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兩門大炮的B1重型坦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法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個配備坦克的國家,對于這種能夠通過摧毀防御工事、火炮基地和使用強大的裝甲來突破敵方防線的武器一直都戀戀不忘,所以在一戰(zhàn)之后的1919年,法國陸軍技術部的埃司?。↗.E.Estienne)將軍提出一種坦克的計劃,并向各個設計廠商征集方案,這個計劃的最終產物就是曾經在二戰(zhàn)中以一輛坦克屠殺德國整個第8裝甲團旗下坦克車隊的斯通尼屠夫-法國CharB1/B1 Bis重型坦克。
代表法國二戰(zhàn)工業(yè)的巔峰
當年的法國在戰(zhàn)后本國配備的大部分坦克都是一戰(zhàn)時期的雷諾FT-17輕型坦克,當時的法國軍方計劃研發(fā)一種新型的坦克,用于替換掉法國當時正在服役的FT-17坦克。
這個計劃的定位非常大膽,當時計劃新型坦克的功能要替代的法國陸軍所配備的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相當于只需要通過一款坦克就能實現(xiàn)自行火炮和輕重型坦克的功能,并且新的坦克戰(zhàn)斗全重需要達到13噸,裝甲的厚度也不能少,至少得25MM以上。
在這個需求之下,法國軍方開始招標,包括FAMH海軍冶金公司、FCM地中海造船廠、迪勞內-貝利維爾和施奈德-雷諾公司這四家公司參與了競標。
最終施奈德-雷諾公司提交的兩臺樣車:SRA和SRB中的SRB樣車獲得軍方認可,并在最終的計劃中,將施奈德-雷諾公司的SRB樣車作為新型坦克的基礎,配備上FAMH公司設計樣車的懸掛裝置和驅動輪和FCM公司樣車的履帶,最終打造一款全新的戰(zhàn)斗坦克。
▲FAMH公司設計樣車
項目正式開始建造是在1925年3月,當時雷諾公司作為主承包商,其余的幾家公司作為提供勞務和零部件的分承包商,而整車的最終組裝在雷諾的工廠完成,在1929年1月雷諾公司完成了第一輛樣車的組裝工作,并經過進一步的測試和優(yōu)化之后開始正式量產服役。
不過當時在量產僅僅35輛B1型后,德國軍隊的規(guī)模和戰(zhàn)力不斷擴大,當時的法國也深感壓力,于是法國陸軍最高指揮部緊急命令 Char B1 坦克的生產商對這款剛剛量產的坦克進行升級,主要是對發(fā)動機和裝甲進行升級,這個升級的版本就是大家所熟知的Char B1 bis型坦克。
服役的Char B1重型坦克長6520 mm、寬2500 mm、高2790 mm、B1型的戰(zhàn)斗全重為28噸、Char B1 bis型戰(zhàn)斗全重為32噸。
坦克的整體布局很簡單,車體采用隔倉的結構,由兩個艙室組成,艙室之前使用防火隔板隔開,前面的艙室最前方是駕駛艙和底部火炮的位置,駕駛員充當炮手控制火炮的發(fā)射,而炮彈的裝填是通過位于駕駛員右邊火炮后側的裝彈手來裝填的。
除了這兩名成員之外,前部的艙室上部還有一個炮塔,炮塔內只能容納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坦克的車長,車長負責指揮戰(zhàn)斗和進行火炮的瞄準、發(fā)射以及裝彈的指揮,在炮塔的下方是一名機電員,主要負責坦克的電臺的正常工作,這基本上就是Char B1重型坦克的主要車組成員了。
坦克成員通過位于車體右側的艙門進出坦克,當然也可以從位于車體底部、炮塔尾部和發(fā)動機艙頂部的逃生艙口進出坦克。后部的艙室則是發(fā)動機和變速箱的位置,因為當年的引擎技術還不是很發(fā)達,因此動力系統(tǒng)占據了大量的后部空間。
在裝甲防御上,Char B1重型坦克的車體裝甲均是采用軋制均勻鋼裝甲,通過焊接或者是鉚接的方式進行安裝,駕駛艙采用整體鑄造工藝,裝甲厚度為48MM,采用傾斜45°角安裝的方式安裝。
駕駛艙通過鉚接的方式與其他的車體結構連接,整體暴露面積也不是很大,所以駕駛艙的這個位置受彈的概率不是很高,危險性相對來說小一點。
其側面的裝甲厚度為60mm、后部的裝甲厚度為50mm、底部和頂部裝甲厚度均是20mm,可以說其防護能力在當時問世的時候是最強大的,在當年德國的二號三號坦克以及四號坦克配備的坦克炮根本擊穿不了Char B1重型坦克的裝甲,可以說是二戰(zhàn)初期防護力最強的坦克。
在當時其正面裝甲除了德國的88毫米高射炮外,地面上沒有任何火炮能夠順利擊穿正面最厚裝甲。在后來德國的裝備升級之后,法國Char B1重型坦克升級成Char B1Bi型,對裝甲進行了升級,將正面裝甲的厚度提升到60MM,防護能力又得到大量的提升。
炮塔的防御上,Char B1重型坦克的炮塔采用整體鑄造的炮塔,早期的炮塔為APX1型炮塔,后來的Char B1bis 型升級為APX 4型。
這個炮塔的重量達到了2.57噸,四周的裝甲厚度均為 55 毫米,只有頂部裝甲為20MM,炮塔的前部是一門34倍口徑的SA35型47毫米火炮,火炮使用炮盾加強,所以炮塔的正面防護能力也非常強大了。
炮塔采用由電動或手動的方式控制旋轉,在使用電動控制旋轉時,其旋轉速度大約是10°/s,而使用手動的時候則相對來說慢一點,熟練的士兵可以實現(xiàn)6°/s。
武器系統(tǒng)方面,在炮塔上配備的47毫米火炮性能非常出色,無論是威力還是精度上在當時都優(yōu)于同期的德國坦克,在發(fā)射Mle1935型穿甲彈的時候,可以在100米的距離擊穿58MM厚度的垂直裝甲,對于當時的德軍坦克來說,被這門火炮擊毀基本上是輕而易舉的。
除此之外,在駕駛室的右邊還有一門ABS SA35 75毫米榴彈炮,跟炮塔的火炮形成一車兩炮的布局,這門炮主要是用于對付步兵和低矮的碉堡使用。
其俯仰角度為-15~ + 25度,主要發(fā)射Mle1915型高爆榴彈和Mle1910型穿甲彈,在發(fā)射穿甲彈的時候可以在400M的距離上以30°入射角擊穿40MM厚的裝甲,而發(fā)射榴彈的時候,可以在800米的距離上以入射傾角30°擊穿30 毫米厚的均制裝甲。
在炮塔和75毫米榴彈炮的左側還有倆挺7.5MMReibel機槍,用于前部和后部的防御使用。
其下部榴彈炮備彈74發(fā),其中榴彈67發(fā)、穿甲彈7發(fā),炮塔火炮備彈50發(fā),機槍備彈4800發(fā),彈藥儲存在車體后艙側面的彈藥庫中,由裝彈手進行裝填。
在發(fā)射的時候有一個問題,因為炮塔的47毫米火炮偏右,所以在開火的時候,所產生的后坐力會讓Char B1重型坦克的炮塔向右轉動。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設計師為了保持炮塔火炮連續(xù)射擊時的精度和穩(wěn)定性,在炮塔內安裝了一個炮塔鎖定裝置,在準備射擊之前,車長需要將炮塔鎖住然后再進行射擊,這也帶來了快速機動射擊時的不便,在當時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動力系統(tǒng)方面,Char B1重型坦克采用雷諾直列6缸16.5升汽油發(fā)動機,能輸出272匹的馬力,行動裝置為垂直螺旋和板簧混合的轉向架,誘導輪在前輪主動在后,行動裝置采用裝甲保護,相當于履帶直接設計在車體內部,這樣可以讓行動裝置的防護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不過其行動裝置做的比較復雜,每側履帶采用了16個負重輪組成,所以各個軸承和輪組之間的潤滑就很重要。
當時的設計師在側裙板下方預留了4組小門,車組成員可以將小門打開檢查履帶情況和給行動機構補充潤滑油使用。
在左邊的側裙板上,開有百葉窗,這個地方是發(fā)動機的進氣口,同時也安裝了散熱器和空調,用于為車內提供空氣,發(fā)動機的廢氣則通過車體頂部的排氣管排出車外。
其燃油儲備通過安裝在側面的400升自封式油箱提供燃油,也可以外掛100升的額外副油箱,這些燃油可以提供200公里的續(xù)航里程。
這套動力系統(tǒng)能提供最大28KM/h的最大速度,獨特的轉向機構可以讓Char B1重型坦克實現(xiàn)原地轉向的能力,不過因為它的重量實在是太大,所以B1坦克在機動時顯得十分的笨重遲緩。
在駕駛和瞄準方式上,駕駛員通過前部的視角范圍為180度的觀察窗進行駕駛坦克,在觀察窗的下方還有兩個垂直的狹縫,這個狹縫是75MM火炮的瞄準機構,坦克駕駛員通過這個機構瞄準和使用電氣裝置來控制火炮的發(fā)射。
當時服役之后,Char B1坦克立下了非常多的光輝戰(zhàn)績,例如在1940年5月16日,一輛Char B1 型坦克在沒有任何步兵和坦克支援情況下,單槍匹馬地沖進了德軍剛剛占領的斯通尼鎮(zhèn),并在小鎮(zhèn)中遭遇了停在路邊的德軍坦克小隊。
當時直接進行了一輪射擊,車長使用47毫米炮塔火炮擊毀了車隊頭部坦克,而駕駛員用75 毫米火炮擊毀了位于末尾的坦克。當時德軍使用各種反坦克武器反擊孤單的Char B1 型坦克,這輛坦克至少被各種反坦克武器擊中了140次,奇跡的是沒有一發(fā)炮彈能夠穿透它的裝甲。
這時這輛Char B1坦克立馬膽子大了起來,一輛一輛的擊毀德軍這個小隊的各類裝甲車輛和反坦克武器,后來統(tǒng)計這一次戰(zhàn)斗中,這一輛Char B1 型坦克一共擊毀了2輛IV型坦克,11輛III型坦克和 2 門 Pak36 反坦克炮,當時的車長也因此獲得一個綽號:斯通尼的屠夫。
在后來還有不少不同尋常的英勇戰(zhàn)績,而其光輝的歷史也沒有持續(xù)多久,再后來德國的88炮被用于反坦克作戰(zhàn),而此坦克的彈藥架后方就是引擎,在當時經常發(fā)生引擎被毀后誘爆彈藥的慘劇。
這款坦克的通訊設備和機動能力也不足,在德國的戰(zhàn)術和戰(zhàn)略優(yōu)勢下,這款代表著當時法國工業(yè)最高水平的坦克也無法阻擋德軍的腳步,在后來法國投降之后,這款坦克被德國裝備到部隊中使用,最終全部量產的420輛Char B1系列坦克以損毀和保存在博物館中結束服役生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