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忌非打即罵的教育
在很多家長的觀念中,教育就是教訓,就是打罵,不教不訓不成教育。教訓就是有錯誤時要罵要打。素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之說,雖則如此,從古至今真正能從棍棒底下成名成家的確實寥寥無幾。也許打罵教育是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從家長到學校都有用于懲戒孩子的戒尺。無論是違反族規(guī),家規(guī)還是學規(guī)都會受到懲罰的,雖然這種野蠻的教育方式早已被拋棄,但它的余毒仍然在少部分家長和老師中保留著,這種打罵教育在日益進步與和諧的現(xiàn)實社會中,無異于用軋鋼機去軋壓一棵小樹苗,樹苗壓直了,生命也就差不多給毀了。美國成功教育家卡耐基說過:“尖銳的批評非但不能改變事實,反而只能招致憤恨。”打人更是對人的自尊心與尊嚴的一種極大的傷害。采用打罵教育的家庭,父子之間的代溝是最深的,也不可能有兩代人之間的平和的溝通,沒有交流能有真正的教育嗎。打罵教育往往會造成兩種情形:怕挨打和打不怕,怕挨打的學生很膽小,沒有自信心,沒有勇敢精神,也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毅志力薄弱、立場不堅定,沒有那種敢想敢做的精神。成年后的人生態(tài)度是消極的被動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那種窩囊型的人。而打不怕的人則會變得固執(zhí)、蠻橫,性格易變、易怒,有一定的暴力傾向,容易沖動、心中的恨多于愛,說不定經常會搞一些破壞來發(fā)泄,與人缺少溝通,遇事簡單粗暴,成人后往往容易犯錯、犯法。 用棍子、鞋底、雞毛撣子、搓衣板作為教育工具的時代逐漸遠去,使用它們的人也日日稀少,但責罵孩子、指責孩子的比比皆是,
二忌過于嬌縱溺愛的教育
與打罵教育形成對比的是另一個極端現(xiàn)象,就是嬌縱孩子,把孩子變成王子、公主、甚至是祖宗。“嬌子不孝”是千古不變的至理名言。現(xiàn)在的孩子個個是掌上明珠,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六個人才有這么一個小精靈,放在手上怕拽著,含在口里怕化了,特別是老輩們更是寵得沒邊了,千方百計地親近他、寵他、護他、慣他。不許做父母的打他罵他,就是瞪眼睛都會受到老人的訓斥,全然把他看作了一個小皇帝,爺爺們甘心當孫子,慢慢地,什么人都要對他百依百順,他想怎樣就怎樣,不講一點禮貌,不懂一點謙讓,也沒有一點生活自理能力。洗臉、洗澡、洗衣服,整理書包、房間都由大人包了。稍不如意就撒潑、無理取鬧,長輩們采取的只有一個字“哄”,也難怪有人說那些沒事做或沒本事的人“回家哄孩子吧”。有時實在哄不住了就“唬”“壞人來了!”“耗子來了”“鬼怪來了!”等等,這不是在害孩子嘛!
孩子是王爺,是小祖宗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了,有句玩笑話概括很精辟:現(xiàn)在的飯桌上是老人有什么吃什么,年輕人是想什么做什么,小孩是沒什么要什么。不都是慣的嗎?
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除了刁蠻任性以外,就是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孩子生下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成天圍者轉,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會做。有報道說:有個別的孩子上初中了,連個雞蛋殼也不會剝,幾乎生活都不能自理。還有孩子讀到大學了,還得媽媽去陪讀,不然就無法照顧自己,連自己都不能照顧自己的人會是個有用的人才嗎?
我曾見過一個學生,是爸爸媽媽慣的,家里生了好幾個女兒,最后才有個孩子,真是掌上明珠,小學六年級時,早上都有媽媽洗臉、盛飯,沒洗臉就上學了那一定是媽媽不在家。人很聰明,但出奇的懶,還在讀小學就知道自己將來能頂職進城工作,讀書也只是報個到,這種懶漢加文盲的人會有好結果嗎?班組一優(yōu)化他就成了多余的人了,結果在監(jiān)獄里呆了六年。
也許洗臉、洗衣服是很容易學會的,但人的能力、素質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形成的。是從小,從洗一條手絹、一雙襪子開始,一點點培養(yǎng)出來的自理能力。如果一個人從幼兒園到大學僅僅是學習上的優(yōu)秀,能力低下,走出學校后也是個殘次品。
記住:愛,有時就是害!愛孩子動物也會,有時我們人類還不如動物,動物們在離開媽媽之前,它的媽媽會教它許多生存的本領的。否則,在弱肉強食的自然界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三忌任意貶低孩子
什么“你不行”“你無能”“你不好”“你很蠢”“笨蛋”“傻瓜”....等等否定詞隨口而出。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兒童對自己的評價大多來源于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如果周圍人給他的評價是積極的、肯定的,那么他就覺得自己能行,反之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在心理上有自卑感、無能感,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想法。”
如果說你的孩子是一艘正在遠航的輪船的話,那么你的這些貶損的話無異于吹向他的逆風,打向他的當頭浪,很容易使他們停滯或擱淺。這些話更是消磨他們的意志、毅力、勇氣的最有效的毒劑,現(xiàn)實中沒有過家長想要達到這種效果。為什么會這樣呢?一是很多家長情急失智,甚至是措手無策,二是有的家長是想采取激勵的方式。無論是哪種方式都不可取的,對越小的孩子越有害,欲速則不達!
只要看過體育比賽的人都知道,爭奪最激烈最關鍵的時候,運動員需要大家的鼓勵聲,如果你用“你不行”“你無能”來代替“加油”聲,我想,再驃悍的個人或團隊也會真的變成熊包的。何況你的孩子是那樣的沒有社會經驗和人生閱歷,也沒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更需要的是鼓勵、安慰的話,如果你不會說安慰的話,最好的方式就是什么也別急于說著,絕不要說那些打擊他的話,一個人沒了信心沒了勇氣,就真的什么也沒有了啊,賞識教育倡導者周宏有句話再恰當不過了:“即使是全世界的人都看不起你的孩子,你也要為他感到自豪感到驕傲,為他加油、鼓勁。”
家長也可以設身處地想一想,當你處于領先地位失敗、失意的時候,得到的是一片埋怨、奚落聲,你會是一種什么心境呢?
四忌期望值太高
人生就是爬坡,期望值太高就是要求他爬的坡太陡。當然,這世界無論多么陡峭的坡或懸崖都有人能爬上去,但也無論多平坦的路都有人摔倒啊,一個剛剛學會走路的人,你要他一步登上臺階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在他面前鋪一條長長的斜道,他是完全可以登上臺階的,誰又能說現(xiàn)在只能走近似仟的人將來不能登上珠峰呢?人的進步與提高就是如此,要求太高了,他做不到,也不情愿去做,逼急了就會產生抵觸情緒。要求太高只能使他望而卻步。要想他達到你的期望,就只有先縮小你的期望值,讓他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取得一些成功,讓他在成功的喜悅中產生激情,他有了成就感也就有了信心,才會取得更大的成功。成就感就是人能取得進步的真正動力。成功有大小,嬰孩邁出第一步就是成功,第二步同樣是成功,是對第一步的鞏固和發(fā)展。那時帶給你的是多大的喜悅呢!如果你一直用這種賞心悅目的心態(tài)去看待孩子的每一個大大小小的成功,那他就可以一往無前地取得無數(shù)個更大的成功。
周宏老師在他的《如何賞識你的孩子》一書中講述過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父親得知他女兒一次考試只有17分的時候,給他女兒的目標是追上她前面一名考試只有21分的同學,女兒很有信心,也很努力,結果期末考出了78分的成績,如果當初就定出度這么高的目標,以她女兒當時的信心是無論如何達不到的。無論你的孩子處于什么程度,讓他找到成就感才是騰飛的導火索。
很多家長就是因為一開始就期望值過高,而覺得孩子一無是處,一無所長。有時想鼓勵一下、贊美一下,都找不到點。孩子也沒有成功的感覺,很快就會失去興趣,喪失勇氣,從而厭學、怕學,學習就成了一件痛苦的事。在學習中找不到成就感,沒有樂趣,他就可以在別的方面去體驗成功的感覺,比如:打游戲、上網、搞點惡作劇什么的。越感到刺激越是上隱,越陷越深,這時你要把他拽回來就很難了。
假如你覺得孩子沒有取得過令你滿意的成績的話,那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你!你不妨把你的期望值放低、再放低,比如一次作業(yè)、一道題,哪怕是一個字寫得好,你都應該鼓勵他、贊美他,使他有成就感,有激情。激情和勇氣是孩子克服困難、戰(zhàn)勝失敗的最大動力
五忌打擊孩子的成績和積極性
有的孩子取得了成功,有些眉飛色舞,甚至得意洋洋.其實孩子有了成績,想引起別人注意,覺得自己具有重要性.這也是人之常情,可我們很多家長生怕孩子驕傲自滿,往往潑一漂冷水,甚至不拿正眼看待還字的成績.孩子有80 分了 ,會說你怎么不打90分啊 等有了90分時 你又有更高的要求了,無視他的進步.這樣以來,就使得他沒有了成就感,也沒有取得成績的愉悅感,也就不會有取得更大進步的激情了,所以有的孩子有時即算是取得了進步或者成功內心依然是痛苦的.其實分數(shù)不能說明一切的,有時題目的難易、深淺和知識面的寬窄。考試與考試之間、科目與科目之間是沒有可比性的。有時很努力了可分數(shù)反而下降了。就不能看作是一無是處。
學校教育無論怎樣改革,還是無法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子,分數(shù)就是硬道理,可有的孩子在分數(shù)面前也許是無能的,可在其他方面卻很強,好奇、好動、愛思索、動手能力強,如果作為家長也一味地盯著分數(shù),就有可能毀了他的一生,愛迪生就是明證,他上學不久就被老師送出了校門,幸虧他有一位偉大的母親極大地保護了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即使你的孩子有時做錯了事,也不要一概否認,有時并不是單純的惡作劇,或是好奇心的驅使,或是好心辦壞事,作為家長應該一分為二地區(qū)別對待,幫助孩子認清后果,提高明辨明是非的能力,一味否定,說不定又一個愛迪生毀在你手里。
六忌盲目攀比
小孩子比吃穿,大人比排場、比小孩的分數(shù)。其實無論比什么都沒有任何意義的。
小孩子比吃穿,也一定程度與家長有關,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但貧富差距更大了,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在虛榮心的驅使下,很容易產生攀比的心理。好的有更好的,貴的有更貴的,你的鞋子是300百元的,我的就要500元的,次數(shù)多了,孩子的滿足感、成就感就不會在學習上了,而會轉移到物質享受上了。這樣的弊端有三:一是養(yǎng)成了孩子好虛榮的攀比心理,促成他們貪圖物質享受,從而缺乏進取心,更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吃苦耐勞、勇敢進取的精神,長此一往,就會造成百分之百的“紈绔子弟”。“坐吃山空”“富不出三代”之說,往往是祖輩們創(chuàng)業(yè)時的吃苦精神不能得以傳承。二是太好的物質條件也往往容易引起壞人的注意。那些在攀比中失敗而又家境不很富裕的孩子走入社會后,一旦變壞,他們就會去勒索、搶劫、甚至綁架那些有錢人家的孩子。這不是沒有先例的。其三,學校的學生很容易形成這樣幾大群:以成績優(yōu)秀的為一群,以有錢子弟為一群,以搗蛋型為一群,前一群不用擔心,后兩群都有走向犯罪的邊緣,有錢子弟在學校也經常拿錢來擺平一些事情,比如作業(yè)、衛(wèi)生值日、或犯事后找人代過等。
第二種攀比是比分數(shù),如果說前一種是明比,后一種就是暗比了,從出生到上大學,這種攀無處不在。為了孩子的分數(shù),家長們可是煞費苦心了,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yè),首先是擇校,不管是有錢還是沒錢,都想讓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到最好的班。不管適合不適合孩子,也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似乎進了名校、名班,遇到了名師就如同上大學有了保險,于是就削尖腦袋進名校。分數(shù)不夠找關系,關系不夠用錢補,一萬兩萬,三萬五萬在所不惜,其次是讓孩子參加各種二次培訓班、補習班,有的孩子要參加2、3個培訓班。從開學到放學,從寒假到暑假。再就是請家教,補了語文、補數(shù)學、補了數(shù)學補外語,補得孩子們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都沒有,使他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自我,成了一部永不停歇的學習機器。
七忌批評雪上加霜或四面楚歌
在學校里,經常有學生犯了錯誤,特別是差生,常常被帶到辦公室進行個別教育,學生一旦到了辦公室,其他老師很有可能把他發(fā)現(xiàn)該生的所有錯誤問題缺點一一道來,學生一下成了眾矣之的,教育成了批斗會??突f過:“尖銳的批評,不但不會改變事實,反而招致憤恨。”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把學生推向更加錯誤的極端。
也有老師會通過電話或家長會把學生的“惡劣行為”鄭重其事的告訴家長,讓家長共同教育。老師告狀了,孩子遭殃了,有的全家齊上陣,輪番指責、埋怨,重的還要挨打受罰。這樣一來,在孩子看來,覺得誰都不認為他是好孩子,一點自信心都沒有,有人說:“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兒童對自己的評價大多來源于周圍人對他的評價,如果周圍人給乳的評價是積極的、肯定的,那他就會覺得自己能行,反之孩子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從而在心理上有自卑感、無能感,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想法。”
也有另一種形式:孩子犯了錯誤,爸爸喊打、媽媽喊罵,爺爺奶奶護短,教育沒有合力,造成孩子無所適從。
八忌過度的物質引誘
家里物質條件優(yōu)越,絕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太好的物質條件,很容易使孩子失去珍惜勞動成果的品質。很多家長把給錢當作了一種教育方式,適當?shù)奈镔|獎勵對對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過于依賴物質手段,有時會事得其反。
有的為了獎勵孩子動輒幾元、幾十元、幾百元甚至幾千元或以金銀首飾、手機電腦予以承諾。在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他們更需要的是我們的鼓勵,激發(fā)他們的勇氣和斗志,在取得成績時更需要我們的贊美。
九忌約束太多太緊
一粒種子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必然經歷過風霜雪雨的洗禮,它必須有它生長必要的空間和環(huán)境,
十忌家長說話不算數(sh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