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是去年某時,我在陳寅恪的傳記中讀到一句詩,甚為喜愛,那句詩是:“絕艷似憐前度意,繁枝留待后來人?!焙髞恚覍⑦@一句詩引用在我的QQ說明里,于是,一位研究生同學看了后,甚為不解。他問我詩的意思。
說實話,當時我也不是十分明白那詩的含義,或許僅僅是給了我一種蒙朧的意境吧。無奈之下,我跟他說,去百度一下,就知道了。當我說完這句話時,也去百度一番,找來找來,真的找不到哪個地方有對這一句詩的解讀。我想,那位同學一定會對我產(chǎn)生誤會,覺得我自高自大,擺出一幅了不起的姿態(tài)。果然,那位同學對我不那么熱情了,甚至見面都不打招呼了,完全變了個樣。一直以來,我覺得,怎么去向別人解釋,都是不妥當?shù)摹?br> 所以,今日,在這一文章開頭多了這一段往事,不奢望那位能看到,但至少,讓我自己稍一寬心。關于這一句詩,我一直有些感慨,因為這一句詩,讓我能更進一步理解陳寅恪的學術人生與思想境界。
這句詩是民國時期一大漢奸黃秋岳寫的,見于《花隨人圣庵摭憶》一詩。這詩的作者,在那個年代與人民為敵,出賣祖國,后被當局以漢奸罪處死。很多學人的弟子試圖引用這句話,都被教授們斥責不已。而陳寅恪先生,不因人廢言,在讀到黃詩時,對這一句贊許有加。
從吳學昭先生《吳宓與陳寅恪》一書(第149頁)獲知,根據(jù)陳寅格聲氣同求的好友吳宓說,“絕艷”指少數(shù)特殊天才,多情多感,而性皆保守,于是特對前度之客留情;相對而言,“繁枝”則是多數(shù)普通平庸之輩,只不過這些人能隨波逐流,隨時順勢,以求保身,國家社會文化道德雖經(jīng)千變?nèi)f化,彼皆毫無顧戀,準備在新時代新習俗中,祈求滔滔過往之客來折取施恩而已。實際上,“絕艷”與“繁枝”,代表著兩種不同的生命態(tài)度。
雖然說,時運不濟多難,尤其是在文革時期,陳寅恪先生遭受巨大傷痛,甚至是死后也不能隨愿,如去世前陳曾留下遺囑,不把自己的藏書交給中大,但中大在其死后將其所有書籍都抄收了(《陳寅恪讀書生涯》中記載),但他仍以畢生精力,投入于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原則。尤其是王國維大師沉湖后,陳更加堅信了這一學術原則與學人風骨。
對于學術追求,更顯他的“絕艷”之態(tài)。一方面,學貫中西,先后留學于日本、德國、瑞士、法國、美國等,通曉梵文、突厥文、滿文等十多種東西方語言文字;宗教、歷史、語言、人類學、校勘學等均有獨到的研究和著述。他曾言:“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F(xiàn)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被時人稱為“教授中的教授”。然而,他并不求虛名,一生并非胡適之先生那樣獲得大量名譽學位,他一個學位都未獲取??空娌艑崒W,影響時人與后世。
另一方面,對學術態(tài)度的堅持,陳寅恪先生是不容退讓半步的。力證之一則是,1953年已被有關部門決定其為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長。但也許陳對當時的學術環(huán)境了如指掌,于是,在他1953年12月1日的《對科學院的答復》里,提出就任所長的兩個條件。第一條:“允許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馬列主義,并不學習政治。”第二條:“請毛公或劉公給一允許證明書,以作擋箭牌?!辈⒄f:“其意是,毛公是政治上的最高當局,劉公是黨的最高負責人。我認為最高當局也應和我有同樣看法,應從我之說。否則,就談不到學術研究?!彼觳荒芫腿巍H匀谓逃谥猩酱髮W。
到了晚年,也就是文革時期,陳雙目失明,并臏足,然而并未阻撓他發(fā)揮獨立的學術思想。自古至今,惟陳師如此令人敬昂,更可以說,他的一生,似“絕艷”的一生,“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