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點與單子之異
華柱 濟舟
前面已經(jīng)說明原點與古希臘原子論的區(qū)別??偨Y有三:一是空間與原點不是對立關系,而原子論兩者截然對立;二是原點數(shù)量有限且守恒,而原子論中原子數(shù)量無限;原點頓生頓滅,閃現(xiàn)聚合,表達出復雜的結構關系,而原子論中原子是可連續(xù)運動的。共同之處是:原點與原子論的原子作為物質基元,均是不可分元。
本文重點比較與單子論的差異。《單子論》是萊布尼茲的理論,通過比較原點與單子的不同之處,以進一步理解原點。我們先引用萊布尼茲的單子論,再比較與之相應的“原點論”。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第476頁——493頁錄入萊布尼茲《單子論》全文。《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出版。下面引用的部分用楷體標明,均出自本書。)
1.我們這里要說的單子不是別的,只是一種組成諸多復合物的單純實體,單純,就是沒有部分的意思。(原著第1條)
在沒有部分的地方,是不可能有廣袤、形狀、可分性的。這些單子就是自然的真正原子,總之,就是事物的原素。(原著第3條)
而原點是無形態(tài)的相變,是整體的自否表達,點與點內空間本就是一。原點也沒有部分,但是有形狀——球體。原點不是像單子一樣“占有”空間,而本就是無形空間的變易。
萊布尼茲認為沒有部分就必定沒有形狀,也混淆了思維分割與物理分割的區(qū)別,作為物質基元,沒有內部結構,不是由離散的元素、部分去組成,天然的不可分割,是一個連續(xù)的元素1,是一個不可分的小整體,但是并非不能在思維中再分。萊布尼茲則認為物理不可分,心理上也就不可分,可分就有部分,無部分就無形狀,因此其推論的前提就是錯誤的。
由于認為單子沒有形狀,于是進而認為單子是單純的精神實體。而原點是全體自由改變的否定表達,其否定意義就是規(guī)定意義,規(guī)定意義必體現(xiàn)出界限、形體。規(guī)定意義是界限、形體的本質,也是全體當下否定的目的、結果。目的、結果只有一個,也必不可分。
對于原點來說,我們更愿意用“集合”一詞來描述原點不斷更新集合成物的動態(tài)美,而不用具有靜態(tài)感的“復合”。原點集合成物,物體作為一個小整體看,其內部的原點就是不連續(xù)的,有之間的空間,就像宏觀的物與物之間,然而,這個物依然具有一定的空間范圍,與其之外有界限。
只是萊布尼茲在其第65條說法令人費解,似乎前后矛盾——
自然的創(chuàng)造主之能夠行使這種神圣而且無限神奇的技巧,是因為物質的每一部分不僅如古人所承認的那樣無限可分,而且實際上被無限地再分割,部分更分為部分,這些小部分中的每一個都有其固有的運動,否則便不可能說物質的每個部分都能表象宇宙了。(原著第65條)
物質是復合物,是多個單子的組合,分到單子即不可再分,豈能“實際上被無限地再分割”?每一小部分都有固有的運動,則小部分能自因自主。而原點的“運動”是無限全體對其的更新,原點是頓成的不動點,更新點與原來的點是兩個不同的原點。
2. 也根本不用害怕它們會分解,根本就不能設想一個單純的實體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消滅。(原著第4條)
根據(jù)同樣的理由,也根本不能設想一個單純的實體可以用什么方式自然地產(chǎn)生,因為它是不能通過組合形成的。(原著第5條)
因此可以說,單子是只能突然產(chǎn)生、突然消失的,這就是說,它們只能通過創(chuàng)造而產(chǎn)生、通過毀滅而消失,至于復合物則是通過部分而產(chǎn)生或消失的。(原著第6條)
萊布尼茲沒有明確提出單子“頓生頓滅”,“突然產(chǎn)生、突然消失”應該有這個意思。確實,沒有部分的基元不能“分解”,也不能“通過組合形成”。上述三條表現(xiàn)的單子特點與原點是一致的。只是萊布尼茲后面又認為單子可以連續(xù)變化,就有點前后矛盾了。
究其原因,是沒有想到最為關鍵的“更新”路徑。
萊布尼茨說:“自然從來不飛躍”,指的應該是自然的宏觀事物變化具有一脈相承的連續(xù)性,否則就否認了單子的“頓生頓滅”。
3.同樣情形,由于單純實體的數(shù)量無限多,也就好像有無限多的不同的宇宙,然而這些不同的宇宙乃是唯一宇宙依據(jù)每一個單子的各種不同觀點而產(chǎn)生的種種景觀。(原著第57條)
而原點數(shù)量在當下是有限的,在時間中是無限生成下去的,具體個體(具體意義)是有生有滅的,生滅耦合讓原點當下的數(shù)量是守恒的。宇宙全體無限,但并不能由此去推出宇宙中的具體物質是無限的,全體與具體不是一個層次的概念,不能混淆。宇宙中的物體在當下必是有限的——可數(shù)的有限。否則是荒謬的,具體物體當下怎么可能沒有具體數(shù)量呢?又怎么可能有無限的數(shù)量呢?說事物的無限多樣性是放在無限的時間中說的,因為宇宙整體無規(guī)定,自由改變不住,必然不斷地表達出無限的可能性——無限的多樣性。
認為當下事物一定是無限的,又混淆了實無限和潛無限。
4. 然而,單子一定要有某種性質,否則它們就根本不是存在的東西了。單純的實體之間如果沒有性質上的差別,那就沒有辦法察知事物中的任何變化,因為復合物中的東西只能來自單純的組成部分,而單子沒有性質就會彼此區(qū)別不開來,因為它們之間本來沒有量的差別。(原著第8條)
而且,每一個單子必須與任何一個別的單子不同,因為自然界絕沒有兩個東西完全一樣,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種內在的、基于固有本質的差別來。(原著第9條)
但是除了變化的本原以外,還要有一個變化者的細節(jié),這個細節(jié),可以說,造成了各個單純實體的特異性和多樣性。(原著第12條)
這個細節(jié)應當包含著單元或單純物里面的繁多性。因為既然一切自然變化都是逐漸的,就有的東西變,有的東西不變;因此在單純的實體中一定要有多方面的牽涉和關系,雖然它并沒有部分。(原著第13條)
萊布尼茲想用單子的差異性來解釋萬物豐富的“樣式”。單子因為沒有量的差別,就必然具有性質的差別,這種差別不是“基于固有本質的差別”。
伊壁鳩魯用原子有數(shù)不清的形狀的差異來解釋復合物的差異。“此外,不可分的堅固物體(復合物由它們產(chǎn)生,也分解成它們)在形狀方面還有數(shù)不清的差別,因為這么豐富的事物絕不能來自原子的數(shù)目有限的形狀。因此每一形狀的原子數(shù)目都是完全無限的,但是它們形狀的差別卻不是完全無限,而只是數(shù)不清。”[1]
而所有的原點基本性質如大小、形狀、壽命完全一樣,我們從這個角度上認為每一原點的不同:位置不同、代表的否定意義不同。萊布尼茲認為的“自然界中絕沒有兩個東西完全一樣”中的“東西”應該是指自然界中的宏觀物體,就像先哲說的“沒有兩片完全一樣的樹葉”。用宏觀的物體去比附、推論極微觀個體的性質,邏輯是站不住腳的。
“復合物中的東西只能來自單純的組成部分”,復合物的差異確實來自其集合內的部分,但并不是由于原素本身的差異,原點論解釋萬物的千差萬別,只是每一個集合體內部的原點數(shù)量、關系、結構的不同。
5.單子不會像自然事物通過各部分的組合、分解而產(chǎn)生、消滅,只能通過創(chuàng)造和毀滅而產(chǎn)生和消滅,所以單子永恒存在。
而原點依次頓生,頓滅,具有一致的壽命,作為物質基元,最基本的具體個體,也不能通過組合、分解而產(chǎn)生,而消滅,因為也是最單純的個體,沒有部分。單子只能出于“上帝”的創(chuàng)造和毀滅。原點的生、滅出于全體自身的否定表達,生是規(guī)定意義的生,滅是規(guī)定意義的滅,生是無形變易,滅是平復于無形。沒有永恒存在的個體。
6.我們可以把一切單純實體或創(chuàng)造出來的單子命名為“隱德來?!?,因為它們自身之內具有一定的完滿性,有一種自足性使它們成為它們的內在活動的源泉,也可以使它們成為“無形體”的自動機。(原著第18條)
隱德來希是希臘語或拉丁語的音譯,意為“完全實現(xiàn)”,是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用語,隱德來希作為一切事物追求的終極目的,既是最完全的實現(xiàn),又是最原始的動力,是整個世界的神,是推動整個世界的“第一推動者”。萊布尼茲以這一用語表示單子的能動力量,它是靈魂,可以使單子成為“自動機”。我們認為完滿性和自足性只有自因的存在才具有。第18條表示萊布尼茲認為單子是自因的。
原點的生滅更新是全體的表達,力量來自全體,有限有規(guī)定。能自由、自主、自在、自因的只能是無限全體,有限的事物沒有自因,不能自因自決定。
如果每一單子能自因,單子就是一個獨立自存自在的實體,單子間怎么能互聯(lián)系?單子還有“之間”嗎?自因、自生的單子如何統(tǒng)一組合成事物?能自主的主體一定是終極實體,只有終極實體才能自主。
原點,只是代表否定意義不同而已。點與點的聯(lián)系是整體自身內的聯(lián)系,表達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整體自否定。
萊布尼茲認為,一切單純的實體和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單子都可以稱為“靈魂”,因為單子具有知覺和欲望,單子就是在欲望的推動下從一種知覺向另一種知覺的變化。但是,既然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就不可能自主自因。
萊布尼茲將一個單子之外的單子、整體,全部當作了“之外”,所以他說“外部原因”是排除這個單子之外一切的事物,包括整體。(不知萊布尼茨的整體是所有單子的整體,還是所有單子再加上單子之間的空間的整體)。而原點之外依然是全體自身的內部,原點是整體生成,生成后屬于整體的部分,整體不屬于原點的“之外”,原點存在和變化的原因就在整體。
7.這種一切事物對每一事物的聯(lián)系或適應,以及每一事物對一切事物的聯(lián)系或適應,使每一個單純實體具有表現(xiàn)其他一切事物的關系,并且使它因而成為宇宙的一面永恒的活的鏡子。(原著第56條)
形體既然附屬于一個單子,而這個單子乃是它的“隱德來希”或靈魂,所以它與“隱德來?!币黄饦嫵伤^生物,與靈魂一起構成所謂動物。一個生物或動物的形體永遠是有機的,因為每一個單子既是一面以各自方式反映宇宙的鏡子,而宇宙又是被規(guī)范在一種完滿的秩序中,所以在表象中,亦即在靈魂的知覺中,應當也有一種秩序。因此在形體中也應當有一種秩序,而宇宙是隨著形體而被表象于靈魂中的。(原著第63條)
這些原則給予我一種方法,來自然地說明靈魂與形體的結合或一致。靈魂遵守它自身的規(guī)律,形體也遵守它自身的規(guī)律,它們的結合或一致,是由于一切實體之間的預定的和諧,因為一切實體都是同一宇宙的表象。(原著第78條)
單子是自因的自動機,且相互之間沒有物理影響,所以任何單子發(fā)展變化都可能破壞整個宇宙連續(xù)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萊布尼茲提出了“預定和諧論”,上帝在創(chuàng)造每一個單子時,已預見了一切單子的全部發(fā)展情況,即安排了各個單子作相應的變化發(fā)展,因而全部單子的變化發(fā)展自然而然,和諧一致,這樣用預定和諧來說明單子所組成的宇宙的和諧一致。
而原點的和諧一致來自于全體自身設立了一個規(guī)范,以之規(guī)范自身的變化發(fā)展,所以自身的改變具有一致性,而所生成的具體物也就具有了和諧一致,也就是全體自身的所有具體內容的和諧一致。
原點性質自律守恒、數(shù)量生滅耦合后守恒,既是和諧一致的典型表現(xiàn),也是根本表現(xiàn),所有的守恒一致離開性質守恒和數(shù)量守恒在本書的理論中無從談起。
8.我還認為毫無疑問,一切創(chuàng)造出來的東西都有變化,因此創(chuàng)造出來的單子也是這樣,因而這種變化在每個單子里都是連續(xù)的。(原著第10條)
既然一個單純實體的任何現(xiàn)在狀態(tài)都自然地是它以前狀態(tài)的后果,那么,現(xiàn)在中就包孕了未來。(原著第22條)
這兩條表明萊布尼茲認為單子是產(chǎn)生后是可以連續(xù)變化的,而且狀態(tài)可以影響未來狀態(tài)。
而原點的變化是頓變。一次變化就是一次規(guī)定性的表達,生、滅、更新都是無過程。原點是物理上不可分的基元1,點內連續(xù)、無限,是無過程而完成的小實無限。如果生滅有過程,就帶來無限連續(xù)的時間。
原點具有壽命,其看似連續(xù)的變化實際是斷續(xù)的,是每一次更新,造成意義的延續(xù)。
以上是原點與單子主要之異。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萊布尼茲的單子論一旦涉及“上帝”,就顯得前后邏輯不一致了。如單子自因的論述。前面是無形體的自動機,可又說上帝是最高的單子,“只有上帝是原始的統(tǒng)一的或者最初的單純實體,一切創(chuàng)造出來的或派生的單子都是它的產(chǎn)物,是憑借神性的一剎那的連續(xù)閃耀而產(chǎn)生的。神性是受到創(chuàng)造物的容受性的限制,對于創(chuàng)造物來說,有限乃是它的本質。”這就前后矛盾了。
萊布尼茨認為,“單子并沒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戶”(原著第7條),每一個單子是自身封閉、彼此孤立的,單子之間也沒有物理的相互作用。如何解釋物體之間存在的聯(lián)系作用的現(xiàn)象呢?于是又說在單純的實體中,單子之間的相互影響只是通過上帝為中介。請看以下兩條:
但是在單純的實體中,只有一個單子對另一個單子所發(fā)生的理想的影響,它只是通過上帝為中介,才能產(chǎn)生它的效果,因為在上帝的觀念中,一個單子有理由要求上帝在萬物發(fā)端之際規(guī)范其他單子時注意到它,因為一個單子既然不能對另一單子的內部發(fā)生一種物理的影響,那只有靠這種辦法,一個單子才能為另一個單子所依賴。(原著第51條)
此外我們還看到,在我方才所說的話中,有一些先天理由說明何以事物不能是別樣,因為上帝在規(guī)范全體時注意到了每一部分,特別注意到每一個單子。(原著第60條)
一切單子共同起源于最高的單子——上帝,所以單子與現(xiàn)實世界,與別的單子發(fā)生“理想的影響”。上帝在創(chuàng)造單子時,也規(guī)定它們存在于一定的秩序之中。
如果將萊布尼茲的上帝理解為全體,理解為“一”,再看看原點與單子將會發(fā)現(xiàn)有趣的意思。
原點本質是全體的規(guī)定意義,是全體的現(xiàn)實意義的具體的、部分的內容,原點之間的聯(lián)系同樣是全體自身否定具體之間靜止存在而造成的聯(lián)系。而單子,按萊布尼茲的說法,是上帝的理念,上帝的規(guī)定,單子之間是上帝施加的聯(lián)系。
全體是沒有任何規(guī)定性,沒有任何限制的,沒有任何存在的前提的,是完全自因、自主、自由的,而這正是萊布尼茨認為上帝的本性。
一切具體意義都是全體的現(xiàn)實內容,構成全體相態(tài)的現(xiàn)實意義,當然自在自知,整體的生成變化也不需要思議。而上帝仿佛人格化,全知全能,注意到一切單子的需要。且“上帝在同一瞬間理解所有事物,他的知識不是一種占有,同時也不推理或邏輯的。”[2]從這段話分析,其認為的上帝的思維應該是“直覺式”,那上帝的推動也應該是無過程的頓變。
從第一個原點生成,引起相變,引發(fā)不對稱,引爆原點生滅,原點不斷涌現(xiàn),以宏觀的時間觀,仿佛連續(xù)剎那閃現(xiàn),萊布尼茲認為單子正是神性的一剎那的連續(xù)閃耀而產(chǎn)生的。
附錄:
按康德通過對認識現(xiàn)象的分析,產(chǎn)生一個完滿無限、自在自由、無條件存在的“上帝”,極有可能是高智慧生命人類所具有的先天理性能力。理性出于其自然傾向,不能滿足停止于那些相對有條件的東西,總是追求絕對的無條件的東西,會有超出于經(jīng)驗的運用并形成純粹理性的概念。下面引用兩段話:
“理性主要是邏輯推理的能力,它不僅指引人由前提到結論、有原因到結果進行由上(普遍)到下(特殊)的演繹推理,而且還倒過來由下向上追溯,直到最大的前提、最終的原因。從純粹邏輯的觀點看,對于整個演繹系統(tǒng)來說,最大的前提或最終的原因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們是全部演繹系統(tǒng)的出發(fā)點。用康德的話來說,經(jīng)驗的判斷都是受某種條件限制的,而能夠作為最大前提和最終原因的純粹理性判斷,則將一切條件羅列出來,即提出了適合一切條件的普遍判斷。適合一切條件也就是不受任何條件限制,因而就是無條件限制的判斷。”[3]
“每一事件都必有原因,但原因的鏈條不可能無限,所以萬物必有第一因,這第一因即上帝?!?a target="_blank" >[4]
全體自生自因,沒有任何先決條件、外在依賴,無規(guī)定,所以能蘊含一切規(guī)定,無限制,所以可以表達一切規(guī)定限制的意義。在前幾節(jié)我們已經(jīng)論述,無限無規(guī)定的全體是不可測量,超越一切具體感知的。是否,人們追本溯源,認為必須存在一個自因自由、沒有任何依賴的本體,將之神化為“上帝”?因為不可測不可感,以為無限神秘,而無限敬畏,將之名為“上帝”?
“神即自然”,斯賓諾莎很早旗幟鮮明地亮出觀點。其在《倫理學》中用幾何定理式的推論,認為既然實體只有一個,所以宇宙只有自然一個實體。既然宇宙就自然一個實體,那么自然以外不存在一個獨立的神。自然作為整體,是自因的,是萬物存在的原因。神也是自因,也是萬物存在的原因,所以神即自然,自然即神。
早期的物理學家們堅信簡潔而和諧的自然規(guī)律的存在就是上帝智慧的顯現(xiàn),上帝是按照“邏各斯”創(chuàng)造了這個宇宙,上帝是物理學的最后因。“我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所看到的所有各種自然事物,只能發(fā)源于一個必然存在的上帝的思想和意志之中。”[5] 而后來的科學家們心目中的上帝則多為大自然本身,眾所周知,代表人物便是愛因斯坦。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轉變是?如果將牛頓、萊布尼茨的上帝“置換”為愛因斯坦的上帝——大自然(最全整體)會如何?不就是在說整體是所有具體事物的最后因嗎?而且“最后因”不可測度、不可感知嗎?
[1] 《西方哲學原著選讀》,第161頁。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出版。
[2] 《西方哲學史》中冊,第545頁,羅素著,吉林大學出版社。
[3] 《本體論研究》,俞宣孟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306頁。
[4] 《上帝與新物理學》,保羅.戴維斯著,徐培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44頁。
[5] 《牛頓自然哲學著作選》,H·S·塞耶編,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70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