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某,28歲,2005年12月5日初診。妊娠2個月,近20天于進食后5-6分鐘便出現(xiàn)惡心,嘔吐涎沫、食物及血液,嘔吐時食管疼痛,口淡不欲食,涎冷,喜熱食,不欲飲,矢氣多,大便正常,寐差,精神萎靡。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細。治法:溫胃清肝,止嘔。方劑:附子瀉心湯加味。淡附片、桂枝、炙甘草各6克,制大黃4克,炒黃芩、干姜各5克,黃連2克,半夏12克。3劑。
12月10日復診:嘔血已經(jīng)消失,胃脘冷,舌脈如上。治法:溫胃止嘔。方劑:理中湯加味。黨參12克,炒白術10克,干姜、炙甘草、淡附片各6克,半夏15克,吳茱萸4克。3劑。
12月16日三診:服藥期間,胃脘轉(zhuǎn)暖,嘔吐消失,自行停藥。昨天又發(fā)生嘔吐血液,量較多。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細。中藥守12月5日方加吳茱萸3克。3劑。
12月19日四診:嘔血已經(jīng)消失,惡心,進食5分鐘即嘔吐食物,暖氣,口淡涎冷,喜熱飲,飲入上腹部即鳴響不斷。舌尖略紅、苔薄白,脈細滑。治法:溫胃清肝,散寒逐飲。方劑:生姜瀉心湯加味。生姜10片,半夏、黨參各12克,炒黃芩3克,黃連2克,干姜、淡附片、炙甘草各6克,大棗6個,吳茱萸、砂仁(沖)各5克。4劑。
12月23日五診:惡心嘔吐、涎冷、上腹部鳴響均消失,噯氣,多飲,飲入亦舒,大便結,每日1次,精神已經(jīng)恢復正常。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細。治法:溫胃健脾利水。方劑:豬苓散合橘皮湯加味。豬苓、白術、茯苓、陳皮各12克,生姜5片,吳茱萸5克,淡附片6克。3劑。
12月29日六診:惡阻、涎冷、腹鳴均除,胃納可,精神佳。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脈細。改用香砂養(yǎng)胃丸口服調(diào)理而愈。[浙江中醫(yī)雜志,2007,42(6):319]《仲景病案學》
論:妊娠惡阻,就是孕吐,為什么叫惡阻。產(chǎn)后惡露不盡,那個才叫惡阻,這個孕吐,是胎之初始,氣血凝蹇,不復流溢,則木氣旺而土氣虛,所以胃氣上逆。肝木主血,血行則肝氣疏,血不行則肝氣旺,胎之初結,則血聚結胎,則木旺土虛,胃逆則為孕吐,絕不是惡阻。《金匱》卷二十,妊娠一,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內(nèi)當有此下證。妊娠六:妊娠,嘔吐不止,干姜人參半夏丸主之。兩條提綱都沒有說惡阻,這個惡阻之名,從何時何處而來也不知。
孕吐的正常治療,就是桂枝湯和干姜人參半夏丸這兩方。本條醫(yī)案,卻有變象。
惡心為膽木之逆,嘔吐涎沫,即是胃逆,相火上炎,津液涌沸,則沫生焉,譬猶湯沸而沫起也(吳茱萸湯條解)。此有胸膈上熱,而卻涎冷,又喜熱食,又是寒熱錯雜。脈細就是營血不行,木郁之象。瀉心湯,清上溫下,則嘔吐止。換方理中加四逆,后又吐血者,仍有上熱不除,還是中氣不降。生姜瀉心清,清熱和胃以降逆。之前有好多妊娠的醫(yī),也是各種方法,也能治愈。本條最后生姜瀉心湯,相比干姜半夏人參丸,就少三黃瀉熱。
辨證論治,單個的癥就好治,越是癥多,都組合起來了越是難辨。越是小方,越是好辨,如果病雜了,就更難辨了,因為病機有變。一旦出現(xiàn)系統(tǒng)性多癥組合,就更迷惑,若是能把組合癥一旦解開,有剪掉細枝末葉的功夫,那就是治病就厲害了。反復多學多用,只從方證入手,人人也能達到胡希恕的那樣爐火純青,隨心所欲的選方。
李某,女,21歲,孟縣秀水鎮(zhèn)北關村人。初診:2016年7月22日。主訴:胃脘痛5年?,F(xiàn)證:患者胃脘部隱痛5年余,近兩月來加重,嘈雜口干而苦,時有燒灼感,脘腹痞硬,腸鳴下利,素四肢不溫,畏寒,舌苔膩微黃,脈細。胃鏡示: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詢問患者多服奧美拉唑、蘭索拉唑等藥,只能暫時緩解,后又多服中藥效均不佳。
方證:附子瀉心湯加味。
處方:炮附子6g、黃連6g、黃芩10g、大黃6g、廣木香6g、肉豆蔻10g、炙甘草6g。10劑,每日1劑,水煎服。服完5劑時,腸鳴下利止。服藥10劑,腹已不痛,四肢轉(zhuǎn)溫。
體會:胃脘痛,時有燒灼感,嘈雜口干而苦,苔黃膩均為濕熱蘊結于胃,氣機阻滯,濕熱熏蒸,熱郁于內(nèi)。而腸鳴下利,四肢不溫,畏寒,脈細,又為陽氣虛衰所致。附子瀉心湯出于《傷寒論?辯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篇。本方是仲景五瀉心湯之一。原文指出:“心下溶,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方由大辛大熱的附子與大苦大寒的大黃、黃連、黃芩組成。寒熱并用,溫清兼施,以三黃清泄心下之熱,用附子溫腎助陽助一身之陽。方中干姜有理中之意,用木香、肉豆蔻以針對腸鳴下利之癥。
10劑服完病愈。(劉惠芬臨證實錄,門理章指導)《門氏中醫(yī)經(jīng)方傳承實錄》
論:有口干口苦,是少陽甲木不降,相火上逆,卻不是少陽病,也不是小柴胡湯。瀉心湯的幾個方證,都適用此理論,也包括心痞。
焦某某,女,7歲,2010年10月8日初診。其母代訴:幾乎每月都有口腔潰瘍,潰瘍主要分布在舌上、唇邊,經(jīng)常喂服維生素,可潰瘍反反復復??淘\:舌上、舌邊、口腔內(nèi)側(cè)、口唇邊均有潰瘍,潰瘍面黃白相間,疼痛,流涎,口臭,大便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中醫(yī)辨證:脾胃積熱證。治療原則:清熱解毒,通腑瀉火。治療方劑:瀉心湯加味
大黃6g,黃連10g,黃芩12g,梔子18g,桂枝6 g,附子5g。6劑,每日1劑,每劑分8次服。
二診:大便通暢,潰瘍疼痛好轉(zhuǎn),又以前方6劑治療。
三診:潰瘍已愈,又予前方6劑治療,以資鞏固療效。
按語:《圣濟總錄?小兒口瘡》指出本病病機:“小兒口瘡者,由氣血盛實,心脾蘊熱,熏發(fā)上焦,故口舌生瘡?!币话愣裕诏彶∥辉谛?、脾、胃、腎。因心開竅于舌,心脈通于舌上;脾開竅于口,脾絡通于口;腎脈循喉嚨連舌本;胃經(jīng)循頰絡齒齦。故而脾胃積熱,心經(jīng)伏火,腎陰不足、虛火上犯等皆能導致口舌生瘡。
此病證有口腔潰瘍,疼痛,口臭,大便干,舌紅、苔黃,脈數(shù),乃脾胃積熱,火熱上攻所致,以瀉心湯加味清熱解毒,通腑瀉火。方中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心胃之火;梔子清熱除燥,瀉火解毒;大黃瀉熱通便;桂枝、附子通陽氣,利熱邪散發(fā),兼制寒涼藥傷陽氣。方藥相互為用,以建其功。《王付經(jīng)方醫(yī)案》
論:怎么用這么多梔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