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葉爾紹夫兄弟》的豐厚與震撼(下)
老鄭讀書評論
12月里一個陰暗的日子,省報上刊出了一篇文章,詆毀廠長契比索夫是“官僚主義者”,“壓制有價值的建議”,“扼殺先進事物”。吹捧克魯季里契是“天才發(fā)明家”,阿爾連采夫“目光遠大”,“知識異常淵博”。這篇措詞尖銳的文章是阿爾連采夫收買一個青年記者寫的。在黨的二十大召開的時候,部里下達了解除普拉東總工長職務和任命阿爾連采夫擔任副總工程師的命令。普拉東被迫退休。沃羅別內接替了總工長的職務,克魯季里契也當上了廠技術革新研究室的副主任。
阿爾連采夫以慶祝喬遷之喜為名,邀請沃羅別內及劇院導演托馬舒克等人在克魯季里契的新居里舉行了酒宴。他們大口喝酒,大聲喧鬧,聲稱“要把官僚主義、貴族老爺以及騎在我們頭上的一切人的眼睛給啄出來?!?/p>
卡扎柯娃來到冶金廠后,感到在她的一生中還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疲乏,但同時也感到從來沒有象現在這樣幸福。她工作勤奮,能吃苦,又肯動腦筋,為改進高爐車間的工作提出了不少很有價值的建議。為解決稱量車里溫度太高的問題,她向廠長提出在稱量車里裝置電氣冷卻設備,受到廠長重視。
阿爾連采夫又一次來到克魯季里契的家。他拿出了一份偽造的報告副本,內容是克魯季里契向廠長報告說有可能解決稱量車降溫的難題。報告的日期是在卡扎柯娃向廠長提建議之前。在阿爾連采夫軟硬兼施之下,克魯季里契聽命于他,用褪了色的信紙偽造了報告的底稿。阿爾連采夫還利用他和廠長女秘書的暖昧關系,讓她寫了一張她曾經代表廠長收到過克魯季里契報告的假收據。阿爾連采夫拿著這些假文件向廠黨委書記告狀,說廠長壓制建議、丟失文件、嚴重失職,并誣陷卡扎柯娃是個剽竊者。
正當受到流言蜚語誣陷的卡扎柯娃感到異常痛苦的時候,她的好友季米特里在信中告訴她:“那些誹謗您的話誰也不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造謠?!奔久滋乩锏男沤o了卡扎柯娃莫大的安慰。季米特里是普拉東的四弟、冶金廠的軋鋼技師。他經常在下班的路上等候卡扎柯娃,并伴送她回家。他們志同道合,彼此間產生了好感。季米特里的臉上有一條傷疤,那是在衛(wèi)國戰(zhàn)爭初期,他因抗擊德國鬼子的暴行而被敵人用刺刀砍傷后留下的。他還被敵人埋在地溝里長達十幾個小時,卻幸存下來。季米特里十分渴望看到共產主義,他為自己是屬于具有這種理想的人而驕做。他腳踏實地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獲得了全國勞動競賽第二名,并在全國軋綱技術經驗交流會上開過講座。
在全廠職工大會上,覺醒了的廠長秘書揭露了阿爾連采夫搞的陰謀詭計,阿爾連采夫被開除出黨,沃羅別內彼解除職務,克魯季里契離開了工廠,溜之大吉。總工長普拉東回到了離別一年的工廠,季米特里當選為廠黨委委員。
柯切托夫在小說的結尾部分安排的這次廠工會委員會、工會積極分子擴大會議,揭露和清算幾個黨內外的陰謀家、野心家和新老資產階級分子。大會通過決議譴責他們的卑劣行為,要求行政上考慮阿爾連采夫、克魯季里契和沃羅別內能否留在領導崗位上,并請黨委會討論阿爾連采夫的黨籍問題。這表明作者已經覺察到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斗爭正在蘇聯(lián)重新尖銳起來,作者通過小說鼓動積極展開對新資產階級分子的斗爭。
書中對其他人物的描寫也特別細膩感人,比如安德烈和卡芭純潔的愛情;比如斯捷潘和廖麗亞在二戰(zhàn)中慘痛的遭遇是如何徹底改變了他們的一生的;比如季米特里和伊斯克拉微妙的情感---所有這些,都向我們展示出人類感情生活的純粹和高貴---較之現在那些曖昧、混沌、濫情的小說不知純潔和高尚多少倍!
《葉爾紹夫兄弟》反映的是蘇共二十大召開前后的斗爭。斯大林逝世后,蘇聯(lián)社會生活發(fā)生了急劇變化,批判了“個人迷信”開始了“科技時代”。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懷疑黨和工人階級領導,否定革命成果的傾向。在這社會生活動蕩、各種矛盾尖銳沖突的歷史時期,柯切托夫“在現實生活的壓力下,產生了創(chuàng)作《葉爾紹夫兄弟》的構想?!彼f,“我想描寫這股狂熱病在一定環(huán)境中的種種表現,想表明我們社會的堅強機體是能夠抵抗任何疾病的?!?/p>
作者的立場清晰而堅定,用現實主義的手法正面描寫蘇聯(lián)工人階級的先進性,描寫蘇聯(lián)人民的美好生活,歌頌斯大林時代的偉大成就,揭露后斯大林時代國家和社會自由化泛濫的危害,這與當時蘇聯(lián)的主流意識完全背道而馳。即便在今天看來,許多觀點依然令人嘆服和深思。
此外,我注意到國內學者丁東對該書的一段評論:“我讀了這兩本小說只是感覺,柯切托夫筆下的蘇聯(lián),是一個有陰暗面存在的社會,是一個黨內有斗爭,官民之間有沖突的社會。尤其是那個名叫阿爾塔莫諾夫的州委書記,弄虛作假,獨斷專行,手段卑劣,是一個披著實干家外衣的活生生的野心家。中蘇兩國的體制十分相似。蘇聯(lián)是中國的老大哥,用現在的話說,兩國官場上通行的是同樣的潛規(guī)則。那邊官場上的種種現象,都使我們感到似曾相識。所不同的是,蘇聯(lián)作家把這些現象寫進了小說,而中國作家卻沒法寫?!?我覺得丁東的評論值得留意和思考。
不論怎樣,閱讀《葉爾紹夫兄弟》都是一種享受,因為這是一部永遠不會“過時”的作品。小說所反映的那個時代高尚的精神風貌令人感懷;而最重要的是,書中所描寫的那些可憐蟲、野心家、陰謀家等等--至今仍然大量的存在于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所以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不要說文革時代,就算是在今天,這部作品的魅力也絲毫未減。這樣一部普通的、描寫工人的現實作品,竟然得到中國廣大讀者長期的認可和喜愛,讓人不能不感嘆:一個作家、一部作品的藝術認可度遠遠高于思想意識的認可度,其生命力的持久在于藝術而不在于思想。2010.02.03.
作者簡介
柯切托夫(1912~1973)蘇聯(lián)作家。1912年生于一個農民家庭。1931年在農業(yè)技術學校畢業(yè)。當過造船工人、農藝師。衛(wèi)國戰(zhàn)爭期間任戰(zhàn)地記者。1944年加入共產黨。曾任列寧格勒(即圣彼得堡)作協(xié)書記、俄羅斯聯(lián)邦作協(xié)書記、蘇聯(lián)作協(xié)理事。1955~1959年任《文學報》主編。1961~1973年任《十月》雜志主編。1934年開始發(fā)表作品,戰(zhàn)后專門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早期作品有描寫衛(wèi)國戰(zhàn)爭的中篇小說《在涅瓦平原上》和《市郊》,反映戰(zhàn)后農村生活的長篇小說《在祖國的天空下》(后改名為《農藝師同志》)。
代表作長篇小說《茹爾賓一家》表現造船工人茹爾賓祖孫三代的生活,歌頌蘇聯(lián)工人階級革命傳統(tǒng)和社會主義勞動熱情,被文學界譽為50年代蘇聯(lián)文學中描寫工人階級最成功的作品之一。長篇小說《青春常在》描寫蘇聯(lián)青年科學工作者的生活和斗爭。
50年代中期以后,發(fā)表長篇小說《葉爾紹夫兄弟》和《州委書記》,它們反映了斯大林逝世后蘇聯(lián)社會發(fā)生的變化,作者著重表現蘇聯(lián)工人階級和革命干部的光榮傳統(tǒng),對全盤否定斯大林持一定的保留態(tài)度,對文藝界的現狀表示不滿。作品發(fā)表后引起爭論。1964年發(fā)表回憶錄《戰(zhàn)時札記》。60年代后半期發(fā)表長篇小說《落角》和《你到底要什么》。這兩部小說都著眼現實,帶著強烈的政治色彩。(資料來源:文學百科)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