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孩子的成長,很多時候從感受到痛開始的,被外界刺痛了,他們會自己尋找突破的路,父母只有放手才能讓孩自己去碰壁成長。
作者:秋實(爸媽進化論主筆)
01
進化媽
中國媽媽的魔咒:
愛得越深,孩子越遠
前段時間檢查孩子試卷,有個題要求用“有時候……很”造句。
孩子寫道:我的媽媽有時候很兇。
那一刻,內心猶如針扎也無地自容。
媽媽兇難道不是因為你一道題屢教屢錯?難道不是因為你做事磨磨蹭蹭?孩子,媽媽兇是讓你更自律,讓你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想讓你在未來的路上少走彎路,想讓你成年后過得不那么辛苦啊!
可理由再足,道理再大,都敵不過孩子對你的直觀認知“你是個壞媽媽”。
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無數(shù)人都面臨這樣的尷尬教子境況。
突然想起《小歡喜》中喬英子抑郁自殺,對媽媽宋倩聲嘶力竭地大喊“我就是想要逃離你”。
明明是最親密的關系,卻演繹著最扎心的愈行愈遠。
說實話,我很沮喪。
朋友給我出主意,讓我試試“裝死式育兒”教育方式。
讓朋友的指點下,我對孩子徹底撒手不管了。
做作業(yè)磨蹭,不管,讓老師狠狠地罰,罰一次就曉得厲害了。
起床不起,好,不管,遲到了反正是你自己被老師批評。
吃飯不吃,可以,過時不候,挨餓自己受著。
一段時間后,她終于發(fā)現(xiàn)我這個媽媽好像不怎么靠譜的樣子,萬事還是靠自己避免被老師批評。
她的改變,我們有目共睹,作息生活習慣越來越好,開始明白自己要努力。
原來,熊孩子也并不難教。
其實孩子的成長,很多時候從感受到痛開始的,被外界刺痛了,他們會自己尋找突破的路,父母只有放手才能讓孩自己去碰壁成長。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兒童人格教育》中說“一個有拖延癥習慣的兒童背后總有一個事無巨細為其整理收拾的人”。
要想改變孩子拖延癥,就要先從父母放手開始。
《懶媽媽勝過好媽媽》中說:做媽媽的最高境界,就是偷懶。
“裝死式育兒”就是讓我們適當?shù)娜プ鲆粋€懶媽媽,不要管太多,放手讓孩子大膽去做、去闖,給孩子一個自己成長的空間。
只有你放手了,孩子才開始思考為自己打算。
02
進化媽
忽略成績
引導孩子而不是監(jiān)督孩子
所謂的懶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管,而是把勤奮用在心上,而不是身上甚至嘴上。
辦公室張姐和李姐孩子同齡,平時難免聊起孩子學習。
張姐對孩子親力親為,每次成績都盯著,不是給孩子買復習資料就是報學習班,孩子成績一直都是A,張姐引以為傲。
反觀李姐,給孩子買的最多的就是課外閱讀書,平時不是帶孩子出去玩就是和孩子聊天,不務正業(yè),優(yōu)哉游哉。
孩子成績嘛,只能說不錯,但李姐也不急。
轉眼小升初,兩個孩子成績大翻個。
張姐家孩子成績一落千丈,特別是語文,各種補習班不停地報,但收效甚微。
而李姐家孩子成績一躍而上,成績穩(wěn)穩(wěn)把持全班前三。
私下問李姐孩子成績怎么逆襲的。
她說:“我只是給孩子做了正確的引導而已。小學不僅是打基礎知識的時候,更是各種能力培養(yǎng)的時期?!?/span>
原來,別人忙著每次鞏固每次成績的時候,李姐帶著孩子啟蒙歷史知識,涉獵文學名著,陪讀課外書籍,玩奧數(shù)習題。
廣泛的知識為孩子打開了一扇學習的渴望之門,孩子越來越喜歡讀書、鉆研問題,慢慢練就了很好的寫作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而這兩點對初中生尤為重要。
果然,每一種成功背后,都是你看不見的努力。
李姐對孩子的付出不在嘴上的日日叮囑,也不是日復一日地督促做題、做試卷,而是為孩子找到學習的正確途徑,這些都建立在李姐對當下教育制度的了解以及小學、中學教學內容的研究上。
張姐在監(jiān)督孩子,李姐在引導孩子。一個靠嘴,一個用心,兩相比較,高下立現(xiàn)。
詩詞才女武亦姝小學時成績很差,管得越多越細越反叛,后來爸爸有意帶她去一個優(yōu)秀的同齡人家里做客,感受到與別人差距的武亦姝突然開始發(fā)奮起來。
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武亦姝開始了學霸之路。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不好的教師是給學生傳授真理,好的教師是使學生找尋真理?!?/span>
父母之教子,也應如此,多用心思考孩子為何如此,如何幫孩子找到更好的方式去學習。而不是簡單的下命令“去背書”、“去背單詞”、“去做試卷”。
孩子懂得主動學習了,父母省心,孩子學得也快樂。
這才是真正用心的父母,對成績裝聾作啞,對眼前利益裝聾作啞,為孩子提供長期發(fā)展方向,引導孩子去主動學習。
03
進化媽
適當示弱
做孩子的伙伴不做孩子家長
我們在孩子這場關系里,最大的失誤就是把自己擺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
聽過一個故事,一對博士父母教育孩子遇到困惑,就去咨詢兒童教育專家。
他們問:“我們夫妻是博士,從小也是學霸,為什么孩子這么笨呢?!?/span>
專家說:“怪就怪你倆都是博士”。
父母太優(yōu)秀,對孩子就會期望大要求高。以博士的學識看小學生的加減算法,不會算就如同智障。但孩子的成長是有過程的,1+1=2這樣的邏輯他都得有個理解過程。
整天活在家長抱怨他太笨的環(huán)境中,不笨也得笨。
家長太懂,就容易對孩子指手畫腳,這是身處高位者的本能。
如果你能自降身位,和孩子做同齡人,往往效果更好。
去年孩子幼升小,帶回來一本古詩書,說老師要求背誦。
想起自己小時候背古詩的難處,我很擔心孩子,于是就想了一個辦法,和孩子比賽背古詩。
我和孩子約定每天一起背誦一首,看誰最厲害。
孩子見我真的背誦,有時候和她一樣磕磕巴巴的,比賽的興趣立馬被調動起來,就這樣我們一起背了幾百首詩詞。
沒事就相互提問,有時候看見我背不出來的樣子,她就更得意,非要再多背幾首,背的越多,她就越喜歡古詩詞,孩子也成了班里的詩詞小達人。
我的示弱,成就了孩子一份自信和興趣,非常值。
胡可曾在節(jié)目中說:“女人要學會示弱,不僅要跟老公示弱,還得跟兒子示弱。你示弱他們就會很爺們?!?/span>
霍思燕和兒子嗯哼的相處模式就是如此。
在玩滑梯的時候,霍思燕說自己害怕,嗯哼馬上走在前面,讓媽媽跟在她后面滑,還向后張開手護著媽媽。
很多人都夸嗯哼小暖男,可這份溫暖正是來自于媽媽霍思燕“會示弱”。
父母示弱,潛意識是告訴孩子,你需要他的幫助,這能激發(fā)孩子的責任感和主動性。
父母示弱不是你變小了,而是孩子變強變大了,懂得示弱,孩子才能真的長大。
04
進化媽
別以愛的名義桎梏孩子的發(fā)展
美國教育權威詹姆斯博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家長和孩子好比一個100分的組合,當你做滿了90分,孩子只有10分;而當你慢慢只做10分,也許孩子就會成長為90分。
一個獲滿分的家長,絕對不是一個成功的家長。他們的“愛”就像一面雙刃刀,疼了自己也害了孩子。
深以為然。
有檔節(jié)目《新聞會客廳》曾經采訪了被中科院勸退的“東方神童”魏永康。
他2歲掌握1000字,4歲掌握初中文化,8歲入縣重點中學,13歲考入湖南湘潭大學物理系,智力超常。
望子成龍的父母為他付出了全部的愛,包辦一切生活瑣事,喂飯倒水、人際關系等等,導致魏永康生活自理能力極差,與人交往只會說一聲“你好”,然后握手,就結束了。
等他17歲考入中科院研究所,父母不能再同行,他的問題集中爆發(fā),無法生活,無法自主學習,中科院不得不勸退他。
采訪中他說他恨媽媽,從此消失。
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就在今年新聞爆出鄭州某所高校女大學生因多門課業(yè)不及格被勸休學,母親趕來鄭州租房陪讀,然而母女兩人經常大打出手。
女兒對母親包辦她一切的行為感到窒息,而母親則聲稱女兒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必須照顧她的衣食住行。
這些父母觀念何其愚昧,這些孩子遭遇又何其悲哀。
孩子如同小樹,在毫無分辨力的時候全靠家長塑型,讓他成才還是成廢柴,全在父母認知之間,可最悲哀的是父母總以愛的名義和為孩子好的立場卻把孩子養(yǎng)彎了。
教育子女成才的作家劉墉曾說:我不忍心因為我的“無知”,錯失原本屬于他們的美好人生。
所以我們要學習如何做父母,不要你以為的你愛他就夠了,也不要覺得對他好就對了。
我們得首先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的人,允許其試錯,允許其思考,允許其獨立。
適當?shù)姆艡嗯c退出,對孩子要求和錯誤適當“裝死”,讓孩子自己面對生活,才是真的對孩子好。
古語“不癡不聾不做家翁”,這句話同樣適用于當下孩子教育。
作者簡介:秋實,富書專欄作者;本文首發(fā)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一名喜歡讀書寫字的80后。歷經青春年少的不可一世,如今正琢磨著中年人生活里的酸甜苦辣;文章來源:爸媽進化論(ID:bmjhlc),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