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時代,人們心中都應(yīng)該有一個自己的精神偶像。這個偶像可以不論身份高低,不論富貴貧窮,不論哪行哪業(yè),但一定要心中有家國,品行高潔,剛正磊落,無私無畏,忠誠不渝。如此,社會才能進(jìn)步,國家才能強盛!
對于唐朝大詩人杜甫而言,他的精神領(lǐng)袖不是皇帝,更不是李白,而是三國時蜀國的開國功臣,諸葛孔明。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終于結(jié)束顛沛流離的生活,輾轉(zhuǎn)到了蜀地,定居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這是杜甫草堂開始的時期。
第2年春天,杜甫到位于成都郊外的武侯祠瞻仰憑吊諸葛亮。對鞠躬盡瘁挽救時局的諸葛亮,詩人傾慕自己,心中禁不住涌上對時事的興嘆。安史之亂尚未平叛,國將不國,于是他將萬千的感慨寫成了一首千古絕唱《蜀相》。這是一首令人淚目的詩作,詩中的諸葛亮家喻戶曉卻結(jié)局悲慘,詩作末尾二更是令人唏噓不已!
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jì)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首詩是杜甫七律中的名篇,詩中抒發(fā)了自己對諸葛亮的崇敬之心以及對他功業(yè)未遂的感嘆。整首詩將感情、景色、議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對歷史的評價,又有對現(xiàn)實的諷喻。在歷代吟詠諸葛亮的詩篇中,此詩堪稱千古絕唱。
詩作開篇以自問起句,“丞相祠堂何處尋?”在這一句中,詩人不稱諸葛亮為為“蜀相"而稱“丞相”,令人倍感親切,由此也可見杜甫對諸葛亮的崇敬之心。第二句“錦官城外柏森森”作了回答。遠(yuǎn)遠(yuǎn)望去,一片郁郁森森,莊嚴(yán)肅穆的武侯祠,像泰山壓頂般氣宇非凡。
帶著一份崇敬和一份傾慕,詩人走入祠堂之類??吹降钣钗《?,塑像凜凜,不由得百感交集?!?span style="margin: 0px;padding: 0px;border: 0px;outline-style: initial;outline-width: 0px;vertical-align: baseline;background: transparent;font-weight: 700;">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碧綠的春草在陽光下拔節(jié)生長,布滿臺階,令人看到其蓬勃生長的欲望。黃鸝聲聲啼叫,曲曲婉轉(zhuǎn),在林間自由跳躍,處處一派和諧之景。
然而,此時詩人身處武侯祠內(nèi),如此清新美麗的景色并沒有讓詩人感到一絲輕松愉悅,反而是一片荒蕪。因為詩人心中時刻記掛著自己的國家,記掛著黎民百姓。此時,朝廷政局混亂不堪,處處戰(zhàn)亂不斷,這滿院萋萋碧草,數(shù)黃鸝啼鳴,都只能換做一聲嘆息。
詩作第三四句為議論,是該詩的千古名句,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span style="margin: 0px;padding: 0px;border: 0px;outline-style: initial;outline-width: 0px;vertical-align: baseline;background: transparent;font-weight: 700;">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jì)老臣心”,歷史上諸葛亮隱居隆中,幸得劉備三顧茅廬方才出山。他在蜀地運籌帷幄,開疆辟土。劉備去世以后,他殫精竭慮,不遺余力地輔佐后主劉禪。一個“老臣心”飽含詩人無限的崇敬之情。
詩作若至此戛然而止,便也沒有經(jīng)久不衰的藝術(shù)魅力,正如前人云“詩貴有眼”。此詩之眼便于結(jié)尾處點出,“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豈止是一般的憑吊和拜謁?家國亂,人心更亂。自安史之亂至今,詩人歷經(jīng)波折,雖遭到許多變故,卻從未失去家國之心。
諸葛亮是幸運的,能夠得遇劉備這樣一位明君。而詩人卻半生奔波,依然仕宦無成。世事再亂也容不得他插手。最令有志之士痛心的莫過于報國無門。尾句中“淚滿襟”的英雄是武侯諸葛亮,也是詩人自己,更是天下一切空有報國之志卻無處施展才華的人,真是令人噓唏不已!
讀罷整首詩,讀者莫不感到詩中的沉郁頓挫,整首詩真是一字一淚,字字淚目。在詩中,我們仿佛看到一位須發(fā)花白的詩人,在冷冷清風(fēng)中,站在歷經(jīng)千年的丞相祠堂前,任憑淚水簌簌而下,濕透了胸前的衣襟。
(注:文中圖片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本作者刪除。在此,感謝圖片的提供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