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概論
一、陽明心學的社會價值取向
陽明心學與佛教的禪悟根本不一樣,它的處世風格是犀利、智慧,而不是圓融、太極;它不是求簡單的個人解脫,不是求簡單的現實逃避,而是樹立起正確的社會價值取向,勇于負責,勇于擔當,而且這個負責與擔當還是充滿智慧的,能讓問題迎刃而解,進而樹立一種風向標的作用。
它是滿滿的正能量,滿滿的社會價值擔當,它是一種巨大的胸懷,這種胸懷本質上是儒家的胸懷,是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為生民立命,為天地立心,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二、陽明心學的理論體系:心即理、知行合一、事上煉、致良知
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
唯物主義是站在世界角度去理解世界,物質世界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王陽明心學是站在人心(人性)的角度來理解世界,外物如果不作用于心就沒有價值,即物質世界在人心里的一種價值存在。人的世界歸根結底是“心對世界的映射”。心好,這個世界才好。心壞,這個世界就壞。
準確來講,人的世界是心的世界而非物的世界。人的價值,本質上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人的最低要求是物質要求,人的最高要求永遠是精神要求。如果,不能解決“心”的問題,對個人而言毫無幸福,對社會而言毫無治理。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與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是圣人,人人都有佛性是同一層含義。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就是解決習性的問題。
人生有三大困惑,欲望、情緒、習性。
知→行:理論聯系實際;行→合:沉浸式體驗,琢磨、揣摩、著魔;合→一:至良知,有一個價值性的歸宿和再出發(fā);知→知行合一。人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自我價值塑造,而且獲得了一種思想的塑造,最終形成了良知與良能。
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學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事上煉:心上學,事上煉,達于道,合于一。
掌握了這個方法論后,生活中的磨難、坎坷都不是問題,因為它能幫你找到真正的自己,幫助塑造自己,幫助成就自己,然后去成就你的團隊,你的組織,你的家國。
心學入門的功夫,靜坐。心學的靜坐入門功夫,不是佛家那種坐枯禪,不是進入那種玄虛狀態(tài),而是進入一個思維上的高屋建瓴狀態(tài),即唯精唯一的“精一”狀態(tài)。
靜坐一定要和事上磨,事上煉合在一起。
是徒知靜養(yǎng),而不用克己功夫也,臨事便要傾倒。
人需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事上煉第一個智慧,調查研究,洞悉全局。事情的真相是什么,事物的規(guī)律是什么,現實的條件可能性又是什么。然后敢于擔當。
致良知:心學的總綱。
人人皆有良知,人人皆是圣人。
而很多人的良知被欲望、情緒、習性、世俗、紛繁復雜的紅塵遮蔽了,心學讓你靜坐,讓你事上煉,首先要找到你身上的良知,找到它,呵護它,成長它,推揚它,然后進入知行合一的循環(huán),然后致良知就變成了人生的價值和統(tǒng)帥。有了這個統(tǒng)帥,紛繁復雜的事物立刻就清晰了。
我們遇到事,大多時候大部分時間是在依照自己的好惡做利益判斷,而不是依照事物的真相與規(guī)律作因果判斷,不是在做“致良知”。
致良知,這個良知只是良心或道德自律嗎?我們認為,這個良知是人類文明代代積淀下來的智慧、道德與靈性的自覺。它是光明的,它是內在的光明。它可以引導我們人生的成長,它可以引導我們人生格局的建立,格局一定始于志向,有志向就有格局,我們就和一般人不一樣。致良知也可以反過來反哺給我們智慧的成長。
面臨事情,面臨時局,面臨社會,面臨矛盾,面臨困難、挫折,以至人世各種紛繁復雜的紅塵中的現象的時候,我們最大的困頓是什么?到底是什么左右我們情緒、思想、情懷、智慧?我們是聽從外在的還是聽從內在的?思想決定情緒,情緒決定行為,我們要聽從內在心中的良知與天性。
三、 陽明心學的方法論:
1. 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陽明心學的第一個作用,就是塑造自我強大的內心。
圣人之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上面沒有塵垢,通體透明,清清楚楚,映照山河萬朵,江山明月皆在我心中,事物之理一看就通透了。
常人之心,雖然也是一面鏡子,上面卻是斑斑駁駁,自己那顆心已經不明亮了,所以就照不見萬事萬物的道理了。就必須修練,必須要痛加磨刮,然后才能修得圣人之心,“纖塵即見”,所有事物的道理、智慧一眼就看得明明白白,通通透透,這就叫境界。
把“心不動”放到哲學層面,哲學是至高無上了,更不用說放到心理學層面了。心理學只是實用層面的技術派,是對人性的洞察與把握。
世人多巧,心茫茫然。
我們的心中都是被各種紛繁復雜的表象所充滿了,看不到事物表象背后那個真相與規(guī)律了。陽明心學要教人的大智慧,不是說要你放棄各個領域的技巧,而是要我們找到出發(fā)點和終極歸宿,就是在道立之后,術因道而在。失去了這個道,人生就失去了根本。
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
2.以道御術,道術一體
有了心學的不動如山,有了心理學強大的洞察力,是不是就可以成功了呢?不然,所有事情的成功,還要按部就班,還要穩(wěn)扎穩(wěn)打,還要有手段有技巧,有術的層面的東西。而王陽明的心學,高明就高明在,不僅道與本上堅實無比,在術這個手段的運用上,也讓人嘆為觀止!
所有的成功和勝利,其實最后都來自于堅實的基礎,切實的手段,以及忠實的執(zhí)行。
做事情最堅實的基礎是什么?一方面是自己的學養(yǎng),另一方面很重要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陽明心學最講究調查的功夫的。
王陽明贛南剿匪前,《十家牌坊》與自組新軍就是切實手段了。未戰(zhàn)之前于己收拾人心整固之,于敵“亂其心志疑懼之”,此時已高下立判,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執(zhí)行的時候最關鍵的因素是人的因素。王陽明的主將伍文定:忠義自許,遇事敢為,不與時俯仰。兵者,詭道也。他弄賊于股掌之間。
3.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萬法心生,看事物看根本, 解決問題抓源頭。
官員和百姓都要致良知。當朝的官員要良知表現,要當地的百姓要良知呈現,才能真正的長治久安。心賊不破,即使偶爾獲勝,也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雖有愛民之心,未有愛民之政者,亦為惡。不能徹底的,從根本的解決問題,這不是好官。這就是王陽明的政績觀。
他解決贛南匪患的具體措施:
治縣安居。
講學教化。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你要啟發(fā)它,引導它出現,所以要教化。
解決百姓實際問題。澤被蒼生。
他解決廬陵縣全民告狀問題:一限,二拖,三改變。一事一狀,一狀兩行,一行三十字。改變制度和人心,樹申明亭和勸善亭,一個德治,一個法治。 致老百姓的良知。
四、陽明心學的個人意義
無善無惡心之體——世界觀
有善有惡意之動——人生觀
知善知惡是良知——價值觀
為善去惡是格物——方法論
——五百年來影響人類的思想體系與哲學體系
陽明心學對于個人的意義,在于把我們每個個人的心靈,培養(yǎng)到無比強大。其實人和人的智慧都相去不遠,關鍵在于能否養(yǎng)得此心動與不動,此心不動如山。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旎钍钦婀Ψ?!
陽明心學最光輝的地方,它教會我們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的價值,心學是給我們一種巨大的力量,它是人類文明史有史以來,一貫的光明力量。
五、王陽明“良知之學”在現今社會的思想價值
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是愚民的皇恩浩蕩的文化,陽明心學是人人都可成王成圣、個性解放的大眾文化,它不被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推崇就是必然的了。在現代中國,陽明心學對個人實現社會價值有著非?,F實的哲學指導作用 。
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客觀的物質世界在人類出現之前就早已存在,但那僅僅是存在而已,而人出現以后則有所不同,人使這個世界打上了自己的印跡,人成為這個世界的主宰。從這時起,客觀世界的一切都要通過人來審視,它本身所包蘊的一切是否有價值或意義,都要由人來評判與估價。因此,心即理的意義在于強調人的道德主體性、人的價值。
“良知”的價值在于揭示作為主體人的道德自覺。良知純正至善,先于經驗而不證自明,但又在感性經驗世界中展現或完成。人們依良知行事所注重的不是外在的目的,做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是良知本身驅動做善事,這就是良知的作用。
致良知中的知是知善惡的知,致指在事上磨練,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是行動中的良知,即知行合一。
王陽明講的行分兩個層面,其一,屬于感性或心理活動而非現實具體的實踐,即主動感知和對感知的加工。其二,他更注重現實具體層面上的知行合一,即實踐改造世界。
兩個層面的知行合一都落實到行上,說明道德修養(yǎng)只有通過道德實踐來完成,這是強調道德實踐的重要意義。
良知人人固有,與生俱來,良知之學也是大眾之學,使儒學從士大夫手中解放出來。這對開啟民智,提升普通百姓的道德素質、升華人格起到積極作用。
綜上所述,心即理肯定人的道德主體性,良知昭示著人的道德自覺,致良知與知行合一突顯道德實踐的作用,而吾性自足、人人皆可為圣人則體現在心性或道德意義上的平等與自由。
附:沉默是險
第一種是愚蠢的沉默,有疑問卻不去學習,不去探索,卻不去提出問題,疑而不問,閉而不辯,這叫自己騙自己,自己哄自己,這叫愚蠢的沉默,使得自己不能進步。
第二種是狡猾的沉默,和人與人交往過程中,通過不說話,沉默的方式去討好別人,裝老好人,這叫狡猾的沉默。
第三種是欺騙的沉默,就故作高深,騙別人,其實最后把自己騙了。
第四種最嚴重,默之賊,深知內情,卻裝糊涂,甚至反過來布置陷阱。在該說的時候不說,保持沉默,其它地方玩弄自己的小聰明,實則是大壞人。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