于是,地方官員一大早就讓鎮(zhèn)上百姓一街兩行站在雨地里候駕,人人淋得像落湯雞,又不敢離開避雨、吃飯、喝水,直到中午時分才迎來老佛爺?shù)蔫庱{。
10月22日,慈禧一行到達觀音堂。觀音堂為陜縣東部一個小鎮(zhèn),這里至今仍流傳著慈禧冒雨住民宅的故事。
據(jù)說慈禧到了觀音堂后,一看行宮坐南向北,有背運之嫌,當即怒不可遏,拒不入住。幸好觀音堂的大戶周家之宅是坐北朝南,且青磚瓦舍,五脊六獸,照壁回廊,也算體面之宅。慈禧冒雨視察后,也顧不得那么多,就點頭答應住周宅。
慈禧回鑾,六十里要建一行宮,沿途要黃土鋪成御道,擾民不斷,正因如此,慈禧所過之處,不斷留下人們對慈禧窘迫的奚落、嘲諷故事。
如今,后宮的房子已經(jīng)破損,很多只剩下殘垣斷壁,但從厚厚的夯土和整齊排列的條石構造來看,房屋的修建盡管倉促,但頗為細致。在慈禧行宮的遺址上四處轉悠,由于年代久遠,除了屋內(nèi)大梁上的花紋和屋角青石上的紋理透露出當年修建時的精心與細致外,人們很難將其與當年叱咤政壇的慈禧太后聯(lián)系起來。但耗費無數(shù)銀兩,只是為了區(qū)區(qū)一頓飯和一次覺,實在是太奢侈了。
第三站:敬拜兩京古道之重要標志:陜縣后七里村之千年古槐。
千年古槐在陜縣東觀音堂鎮(zhèn)七里村,距三門峽市43公里。樹高24.4米,樹圍8米,樹形奇特,挺拔蒼勁,群眾稱其為龍頭鳳尾。據(jù)專家取古槐枯枝上的橫斷紋進行研究,推斷其樹齡已有兩千多年。這棵古槐已被載入《河南古樹志》。古槐旁邊的小河兩岸,有龍山和商周文化遺址。由于它地處古代交通要道,傳說唐朝商大將尉遲敬德勒馬觀古槐,欣賞贊嘆古槐的雄姿,長時間不愿離去。
近幾十年來,很多人從外地來到這兒,除了欣賞古槐外,還給槐樹的干枝上掛著自己帶來的紅綢布,以為古槐是神賜之物,保佑世間風調(diào)雨順、物阜民豐。一些人到此對著槐樹祈福,還有人生病后,到槐樹下求藥方。也有些信命的人,把嬰兒抱到樹下,把孩子
為保護古槐,當?shù)馗刹咳罕姸喾交I資復修文化古跡,立碑志,并在古槐旁圍設柵欄,越來越多的游人至此駐足觀賞、攝影留念。
據(jù)說,唐朝的開國將領尉遲敬德有一天乘馬路過,見槐樹旁邊的河邊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婦女在專注地洗衣服。尉遲將軍只掃了一眼,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下馬,站在不遠處忘情地觀看女人洗衣的一舉一動。身后隨從不解其意,奇怪地問他為什么徘徊不走,尉遲將軍頓覺失態(tài),趕緊撒謊說:“我在看這棵古槐樹。”
我們瞻仰著古槐,以特別虔誠之心,其樹狀奇特蒼老道勁,貌似龍首鳳尾,實在神奇,我們不知道圍著樹身盤旋了多少圈。這古槐是一座大山,一堵墻,一座城堡……我為那樹上的疙瘩郁結,我掉入那樹上深深淺淺的空洞,正如作家梁文所寫:“你盯不到半分鐘就眼花繚亂,面前是一片連綿的山峰,來去的云朵。你一時又像掉進了波濤翻滾的大海,或者亂石穿空的天坑。都說盧溝橋的獅子數(shù)不清,這槐樹身上的疙瘩根本就無法數(shù),永遠也沒有個數(shù)。而且樹身是圓形的,你邊走邊數(shù),轉一圈回來,已經(jīng)找不到起點,撲朔迷離,如在霧中。我們已墜入一個奇離古怪的方陣,一個從未經(jīng)過的時空系統(tǒng)。”
82歲的何老師仔細地研究碑文。碑文曰:古槐位于陜縣觀音堂鎮(zhèn)七里村故而得名。七里古槐樹高二十四米,有余圍八米。樹狀奇特蒼老道勁,貌似龍首鳳尾。北方有植槐種槐之俗,且傳說頗多。七里古槐亦有敬德勒馬看古槐之說。七里村環(huán)境優(yōu)美文化沉淀豐厚,在七里村的小河臺岸上發(fā)現(xiàn)有龍山商周文化遺址,古槐周圍亦有秦漢磚瓦的殘片。古槐于斯更增奇景。一九一八年隴海鐵路修到此地曾有法國、荷蘭人士到此攝影作畫;一九二七年馮玉祥將軍也曾在此歇息演講,向部下和當?shù)厝罕婈U述革命道理。為保護古槐,觀音堂鎮(zhèn)干部群眾多方籌資復修文化古跡,特立此碑以志—。行石壕憶石壕吏,觀古槐龍頭鳳尾。
經(jīng)唐燕生老師提議,大家向古槐行禮。
第四站:參觀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崤函古道”遺址。
《 澠池道中》
[明] 劉威
渡濟迢迢接澠池,嵐浮黛眉欲侵衣。
周桓遺冢王風降,趙惠盟臺霸業(yè)微。
澗水波光凝宿霧,石門樹色映斜暉。
從容更上韶山望,只見金烏玉兔飛。
七絕.崤函古道
盧秀珍
杜甫遺詩《石壕吏》,
憂民憂國痛心中。
秦關四百漢關到,
今日還能與史通。
古代東、西方文明是兩個獨立的體系,二者的交往開始于西漢和羅馬帝國時期。它們之間的紐帶就是“絲綢之路”。崤函古道,東起洛陽西到潼關,是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在《世界遺產(chǎn)名錄》里,它被定性為“絲路”唯一的道路遺產(chǎn)。
崤函古道,為歷代中原通往關中的咽喉,是兵家必爭之地,其地位堪比現(xiàn)今的310國道。
崤函古道遺跡位于河南省陜縣硤石鄉(xiāng)車壕村西南約2000米,距三門峽市36公里,為古代中原通往關中的咽喉,是東至洛陽西達長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國古絲綢之路上一處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存。2006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6月22日,絲綢之路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崤函古道是其唯一道路遺產(chǎn)。2019年10月,崤函古道石壕段被核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存古道遺跡長約150米,路面寬3米至6米,車轍寬約1.06米,轍痕深0.05米至0.3米不等,呈西北、東南向。轍痕系車輪在原自然石灰石質山坡上長期碾軋而形成,印痕清晰。除轍痕外,局部尚留有人工鋼釬鑿刻的痕跡。因以后新修的道路改線繞行,這段古道被遺留在一條馬鞍形的山梁兩側,雖經(jīng)風雨剝蝕,依然如初。加之周邊原始、自然的環(huán)境風貌,其真實性、完整性完全符合世界遺產(chǎn)對文物本體的要求。據(jù)專家考證,此處確系崤陵古道之北崤道。
在崤函古道的西端是關中平原,東端是河洛平原,北邊是晉南平原。這個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發(fā)源的核心地區(qū),至少從2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間的4000多年間,都是中國政治、文化和經(jīng)濟中心。因此,不管是豫、秦、晉三個文明核心區(qū)之間還是長安與洛陽兩京之間的一切交流與流通,崤函古道勢必成了必經(jīng)之地和唯一通道。特別是兩周和漢、唐時期實行的“兩京制”,崤函古道成了一條名符其實的京畿大道。
崤函古道的修筑,并非一個朝代所能完成的,它起源于先人拓荒的新石器時代,興盛在我國古代最為稱羨的周、秦、漢、唐諸王朝。西周時,在鎬京(今西安地區(qū))和洛邑(今洛陽)之間,修建了一條大道,號稱“周道”,又稱“王道”,《詩經(jīng)·大東》描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大道平坦似磨石,筆直像箭桿。這條橫貫東西的大動脈,在西周至北宋的3000年間,歷盡繁華與戰(zhàn)爭,勾勒出西安與洛陽“雙都軸心”間的關系,被稱為中國古代最負盛名,且最具有政治、軍事魅力的干道。
七絕·
毛利民
悠悠函谷漢關存,
陣陣鈴聲蕩遠音。
今日尋蹤情所寄,
文明厚重抖精神。
第五站:尋訪杜甫之石壕村
石壕村位于河南陜縣觀音堂鎮(zhèn)。石壕村依山傍水,安靜中蘊藏著繁華,喧囂中又透出一種天籟之音,310國道就從村南經(jīng)過。由于受地理條件所限,石壕村夾在南北兩座大山中間,東西一條溝又是崤函古道的必經(jīng)之路,人們依著道路建房,小村既像小街又像驛站。相傳,古時經(jīng)商或去京城趕考的學子,夜行至此便會投宿。石壕村地處崤函古道,是洛陽通往西安、咸陽的必經(jīng)之路。歷史上的崤函古道戰(zhàn)亂不斷,沿途百姓民不聊生,深受其苦。石壕村更是古道中多災多難的村莊之一,也是封建社會戰(zhàn)亂的一個縮影。
許多人聽到石壕村是源自于唐代杜甫的《石壕村》。“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边@是杜甫千古流傳的名篇《石壕村》詩中的句子。為了紀念杜甫,村里重修了《石壕村》的石碑。當年,杜甫在戰(zhàn)亂中從洛陽西行,日暮時分來到石壕村,就近投宿在村東的一個老翁家,恰又遇到鄉(xiāng)吏抓丁拉夫,于是就寫下了《石壕村》。村名叫石壕倒是名副其實,除了村子西南山坡上有條石壕溝外,村子里到處可見石頭、石房、石窯、石墻、石橋等。石壕村是一個有山、有水、有故事的地方。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為平息安史之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位節(jié)度使,率兵20萬圍攻安慶緒所占的鄴郡(今河南安陽),勝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來援軍,加上唐軍內(nèi)部矛盾重重,形勢發(fā)生逆轉,在敵人兩面夾擊之下,唐軍全線崩潰。郭子儀等退守河陽(今河南孟州),并四處抽丁補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他離開洛陽,歷經(jīng)新安、石壕、潼關,夜宿曉行,風塵仆仆,趕往華州任所。所經(jīng)之處,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引起詩人感情上的強烈震動。他在由新安縣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見所聞,寫成這首詩。
七絕·訪 石 壕 村
通 韻
洛夫
依山傍水是名村,
詩圣雄文耀古今。
覓跡殷殷情自醉,
太平盛世滿園春。
唐燕生老師講:
如果杜甫沒有杜撰
石壕村是真的;
如果雷村長說他家窯洞
是村里最古老的
唐以前就存在的;
那么
“石壕吏”是真的
…………
唐燕生與雷村長,商量如何開發(fā)石壕村,讓其既有聽頭,又有看頭,讓村民和游客都受益。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我也入鏡啦!
品,古建筑和人文景觀帶給我們的歷史情懷;讀,河洛文明五千年歷史流傳的不老傳說。歡迎參加品讀河洛活動,期待下次活動再見!
來源:洛陽攝影網(wǎ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