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別人的草書要先看他的楷書,憑啥?這觀點貌似很正確,其實不一定。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明確一個概念“草書”。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特點是結(jié)構(gòu)簡省、筆畫連綿。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有章草、今草、大草、狂草之分?,F(xiàn)在,大多數(shù)人們提到“草書”是指今草,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指的是章草。現(xiàn)在我們先看看他們長什么樣。
章草
章草
章草
王羲之《初月帖》今草
孫過庭《書譜》今草
張芝的大草
狂草《古詩四帖》
狂草無行無列,字與字的界限幾乎消失,不識的人認為很丑,是胡畫。但只要有藝術審美修養(yǎng)的人都能感到那他的美。
我先替評價別人的草書要先看他的楷書的人找找理論依據(jù)。
元豐四年五月十一日蘇軾應唐林夫之請求,為其所收藏的智永、歐陽詢、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柳公權真跡做了題跋《書唐氏六家書后》。在給張旭的草書做題跋時他針對當時人們認為寫草書的不會寫楷書的現(xiàn)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張長史草書,頹然天放,略有點畫處,而意態(tài)自足,號稱神逸。今世稱善草書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今長安猶有長史真書《郎官石柱記》,作字簡遠,如晉、宋間人?!碧K軾的這個題跋中的觀點成了后來許多人教導寫字的金規(guī)玉律,連沒有多少文化的老太婆都知道,他們常常斥責剛學寫字,字寫得不端正的人“不會走,就想著跑”。
蘇軾在這里是把書法理論同生活的道理融會而論的,是針對當時人們認為寫草書的不會寫楷書這一觀點有感而發(fā)的,此觀點有點偏頗。“真”指書法意義的楷書或正書、“立”則指人的站立;“行如行”的前一個“行”字指行書體,后一個“行”字則指人的行走;“草”指草書體,“走”則指人的奔跑。蘇軾把真、行、草三種不同的書體比做人的站立、行走、奔跑三種形態(tài);從動態(tài)的角度講,沒有錯誤,草書確實像奔跑。
但蘇軾的這個觀點對錯兼半;草書宋代以前大多以草書筆法寫草書,從宋代開始大多以楷書筆法寫草書;草書在唐代以后衰落也與以楷作草有關。大家看看下圖,明代草書大家王鐸的草書,感覺和張芝、王羲之、孫過庭、張旭的明顯不同,王鐸走的就是以楷書用筆寫草書的路子。
從草書今草的產(chǎn)生來看,草圣張芝生活的年代東漢時期楷書還沒有產(chǎn)生,張芝沒有寫過楷書,不知道行書為何物?這讓認為楷書、行書是草書基礎的“學究”大跌眼鏡。東漢時最成熟的書體是小篆、隸書、章草,張芝就是因精研書法,把章草發(fā)展成今草杯后人稱為“草圣”的。
草圣張芝
小篆
漢隸《乙瑛碑》
敦煌漢簡章草
張芝的章草
張芝的大草
草圣張芝給人們的啟示是:學今草草書可以從篆隸章草為基礎開始鉆研;若學章草更是與楷書沒有絲毫的關系,直接以隸書為基礎即可(篆書也行),唐楷學的多反而有損于章草的高古氣息,唐代楷書繁榮但隸書不及漢代和清末就是證明,隸書怕沾染楷書氣息,章草更怕楷書氣息,趙子昂、宋克的章草不及漢代《急就章》高古,原因也是因為他們寫的章草受到楷書的影響。
唐代后期,二王筆法失傳,從宋代開始大多數(shù)人沿由楷及行、及草的路子學習草書,蘇軾的觀點符合當時大多數(shù)人學習書法的實際,這是正確的一個方面;但不符合書法發(fā)展史先有草書后有楷書的事實,這是錯誤的一面;以蘇軾學問之廣博不可不知書法發(fā)展史,他持此觀點是他對草書認識的偏頗之處。蘇軾不善草書也許與他對楷、行、草書體關系的認識有關,他的學生黃庭堅與他對書法的看法不一致,卻是千古草書名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宋四家都以行書聞名于書法史,蘇軾蔡襄的楷書都比黃庭堅寫得更唐楷,但蘇軾、米芾、蔡襄這三個行書大家卻不擅長草書。
蔡襄的楷書
蘇軾的楷書
黃庭堅的楷書
黃庭堅大草《李白憶舊游詩卷》
黃庭堅大草《廉頗藺相如列傳》
黃庭堅的草書得力于懷素,是以篆書筆意寫草書。
綜上所述,評價一個人的草書先要看他的楷書是沒有道理的。草書(今草)它有自己的基礎章草和篆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