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以下簡稱《茅》)歷來膾炙人口,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于公元761年在成都所寫,在中國詩史上,占據(jù)突出的地位。
《茅》詩一反封建文人的纏綿徘惻之情,筆鋒不觸及宮秘事,作者放眼于地底下,而將愛民之心流露于筆端,衷心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實在難能可貴,即使是今天也是值得提倡的。
作為一位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杜甫的詩一向以寫實為主,間雜抒情,兩者結(jié)合的較巧妙,安排情節(jié)極合理,這在《茅》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他以“茅飛”寫起,小兒奪茅,扶杖嘆息,并以“秋天漠漠”相襯,流露出詩人無限傷感之情,為下文作了鋪墊,下文詩人從自己的破屋想到天上勞苦大眾,因而水到渠成的點出:“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我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是畫龍點睛之筆,從他的《茅》詩中也可看出他的講,詩與畫結(jié)合得很好,可謂“詩有有畫、畫中有詩”。
藝術(shù)風(fēng)格上,杜甫的詩一向是沉雄渾厚、清新淡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令人耳目一新,但追求語言精煉,或則一字傳神,或則瑯瑯上口,“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他文學(xué)上的座右銘,比如在《茅》詩中,“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情景俱書,刻劃心理十分有力,“驕兒惡臥踏里裂”,好一個“裂”字,好一個“驕兒惡臥”,使整個詩句活了起來,使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聽,卻簡潔明白地表明了屋子這破、心理之困。
作為一個封建文人,他的思想超出了他的時代,藝術(shù)風(fēng)格及寫作技藝也自成一體、獨具匠心,從他的詩作上,我們可以對唐代的社會有一定的了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