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狀元是古代每個讀書人的夢想,古代的科舉考試中第一名稱之為狀元,第二名稱之為榜眼,第三名則稱之為探花,其余的名次則稱之為進士??贾羞M士就已經(jīng)非常不容易了,就算是可以步入仕途當官了,那么第一名的狀元是不是當?shù)霉僖绕胀ㄟM士還高得多呢?
其實文科狀元和進士在考中之后被授予的官級差距并不大,能否步入仕途巔峰還得看個人能力和日后的機遇,但武科狀元和進士在考中后被授予的官級差距還是比較大的。下面就來說說古代考中文武狀元之后能當多大的官,是否意味著走向了人生巔峰。
科舉考試考中之后通常分為三甲,一甲固定只有三個名額也就是前三名的狀元、榜眼以及探花,考中二甲的人被稱之為進士,考中三甲的人被稱之為同進士出身,而歷朝歷代二甲和三甲的人數(shù)并不固定主要根據(jù)當時的需求劃定錄取人數(shù),二甲和三甲總?cè)藬?shù)大概加起來是三百人到四百人左右。
科舉制度起源于隋唐時期,但是隋唐時期科舉并不興盛,每一屆科舉的舉行時間不固定,錄取人數(shù)也不多,每次大概錄取二三十人,實際上仕途之路在隋唐時期還是主要被門閥士族壟斷。直到宋朝宋太宗趙光義之后科舉制度才逐漸完善成形,固定為每三年開科一次,再加上中間或有恩科出現(xiàn)。
從唐朝到清朝科舉制度滅亡,一千多年的時間中,歷史上文武狀元加起來總共有777人,其中文狀元從唐朝第一位文狀元孫伏伽到歷史上最后一位文狀元清朝的劉春霖共計504人;武狀元從唐朝的第一位武狀元員半千到歷史上最后一位武狀元清朝的張三甲共計273人。
其實歷史上大多的狀元都是寂寂無名,反而知名的大才子都不僅考不中狀元,甚至連進士都考不上,比如明朝著名的大才子唐伯虎和祝枝山都沒中過進士,祝枝山后來還是靠了兒子祝續(xù)考中進士沾了光,以舉人身份當了一個縣令。還有蘇東坡的老爹蘇洵很有才華,可是卻偏偏考不中進士,因此蘇洵曾經(jīng)感嘆“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所以考中狀元不僅看個人的才智還要看時運,接下來先從文狀元說起。
文狀元自宋朝時期起,基本考中的都會入翰林院供職,這里就得說一說翰林院了。最初翰林院這個機構(gòu)設(shè)立于唐初時期,本來這個機構(gòu)并非正式的官署機構(gòu),只是隸屬于皇帝的私人娛樂機構(gòu),皇帝通常會養(yǎng)一些精通文學、經(jīng)術(shù)、占卜、醫(yī)術(shù)、僧道、書畫、弈棋等方方面面的人,這些人就被供養(yǎng)在翰林院中,屬于是陪皇帝消遣娛樂,因此翰林院最初也算是陪皇帝消遣娛樂的私人機構(gòu)。
在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唐玄宗經(jīng)常把著名的文人安置在翰林院中,后來又讓這些御用文人幫忙起草詔書,于是翰林院逐漸演變成了皇帝的秘書文案機構(gòu),隨之也逐漸成了正式的官署機構(gòu)。
到了宋朝時期,由于宋朝自宋太宗趙光義之后的歷任皇帝都比較重視科舉,因此翰林院逐漸成了與科舉接軌的官署機構(gòu),通??贾锌婆e的人都會被選入翰林院供職,先成為皇帝的秘書,讓皇帝親自考察幾年,然后皇帝再考慮授予他官職。
此后翰林院與科舉接軌的制度一直延續(xù)到清朝,到了明朝之后更是形成了官場不成文的規(guī)矩,凡入選內(nèi)閣大學士者必定出身翰林院,也就是說在明朝時期想成為大學士,那就必須得有翰林院供職的經(jīng)歷才行。
在明英宗朱祁鎮(zhèn)之后,考中狀元、榜眼、探花前三名的人必須是要被選進翰林院供職的,狀元被授予從六品的翰林修撰之職,榜眼和探花被授予正七品的翰林編修之職,剩下的二三甲進士則是選取成績好且年輕的人入職翰林院授予庶吉士稱號歷練見習,至于成績差一些且年齡還大的進士則都會被外放到地方當縣令、縣丞這類基層官職或者到六部出任主事這類官職。
狀元被授予的官職最高,是從六品的翰林修撰,但是也只比普通進士被外放為正七品的縣令略高一級而已,因此狀元和普通進士考中之后的官級差距并不大。雖然狀元的官級并不高,但是職位卻很特殊。
翰林修撰的主要職責就是負責撰寫帝王實錄,負責編撰皇帝的起居注,如實記載皇帝每天的言行起居,同時還要負責向皇帝講解經(jīng)史子集方面的一些知識以及負責起草一些文案詔書。
所以翰林修撰這個職位是天天能和皇帝見面打交道的職位,官級雖然不高,但是能經(jīng)常讓皇帝注意到你,那自然也就好升官了。
而相比之下榜眼和探花的翰林編修主要負責國史編修和起草一些告敕文書,相比之下就比狀元的翰林修撰少了很多與皇帝接觸的機會。
而入選為庶吉士的普通進士就更不行了,庶吉士其實并不是官職,而是一種身份和稱號,相當于現(xiàn)代的儲備實習干部,入選庶吉士之后要在翰林院學習深造三年,在三年后參加散館考試,只有考試合格之后才會被授予正七品的翰林編修或者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之職,如果考試不合格就繼續(xù)學習,最后再不合格就會外放當知縣或者到六部當主事。
其實六部主事的官級就已經(jīng)達到了正六品,看似比狀元的從六品翰林修撰官級還高,但是要論天天能與皇帝接觸,這個機會上誰也比不過狀元的翰林修撰之職。正所謂朝中有人好當官,如果朝中有皇帝喜歡你,那你的仕途之路豈不就是順風順水了。所以別看狀元考中之后的官級并不高,但是要論日后的升級速度,一般進士可是比不上的。
考中狀元入職翰林院,再由翰林院出將入相是明清時期的官場潛規(guī)則。就像清朝乾隆時期陜西第一位狀元王杰,他就是考中狀元之后入職翰林院,后來獲得了乾隆喜愛,不僅入職翰林院還同時入職南書房,很快王杰就晉升為從一品的右都御史,在乾隆中后期王杰更是成為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是漢臣中官職最高的人,也是乾隆朝后期為數(shù)不多的能與大貪官和珅對抗的漢臣官員。
如果王杰沒有入職翰林院,而是考中進士被外放當?shù)胤焦倩蛘吡恐魇碌脑挘敲此纳w之路可就沒這么容易了。沒有皇帝的關(guān)注也就享受不到火箭般速度晉升的待遇,普通的官員都是要受到吏部考核才能晉升,想晉升的話上面還得有關(guān)系,否則絕大多數(shù)的官員可能會在知縣的官職上干一輩子最后才會晉升到知府這個級別,而到了知府這個級別之后也就基本干到頭了。
比如雍正時期的河南巡撫田文鏡,他在沒有受到雍正皇帝關(guān)注之前有著非常豐富的基層經(jīng)驗,田文鏡最開始從一個從七品的縣丞干起,在官場兢兢業(yè)業(yè)苦熬了22年才升級為正五品的知州,后來田文鏡被調(diào)入京城當六部郎中,才逐漸獲得還是皇子的雍正賞識,在雍正繼位之后已經(jīng)62歲的田文鏡以火箭般的速度被雍正破格提拔為魯豫總督兼河南巡撫,如果田文鏡不是獲得雍正的賞識,他最后很可能會在五品的知州位置上終老。
田文鏡用了四十多年時間在六十二歲的時候才從縣丞這個基層官職苦熬到從一品的總督級別,而王杰出了翰林院年僅三十歲時就已經(jīng)成了從一品的右都御史,二者官場仕途晉升差距之大就能看出來狀元的晉升速度有多么快。
其實他們倆的區(qū)別就在于田文鏡常年在基層任職,很少有機會能獲得皇帝的賞識和重視,而王杰自步入仕途之后就一直在乾隆面前工作,很容易就能獲得皇帝的賞識,所以晉升速度也就快得多了。
所以文狀元考中之后的官級可能不會比普通進士高很多,但是未來的晉升速度絕對要比普通的進士或者非進士出身的官員快得多。換言之,在皇帝身邊當秘書晉升的速度絕對比在外邊當縣令要快得多。
下面再說一說武科舉,與文科舉相比,武科舉就顯得不是很受重視,連武科舉的開考時間都不固定,明朝中期時規(guī)定武科舉每六年一次,但是還偶爾不開科,清朝時期則是規(guī)定和文科舉一樣每三年一次,但是同樣的清朝也偶爾不開科,所以武科舉并不如文科舉那般受重視。
武科舉始創(chuàng)于女皇武則天時期,別看是唐朝時期出現(xiàn)的武科舉,但是唐朝并不重視武科舉的人才,在唐朝時期考中武科舉狀元都得從基層的低級軍官干起。
像唐朝時期最有名的武狀元就屬名將郭子儀,而當初郭子儀考中武狀元之后只被授予從九品的禁衛(wèi)軍左衛(wèi)長之職,級別算是很低了,連武狀元都只是這種級別官職,那么其他的武進士可以想見級別更不會高,不過可以安慰的是武進士的官級和武狀元差不多。
到了宋朝時期,由于宋朝整體重文輕武,因此武科舉的難度被降低了,而且在宋朝考中武狀元之后不會再從基層軍官干起,而是從中級軍官干起了,考試難度降低,考中之后的級別待遇卻比唐朝高不少,所以宋朝雖然重文輕武,但是武官還是很幸福的。
而且到了南宋時期還出現(xiàn)一個新規(guī)矩,那就是考中武科舉之后不一定非要改為軍籍從軍,而是還可以選擇從政。由于武科舉難度低,因此在南宋時期武科舉一度成為考不中文科舉的人步入仕途的捷徑。
像南宋時期的武狀元朱熠文武雙全,能拉開硬弓,精于騎射,但他考中武狀元之后卻偏偏沒有去從軍,反而選擇了從政,從御史起家,以鐵面無私和敢于直諫著稱,最后更是官至宰相。
在明朝時期承襲了宋朝的規(guī)矩,基本武科舉沒有太大變化,武狀元也都是從中級軍官干起,普通的武進士與武狀元的官級差距也不是很大,不過是和文狀元相似,武狀元晉升起來比較快。
到了清朝時期,由于清朝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quán),比較崇尚武力,因此武科舉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清朝不僅把武科舉開科的年限和文科舉持平,而且考中武科舉之后的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武進士都要比文科舉的待遇地位高得多。
在清朝初期考中武狀元之后直接會被授予從二品的副將之職,武榜眼會被授予正三品的參將之職,武探花會被授予從三品的游擊,而二三甲的武進士會被授予正四品的都司或者正五品的守備之職。
清朝從康熙之后考中武科舉被授予的官職又發(fā)生了變化,考中武狀元會被授予正三品的一等侍衛(wèi)之職,考中武榜眼和武探花會被授予正四品的二等侍衛(wèi)之職,二三甲的武進士則被授予正五品的三等侍衛(wèi)和正六品的藍翎侍衛(wèi)之職。
可以看出清朝時期武科舉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武狀元和武進士的初始官級也相差很大,武狀元考中之后就享受正三品的一等侍衛(wèi)待遇,而武進士則會成為正六品的藍翎侍衛(wèi),這中間官級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清朝的尚武之風也使得考中武科舉之后的官級待遇要比文科舉還高得多,同時清朝官場整體也都是武官要比文官待遇和地位高得多,但是清朝的武官權(quán)力有限,在權(quán)力方面遠不如文官。
很多人都以為考中狀元就是走向了人生巔峰,實際歷史上的狀元未必最后都會出將入相。考中狀元只是代表著機遇要比二三甲的進士更多一些,真正想出將入相還得看個人的綜合能力了。
就像唐昭宗時期的狀元盧文煥簡直堪稱歷史上最慘的狀元,他在考中狀元之后被授予了秘書郎之職,這個官職就是屬于皇帝秘書一類的官職,只要把自身才能全部展現(xiàn)給皇帝,其實他還是很容易升成高官的。
但是這個盧文煥考中狀元之后真以為自己就此走向人生巔峰,自己將來肯定能封侯拜相了,于是他整日呼朋喚友飲酒,過起了放縱的生活。結(jié)果他把自己變成了酒蒙子,整日酗酒,連工作都做不好,唐昭宗也不敢用他,把他閑置起來,后來他還因為醉酒誤事被罷了官。
而且盧文煥不事生產(chǎn),出手還很闊綽,每天大手大腳花錢,所以被罷官之后他很快就破產(chǎn)了,在他的家產(chǎn)揮霍殆盡之后,他昔日的酒友也都離他而去,最終盧文煥在窮困潦倒中抑郁而亡,可以說堪稱歷史上最慘的狀元。
再看看清朝從沒有考中過科舉的左宗棠,他以舉人身份步入仕途,他抓住了晚清動亂之機,參與平定太平天國,最終成了中興晚清的名臣之一。
所以考中狀元不代表著人生巔峰,只是代表著狀元的機遇要比一般的讀書人或者進士好得多,但是能否把握住還得看個人的綜合能力了。其實這就如同現(xiàn)代的高考一樣,高考狀元將來未必個個都能功成名就,但是他們的可選擇性和機遇肯定要比成績普通的學生多得多,只不過要看他們的能力是否把握得住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