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經(jīng)寧夏,由南向北流入內(nèi)蒙古境內(nèi),在巴彥淖爾磴口縣分流,分成南河和北河:南河在庫布其沙漠的北邊,從磴口到臨河以南,流經(jīng)九原,到烏拉特前旗;北河則從磴口往北到杭錦后旗,再向北流去時撞上一座山,只能順著山勢由西向東流,繞過五原又沿山勢向南折返,到達烏拉特前旗與南河再度匯合。這座讓北河折返、改變流向的山名“狼山”,屬于陰山山脈。有的學(xué)者認為:“狼山”就是狼居胥山。知道了黃河在這一段的走向,才能去了解究竟什么是“河套”?!昂犹住边@個名稱定義可追溯自明代,《明史》里說的“大河三面環(huán)之,所謂 ‘河套’也?!边@里的“河套”地域范圍基本上指的是長城以北、黃河以南,當時的“寧夏衛(wèi)”也就是今天的銀川以東,“東勝衛(wèi)”也就是今天的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縣以西,這個范圍之內(nèi)。明代的河套之爭不僅是明朝與瓦剌的爭奪,也是韃靼各部落之間爭奪的住牧要地。明清以來,“河套”的大概念基本指的就是:北緯37度以北,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包括:寧夏平原、鄂爾多斯高原,部分黃土高原?!皩幭钠皆狈Q“西套”。至于“前套”與“后套”的劃分有兩種不同觀點:以黃河北岸的巴彥淖爾烏拉山為界,東為“前套”,包括呼和浩特、包頭等,西為“后套”,包括臨河、磴口、烏海、五原;還有一種是以磴口到烏拉特前旗的黃河南河為界,黃河以南到長城之間是“前套”;黃河以北則是“后套”。
“河套”的具體名稱雖然是明代才有的,但是對于河套地區(qū)的重要性早在西漢就有所認識。漢武帝時主父偃奉召,諫伐匈奴,當時主父偃提出秦代李斯的觀點:“匈奴無城郭之居,委積之守,遷徙鳥舉,難得而制也。”匈奴居無定所,也沒有積谷防饑的觀念,游牧如同鳥獸遷徙而飄忽不定,所以要攻打匈奴很難。后來主父偃提出一個對策,就是:經(jīng)營朔方?!八贩健笔侵副边吇臎龆涞牡胤健V鞲纲日f的“朔方”在西漢都城長安極北處,越過長城再往北的黃河南岸區(qū)域。主父偃說這個地方“地肥饒,外阻河”。漢武帝聽從了主父偃的建議,在這里設(shè)置了“朔方郡”,“朔方郡”在現(xiàn)在的內(nèi)蒙古巴彥淖爾,其治所“三封城”在今天的磴口縣哈騰套海蘇木。
漢代在河套地區(qū)有四個郡,按地理位置從西往東依次是: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朔方郡從大范圍上說屬于后套,地處這一段黃河的南河之南,大致在今天的巴彥淖爾磴口一代。五原郡的郡治“九原縣”在現(xiàn)在的內(nèi)蒙古包頭九原區(qū),五原郡包括今天的包頭、固陽縣、烏拉特前旗、達拉特旗,以及準噶爾旗的東北部。云中郡的治所“云中縣”在今天的內(nèi)蒙古托克托縣,云中郡包括今天的大青山以南、黃河以北,從土默特左旗到清水河的區(qū)域。定襄郡的郡治“成樂縣”在今天的內(nèi)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土城子,定襄郡包括今天的內(nèi)蒙古卓資、和林格爾到清水河。
今天從地圖上看,“河套平原”包括原來所指的“前套”、“后套”,也就是:包括呼和浩特、包頭在內(nèi)的前套平原和黃河南、北河之間的后套。而在民俗和人文觀念里,現(xiàn)在的“河套”主要是指“后套”,基本就是巴彥淖爾的磴口到包頭之間的區(qū)域。
聯(lián)系客服