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陽市蜀河古鎮(zhèn)位于旬陽市太極山城以東53公里處,北倚巍巍秦嶺,南傍依依巴山。挾漢江而攜蜀河,東與仙河鎮(zhèn)、冷水鎮(zhèn)接壤,南與白河市毗鄰,西與棕溪鎮(zhèn)、關口鎮(zhèn)交界;北與雙河鎮(zhèn)相接。
古鎮(zhèn)始建于三國,晉時置縣,距今已近兩千年。古鎮(zhèn)中興于明代,繁榮于清朝,康熙乾隆時期到達鼎盛,有“八大字號”、“六十九家商鋪”鬧紅蜀河之說,成為顎、陜、川物資流通集散地,也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
蜀河為古蜀國所在地,漢時置縣,中興于明代,繁華于清朝中末,續(xù)寫的是漢江黃金水道上的傳奇,因其所處地域優(yōu)勢,便是鄂、陜、川三地物流交匯的重要中轉集散之地,物流的暢通,帶來文化的交融,各地商賈紛至沓來,修建會館,成為各地鄉(xiāng)黨們拉幫結派、傾聽鄉(xiāng)音的場所。
著名的有黃幫黃州館、陜幫三義廟、回幫清真寺、江西幫萬壽宮、武幫武昌館、船幫楊泗廟,還有本地幫的火神廟等,更有諸多井形的巷道編織著這里居民的幸福生活,于是古蜀河便逐漸發(fā)展成為漢江上游的商業(yè)重鎮(zhèn),有“小漢口”、“漢江小都會”的美譽。
黃州館
位于蜀河街后坡,坐西向東,背依山坡,南傍漢江,面向蜀河,俯瞰蜀河老街。自前向后作臺階式上升,分別建有門樓、樂樓、拜殿和正殿。建筑雖是分期造作,但以中軸線為基準,左右對稱,層次分明,風格統(tǒng)一諧調。黃州館為傳統(tǒng)宮殿式格局,并具有濃厚的南派建筑風格。全部殿宇均為清代磚木結構建筑,旖旎美觀,且不失莊重大方。
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4),正殿面闊11.65米,進深7.69米硬山式屋頂。左側山墻有石碑一通,記錄依次修建的經過,字跡清晰,保存完好。
下幾步臺階便是拜殿,其面闊與正殿相同,進深8.2米,檐柱高6.2米,中柱高8.3米,也是硬山式屋頂。正殿與拜殿之間右側封墻上嵌有三通石碑,記錄著修建黃州館捐贈善款的情況。
鳴盛樓
拜殿正對面是樂樓,樓為高臺建筑,形式為重檐樓閣,樓頂為歇山式屋頂。正脊正中鑲嵌瓷瓶,兩端安有鴟吻,岔脊上用灰泥作漢文裝飾,翹角作45度生起。樓上有金匾一幅,楷書“鳴盛樓”三字,字徑約70厘米,書法嚴謹俊逸,相傳為武昌一狀元手跡。
樂樓門枋刻有浮雕,天花板作八卦裝飾,兩側柱頂各有一只鳳凰木雕,栩栩如生。樂樓前臺沒有山墻,便于觀眾從正面、側面觀看演出。整個樂樓上下錯落有致,翼角重疊,構思巧妙,制作精巧。
楊泗廟
位于蜀河鎮(zhèn)古渡口上崖,坐西向東,北依山坡,據(jù)殘碑推斷,該廟建筑年代不晚于乾隆年間,其雖名為廟實為船幫會館,因其內供奉船工始祖楊四爺,故取名“楊泗廟”。
清初以來,商品經濟發(fā)展迅速,商貿流通發(fā)達。因蜀河是漢江上游重要交通要道,故成為陜南最大的物資集散地之一。南貨至此北上柞水直至西安,北貨至此裝船南下至老河口到武漢等地。水運極為興盛,船楫連接數(shù)里,日泊大小船只百余艘。于是船主和船工集資在蜀河口修建古雅壯觀的“楊泗廟”作為議事和來往聚會、休息場所。又因漢江灘多險急,各類船只到此停駐,至楊泗廟祭拜楊四爺以求來往平安,一帆風順。
楊泗廟正門兩側有青瓷嵌貼對聯(lián)一幅,上聯(lián)是“福德庇洵州,看廟宇巍峨,云飛雨卷巋屹立”;下聯(lián)為“威靈昭漢水,喜梯航順利,浪靜波平任遨游”。因楊泗廟是“船幫”乞求神佑之地,故其戲樓又名“明德樓”。每年六月初六,舉辦楊泗廟會,院內搭臺唱戲,上演漢劇等各種地方戲劇,熱鬧非凡。同時,又是當?shù)厝罕娢镔Y交流場所。
蜀河古鎮(zhèn)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蘊藏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更兼那獨特的地理風貌和巧奪天工的建筑藝術,讓人去一次就難以忘懷,還有那些獨具風味的大菜小吃,如具八葷八素的“八大件”,(據(jù)說是船幫菜系),麻辣燙酸菜面菜豆腐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