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三年,龍口開埠。這條黃金水道的開通不僅促進了龍口商貿(mào)的繁榮,而且加強了與黃縣、招遠、掖縣、濰縣等腹地間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使龍口成為膠東地區(qū)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也促進了物流業(yè)的發(fā)展,“拉腳”一行應運而生。
“拉腳”就是用大車為人運貨,大車指的是牲口拉的兩輪鐵轱轆車(因車轱轆外緣包有鐵瓦而得名),由專門的大車鋪打制,其車身、車轅、車轱轆、車軸等部件選用槐木、榆木、棗木和黃楊木等硬木加工而成。
拉大車的牲口均為騾子,因騾子馱力大且有耐性。大車一般有兩套或三套,兩套即一匹騾子駕轅,一匹騾子拉車;三套即一匹騾子駕轅,兩匹騾子拉車。駕轅的騾子稱轅騾,轅騾身上馱著鞍子,鞍上搭有大襻,肚子底下綁有肚帶,身后捆有后抽,脖子上套有夾板,與夾板相連的套繩(多由皮子或麻制成)末端有鉤子掛在車轅底部的鐵鼻兒上,而與大襻、后抽、肚帶相連的皮帶或繩索全都系在攬馬樁(木質(zhì)、平頂、圓形,位于轅的前部,每根轅嵌有兩只)當中的車轅上,因有攬馬樁阻擋,皮帶或繩索被牢牢鎖定,轅騾與大車已渾然一體。拉車的騾子脖子上套有夾板,身上馱有搭襻,搭襻拽著套繩,套繩的前端連著夾板,末端有鉤子掛在車軸上的繩鼻兒(用皮子或麻繩繞車軸而結(jié)成的)上。
常年從事拉腳一行,大車車主自然與龍口的大車店混得很熟,他們要么自己去攬活,要么通過大車店的關(guān)系攬活。每天清晨,天一蒙蒙亮,車把式就起身奔往龍口,如約來到商號家,這時,商號的帳桌先生必會開出單據(jù),車把式拿上單據(jù)去商號的貨倉提貨并聯(lián)系裝車,待貨裝好,便揣上單據(jù)向目的地出發(fā)。當年,拉腳的大車不許走車道(舊時對煙濰公路的稱謂),只能走鄉(xiāng)間的土路,雨雪過后,路上泥濘不堪,車馬難行。據(jù)說當年,光是龍口東的橋上村里就有好幾個大灣,大車過水灣時,車把式們一個個都加倍的小心,手中的鞭子不時地抽打牲口,以避免發(fā)生險情。倘若哪一輛大車陷在水灣里出不去,同行的車把式必定會卸下自己的牲口和車套,合力把陷在淤泥的大車拉出來。
拉腳的大車常年往返于龍口與黃縣、招遠、掖縣、濰縣、煙臺、青島之間,其中跑龍口與黃縣之間的大車最多,多運載糧食、洋面、方木、豆餅等大宗貨物。
大車出行,必須備苫布、保險燈、草料包、笸籮等物品。苫布是用來遮雨的,保險燈是為車把式夜間趕路用的,有了草料包和笸籮,牲口保準不會挨餓。有經(jīng)驗的車把式隨身帶著刀,一旦遇到轅騾仆地(此時車轅與貨物的重量都壓在轅騾身上),可以割斷騾子身上的搭襻或者肚帶,以卸去其身上的荷載,為轅騾解圍。
大車車主有自己趕車的,有雇人趕車的。自己趕車的車主有了一些積蓄后,也雇個腳夫趕車。這些拉腳的腳夫多來自外縣,他們吃、住在車主家里,每月領取工錢,誰趕車的技藝高,自然會被車主長年留用。
據(jù)知情人講,拉腳的大車來自龍口周邊的橋上、王格莊、小孫家、龍化等村。這些車主家全都種著很多糧田,每年秋后,車主家都會雇人鍘玉米秸和谷稈,成堆的干玉米秸和谷草,還有主人家里帶殼的大麥粒或者高粱米,都是喂牲口的好飼料。
拉腳的俗稱“闖武行”,它們成年累月漂泊在外,免不了與胡子打交道。一般來講,車主家的經(jīng)濟大都比較寬裕,容易成為胡子搶劫的對象,一旦車主或腳夫遭遇綁架,車主家只有出銀子或者變賣田產(chǎn)來贖回人質(zhì),以求得全家上下的平安。
如今,拉腳早已為現(xiàn)代化的物流方式所取代,那拉腳的車把式的吆喝聲早已和著車馬的喧囂聲離我們遠去,只留下那一段歷史讓我們沉思。
發(fā)表于煙臺晚報3月23日煙臺街 責編 李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